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创摄影 葫芦兄弟
(拍摄小片机:尼康S630)
在南宁江南客运站的对面,有一座占据了人行道一半的土山,别看它不起眼,那可是有讲究的文物,它就是位于市郊亭子乡烟墩村南侧的烟墩岭烽火台遗址,该遗址南面的龟背桥下流淌着汇入邕江的良凤江细流,东北面为开阔平地及河堤。
据史料记载,从明代开始在南宁府的周边附近均设驿站,或称“辅”,清代改称“塘”,每站相距约十里,每站均设兵防驻,防兵亦称“辅兵”、或“塘兵”,逢军事紧急,驿站的辅、塘兵则集柴草烧起“烽火”,使烟火冲云天,以此相互传递军情,故称烽火台,烽火台是当时传递紧急军事情报所设的设施,烽火台遗址底部周长75米、底部至平台高约3.5米、以砂石泥土堆积往上内收呈圆锥形,顶部为一直径4.5米平台。烟墩岭烽火台于1996年被公布为南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烟墩岭烽火台由于长年受风雨侵蚀,砂土流失严重,地表至今已看不出烽火台的建筑设施,已经变成杂草丛生的一个土堆。站在历史的遗址上,看着蓝天演绎的云卷云舒,你不得不感叹曾经的金戈铁马已经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一片残存的痕迹……
(图片拍于2009年)

从江南客运站看过去,烟墩岭烽火台就象一座荒芜的土山,很多人会纳闷,这么好的一块地为什么不做房地产开发?原来这里是文物保护单位,谁也不能动歪念!
岁月的风雨冲刷,土山的沟沟壑壑仿佛岩石般峭棱。
上烽火台的小路晃悠而稍显艰险

烽火台山顶的小树林,在阳光的斜照下幽深宁静,光阴记载着时空的变幻。

独处一隅,文物保护单位的立碑也自身难保。

从这条小路可以登到烽火台的顶部。

快到顶部的路况

在烽火台顶部回眸上山的小路。

这块水泥标志,就是烽火台的中心位置。

现在的烽火台已经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在山的北面仰望烽火台。

在烽火台的山脚,这里还居住着一些人家。

昔日的抽水井已经成为又一种“遗迹”,无人清扫,垃圾满地。

在烽火台上观远处的蓝天白云,情不自禁会感慨斗转星移、岁月沧桑。

看夕阳下的云卷云舒,曾经的金戈铁马已经烟消云散,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关资料链接】
国家文物局局长:反对旧城改造提法 记忆被无情拆毁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8/03/c_12402501.htm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把尊严还给文化遗产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0-08/03/c_1240125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