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月刊:诗意的河畔

(2008-12-26 10:49:34)
分类: 随笔

 

    这是一个诗意的河畔。一条美丽的河流——淠河在这里分道扬镳,又相互拥抱,于是有了这个美丽的小岛。此岛状似明月,故称“明月岛”。又因岛上有百亩桃树,每到春天,飘落的花瓣总是带着一腔诗意奔赴淮河,所以此岛又称“桃花岛”。皖西学院就座落在这个美丽的小岛上,一群年轻学子栖居在诗意之所,性情自然飘逸。
    2003年底,几个热血沸腾的学生聚在一起,他们是当时的校园诗人陈巨飞、叶落不扫和木贼。怀着对诗歌的热爱,他们发起了“河畔诗社”。之所以取名“河畔”,意即“淠河之畔”,亦有“滔滔者之边缘”之意。2004年10月,在陈巨飞等人的努力下,诗社取得了院团委以及中文系的支持,正式成立,在明月岛上点起了诗歌的星火。他们热情高涨,举办诗歌艺术节、出版民刊《河畔》,在岛上营造了浓郁的诗歌氛围,那片桃园,留下了他们追寻的身影。陈巨飞、孙苜蓿、小小唐、枫非子、抹园、叶落不扫等人逐渐成为安徽乃至全国八十后诗人的中坚力量,“河畔诗群”开始有了较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皖西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使皖西学院成为全国高校诗歌的重镇。
    孙苜蓿是河畔女诗人中诗歌创作起步最早、进步最快和相对成熟一位。她的沉静、执着,以及诗歌透出的爱和恨,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天才和偏执。她曾说,诗歌分成三种,“镜子诗歌”、“碎片诗歌”和“利剑诗歌”。镜子诗歌把现实画在纸上,虽圆润却无痛痒。而碎片诗歌则把镜子打破,有刺痛感却凌乱无所指。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利剑诗歌,即把镜子打破,把碎片重铸成一柄直指人心的利剑。孙苜蓿的思考和创作,都和她22岁的年轻的年龄不相称。朋友聚会时,她是一个安静的倾听者。但是最大的可能是,她的思想已经神游象外,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她不合群,不爱说话,因为她一直和现实生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保持着审视的态度。在她的新作《八月》里,铸剑般凝练的叙述、打磨钝刀子般的表达,毫无疑问地又使她和“利剑诗歌”靠近了一步。
    和诗歌中的抑郁少年形象不同,生活中的抹园显得极为豁朗。酒意酣时,他可能会高歌一曲《草帽歌》,或者《四季歌》。抹园的诗歌能使人有“在场”的感觉,即一种“存在感”。正是这些步步紧逼的强烈冲击,使得我们觉察到这位年轻诗人内心反叛和皈依。1989年生的抹园站在八十后的尾巴上,既有“80后”的沉稳积淀,又有“90后”的随意率性。同时,阅读抹园的诗歌,可以读到他内心的矛盾:虽然向往无所囿的生活,却又被现实所羁绊;既想和往事划清界限,又不禁沉迷其中。这简直是一代人的矛盾。
    简翦翦的诗歌仿佛是一截电影片断,她的诗歌有不断变幻的意象和跳跃的场景,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艺术系女生李涛则能把女孩内心细腻柔软的部分表现出来——时而是一个女孩的快乐,时而是淡淡的饱含青春的忧伤。像她们这样的诗歌作者,在河畔还有很多。虽然陈巨飞、小小唐、叶落不扫、枫非子已经毕业离校,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河畔还会继续,因为诗歌不会消亡,年轻就是诗意。
    是的,他们的作品也许还稚拙,但是在诗意的河畔里,他们将慢慢成长。正如河畔人经常说的那样:一切交予时间,让时间成就一切,也让时间证明一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