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的人物心理分析

标签:
影评盗梦空间娱乐 |
影片的主要人物有:柯比,茉儿,助手阿瑟,斋藤,费雪,梦境设计者亚莉阿德、药剂师等。茉儿虽然已死,但她却是个很重要的角色,贯穿影片的始末。
影片结尾,柯比的图腾——陀螺依然在旋转,提示着他还没有从他的梦里完全醒来,还在怀疑自己身处的现实是否真实,然而,这并不影响他和孩子们在一起,享受人间生活。在心理治疗中,有些患者总在希望自己完全“好了”,才可以开始生活,就是这样的idea执着的存在,帮他们或在自己的“梦”里,与现实隔绝,无法从病态中走出来。
茉儿(我们从柯比的梦和他的叙述中,认识了她),这个看上去好像精神分裂患者,实际是个不想活在现实中的人,就是有时候她知道她的不真实生活方式,但她不愿醒来,在她的内心深处,更愿意活在她和柯比创造出的世界里。其实人们做白日梦,偶有体验,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内心愿望和现实的矛盾,如果一直呆在那里面出不来,就像茉儿,不愿回来,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与其说是柯比的置入信念杀死了她,不如说是她杀死了自己。逃离现实、活在虚幻的世界里,是她潜意识深处的愿望。那这个根源在哪里?影片没有涉及到,我们不得而知。
影片的最后,柯比团队帮助斋藤成功植入了信念——费雪解散父亲留给他的企业。实际上,是他自我实现和斋藤目标的一个结合。费雪一直以来希望做到父亲那样的成功,以此得到父亲的认可。这是这个家族的期盼。作为费雪本人,一直以来,他并不快乐,他渴望儿童时期的快乐,像风车那样自由、快乐的生活,生活中可以自我一点,但是,作为企业家的父亲,理性太强,过于刚毅,压制了他的感性释放。虽然,他想在父亲的弥留之际,和父亲好好谈谈自己,消除父亲对他的不满(那张拿着风车和父亲的合影)然而,终成遗憾。柯比的催眠,帮助他实现了看似无法实现的愿望。这正是柯比能成功的至关元素。
“一个单纯的小小的信念,可能改变一切。”“他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毁灭你。”
对于柯比是这样,茉儿是这样,费雪也是这样。柯比认为,是他杀死了茉儿。由于他把“只有自杀,才能回到真实的世界”这个信念植入了茉儿的潜意识中,所以他一直在内疚中生活。并且不断的干扰着他的工作。第一次的任务失败是由于茉尔的出现影响了他催眠的引导,第二次茉尔又在不断地干扰。在雅莉阿德的帮助下,他不断的处理他和茉儿的关系,当他真正放下自己的内疚,才真的可以接受茉儿离开他的生活,回到现实。
费雪,认为它的价值必须得到权威人士——父亲的认可,只有那样,他的生命才真的有价值。无论他事实上真的做了多少成绩。这样的信念渗透了他生活的全部,使他无暇顾及自己内心的愿望。没有意识到,不等于他不存在。所以他虽身处豪门,但不幸福。他渴望回归自我,这是他内在一直做的功课,当柯比提供这样一个催眠机会时,他实现了长此以往一直努力的一个目标。
影片有两条线索:一个是帮助斋藤实现商业目标——解散对手企业;另一个就是柯比要回到孩子们身边,回到现实生活。两个任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想完成工作,柯比必须从自己的创伤(他和茉儿的爱情)中出来,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可以实现观念移植;工作的实现过程正是柯比修复伤痛的一个机会。二者缺一不可。这里,梦境设计者雅丽阿德对柯比起到了心理医生的作用。她的纯真和接纳给柯比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促进了柯比的内心成长。
故事中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
1、观念的力量有多么大。这正是心理学中的皮克马利翁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家长和老师培植一个怎样的观念到孩子的心理,这个观念就可能会生根、发芽。如果对自己是认可的,他或她会成长为一个自信开朗的人,与自我和谐、与环境和谐;如果是否定性的观念,开始是权威人物的否定,逐渐就变成对自己的否定,一旦这个理念扎根于心田,再改变就很困难。
2、亲子关系需要及时沟通,消除孩子心灵上的纠缠,释放能量,使他能力尽量的发挥。亚莉阿德虽然认识柯比时间不长,但她很敏锐的发现柯比的内心障碍,尊重的态度帮助了柯比的创伤修复;而阿瑟是柯比长时间的合作伙伴加助手,他了解柯比,知道他的感情经历,但他并不真正地理解柯比。就像许多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一样。这样的亲子关系状态,做父母的常常感到无能为力。
3、清理历史事件给自己带来的负面情绪,活在当下。现实虽然有时残酷无情,我必须有勇气面对。当我们被一些无形的力量所困,无法前行时,也许需要我们正视那个阻力。就像柯比,他的第一次任务(对康柏公司的任务)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的内心感情的挣扎,无时无刻的干扰着他的工作,使他丢掉了工作,甚至差点丢掉脑袋。这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外人看他怎么会糟糕到如此地步,初不知他正在与内心的自己在抗争,他的挣扎,消耗着他大多数的能量,使他无法面对现实的生活。当然柯比很幸运,遇到亚莉阿德——有着双重角色——助手和心理医生,帮助他看清自己处于怎样的危险,指引他离开虚幻,回归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