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2011-02-17 05:17:01)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

罗宗强所著,中华书局,1999

这本书是写得较好的一本,用文体本身去谈一些实际内容,不像一些鉴赏方面的书自由发挥,我想这也是做学问的本质,就事论事。

 

 

 

拿到《隋唐文学思想史》,稍微熟悉一点的东西,总算有一点点底,不会像对着前面几本书那样白目了。读完,心里犯难了,虽说是文学专著,但是总归它是史,从编年排下,林林总总,都是熟悉的诗人,半熟悉的诗句,走到李贺,杜牧,司空图等等,时间也走到了晚唐,我需要思考什么?需要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除了这样多伟大的诗人,那些曼妙的诗句,只是这些历史么?当然不是。
   此取唐太宗李世民一首小诗《谒并州大兴国寺》:“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未佩兰犹小,无丝柳尚新。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对此留馀想,超然离俗尘。”我们知道唐太宗时期是一个竭力主张文学有益于政教,反对淫靡文风,提倡文质并重文学的时期。而就他们本身实践来看,爱写宫体诗的唐太宗及其重臣们给予了一种相反的导向。所以虽然在唐初官方导向下,唐文学转折期一起韩柳文风改革以及中唐时期推崇质朴尚实文风,绮艳清丽一直贯穿着整个唐代文坛。而且唐初和晚唐最甚。纵观各代,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其实很多朝代都是在建制初期和末年出现绮艳清丽的文风。人的本能,我想,一则求安,二则求饱。推翻腐朽堕落的旧王朝,建立起光明的新王朝。有句话讲“饱暖思淫欲”,实际上也就是建国后,人民摆脱水深火热,生活安定,自给自足。注意力不再集中在衣食住行,颠沛流离。那么生活中抒发的感情,关注的事物也转移到“香草美人”上了。对于美景,佳物的描述,加之幸福感极强的感情,当然就“绮艳清丽”了。而到了朝代晚期,人民生活再度受到威胁,文人士子,希望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而不得时,无奈之下只能“出世”,将注意力转移到花街柳巷,儿女私情或是游历江山上。因而“绮艳清丽”也又形成了。而朝代初与朝代末,这类文章的区别在于寄托感情不同。初期表达着一种,昂扬,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感情,而末期,从字间透露出一种伤感,无可奈何与绝望。
   每一个朝代,都有着每一个朝代的文化特质。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信仰,以及统治阶级的文化治国策略。说到秦,我们先想到当然是“秦世不文”。商鞅韩非之术的运用,以及整个第一次大统一后,构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陷入极端实用主义,只留下诏义奏议之文唯一应用型文字。时及汉代,统治者们吸取前世的教训,加之独尊黄老,与民休息,这给文化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环境。从而出现了“西汉鸿文”“经学文风”“复古文风”等等。入隋以后,又出现了像秦相似的文学空白期。我不禁要想,秦汉,与隋唐也许具有着高度的相似。秦而入汉,秦短命而汉长,短暂的“秦世不文”后是大汉丰富的文学繁荣期。隋而入唐,隋短命而唐长,隋朝的文学空白后是唐代绚丽的文学色彩。细看其间,秦继数百年的战乱割据,又面对战国旧势复出的威胁,集权意识空前,那么中央集权首当其冲便是文化集权,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国家也就安定了一半。所以“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后又以诸生“诽谤我,以重吾不德”焚书坑儒。断绝了最后繁荣秦文化的道路。在文字方面,他也重实用,黜文采,排斥了一切艺术。再来看看隋朝,它是以统治者颁布政令来进行文化导向的,隋朝值得一提的仅有两次文学主张,其中一次就是隋文帝的下诏改革文体。也是着眼于应用文。我想,秦始皇,隋文帝两位统治者都是为了约束公众言论,约束百姓的情感,从而达到治世的目的吧。可有时候,这样纯功利的文学反而适得其反了。
   文学长久以来都是人们的谈资。而其实从历史看来,我们读文学史,就能知道历史的大致发展变化。所以,文学作用巨大,掀起一层一层的历史波澜。直至近现代,也大抵此规律。只是建国初那几十年全国一片红色的革命文学,虽然热烈,激情高涨,但就文学发展而言,就显得有些过犹不及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蝗虫分类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