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四品(续)》(5):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梅妻鹤子林和靖)

(2011-01-05 20:41:07)
标签:

林逋

林和靖

梅妻鹤子

西湖隐士

疏影

暗香

文化

分类: 古诗四品

三、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梅妻鹤子林和靖

与身在沧海,心存魏阙的潘阆不同,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是一个真正的绝意仕宦的隐士。林逋(9671028),字君复,大里黄贤村人(今属浙江奉化)。他多才多艺,善绘画,工行草,诗词书画无所不精。苏轼对林逋诗书及人格都十分敬佩,他在看到林逋手书七言近体诗后题诗曰: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

(注:东野是中唐诗人孟郊,他的诗寒冷峭拔;留台是宋初书法名家李建中,官至西京留司御史台,人称“李西台”,书学颜真卿及魏晋体。封禅书见下页,白头曲指叹老嗟卑之曲。)

林逋曾云游江淮,他的一首《宿洞霄宫》, 描绘浙江余杭县大涤洞的秋色秋声,意境优美,可与唐人一较高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林逋到杭州后,流连于西湖之美,遂结庐孤山。日与西湖诸寺庙高僧吟诗唱和为乐。“其诗时人贵重,甚于珠玉”(梅尧臣语),如《湖村晚兴》:

沧州白鸟飞,山影落清晖。映竹犬初吠,弄船人各归。

水波随月动,林翠带烟微。寺近疏钟起,萧然还掩扉。

又如《送大方师归金陵》:

渺渺江天白鸟飞,石城秋色送僧归。长干古寺经行了,为到清凉看翠微。

很快,他的节操和学识传入京都,宋真宗皇帝想召他入朝,当太子的老师,他没有应召。真宗乃赐号为和靖处士,并诏令府县优抚。

林逋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典型文人。他居西湖二十年,不入杭州城一步。一生不娶,平生最爱的,一是梅花一是白鹤,“梅妻鹤子”的称呼就是从此而来的。林逋所饲二鹤,善知人意。日间纵翔于湖山云天,暮时自归笼舍。林逋外出时,每有客至,双鹤便自行盘旋高飞,唳呼不绝。林逋闻见,便知有客,棹小舟而归。他的诗《小隐自题》就写出隐居的闲适和情趣: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得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这首诗前四句写隐居风景,后四句写诗人意趣。诗中说他喜爱的古画大多是描写渔樵生活的,以此可知诗人甘于归隐的志趣。清人纪昀评论说:“兴象深微,无凑泊之迹。此天机所到,非苦吟所可就也。”林逋的高风亮节,受到后人的尊重和景仰。元代的郡守陈子安为了纪念林逋,建了一座放鹤亭,至今犹存于西湖之畔。

林逋晚年时,自造墓于庐侧,并题诗于墓壁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史记》载,司马相如临死,汉武帝怕遗作失散布,派人前往他家收取。相如妻说,相如临死只留下遗札,建议武帝到泰山封禅,以祭天地,告成功。 这首诗与王禹偁遗书中的“宣室”、“茂陵”两句异曲同工,同样表现了自己清高不媚的志节。

林逋最著名的诗是一首咏梅的七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其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一句写梅的姿态,一句写梅的幽香,以水影、月色衬梅花品格高洁,不染尘俗的风骨。北宋文章大家欧阳修由衷叹道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南宋诗人王十朋更评为:“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宋《王直方诗话》说,苏东坡与王居卿等友人聚会扬州。居卿戏说林和靖这两句梅花诗用来咏杏与桃李可。东坡并不反驳,却说:“可则可,只怕花、李花不敢承当。”引得一座大笑。因为这联特别出名,南宋词人姜夔就用其中的“疏影暗香”,做了梅词的专用调名

这对名句却有出处,是从五代时期南唐诗人江为的咏物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点化来的。江为,南唐的福建建阳诗人其诗以写景见长,诗风清逸流丽。江为的诗世不多传,他的《临刑诗》却颇为后人称道衙鼓催人急,西侵日欲斜。黄泉无旅舍,今夜宿谁家?此诗于南唐后主李煜当权时,江为因讽喻朝政,被人告发,判以死罪,临刑前口占而得这首诗令曾写出“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李白,想必都要自愧不如。林逋将江为的两句咏物诗,改动了两个字升华为千古名句

林逋后来还作了不少的咏梅诗,布诸人口的佳句还有“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前一联深得黄庭坚的欣赏,以为可与“疏影暗香”相匹而胜之,这毕竟已经属于见仁见智之谈,未必是公允的定评。苏轼苦爱林逋的咏梅诗,一生中写出许多咏梅诗句,最后自己感到最得意的,只有“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一联中意,其实两句中也只有“竹外”一句的意境勉强可与林诗相匹,以此足见林逋并不是滥得虚名的。

对宋史中林逋终生不娶的记载,后人不无说法。明代诗人陈嗣初曾经接待一个自称是林逋十世孙的人。陈嗣初拿出《宋史•林逋传》让来人自阅,读到“和靖终身不娶,无子”一句时,来客默然。陈嗣初写了一首七绝戏赠:“和靖先生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想君自是闲花草,不是孤山梅树枝。

对林逋婚姻状况的存疑,缘自他的一首小令词《长相思》。这首词让人可以洞察这位潇洒旷逸的隐者内心里中藏有的无限柔情: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有人据此推测,说林逋一生中不但有过爱情,而且他的爱情肯定有过一段极其缠绵的故事。也有人考证说林逋不但有过婚姻,而且后代人丁兴旺,甚至东渡日本,近年不断有来自日本和浙江奉化,自称林氏后裔的人,来西湖林逋墓前寻踪祭祖,就是证据。

林逋终生不仕,他的名气之大却是布衣诗人中少有的。林逋死后,宋仁宗皇帝赐号和靖先生,两百多年后,南宋的那位投降了元人的孤儿皇帝恭帝赵显,被忽必烈“赐”于西藏喇嘛寺出家三十多年后,在怀念江南杭州时,印象最深的居然是诗人林逋:“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