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百里洲
——梨花岛上的十大旅游景观素描
文/欧阳运森摄影/梨花岛主
欧阳运森
笔名夷古,湖北枝江人。生于1943年冬,欧阳修第38代后裔。1968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研究馆员,中国档案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夷陵区委副县级退休干部。著有《沧桑寻梦》《太阳山传奇》《荆门雄风》《欧阳修家世》《集古藏今》《歌哭人生》等,主笔参编《中华欧阳氏大宗谱》。
百里洲,位于湖北省枝江市长江中游荆江段首段,是万里长江第一大江心洲。因环江堤防长74公里,合百余华里,故得名百里洲。百里洲有居民11万余人,这里的十大胜景巫回台、庾信台、讲经台、江沱胜景、津乡屯兵、春申君墓、枝江古城、三国浮桥、抗洪广场、梨花报春,是不可多得的文史研究平台,是回报世人的最佳旅游去处。
巫回台: 即楚怀王墓。据清乾隆五年版《枝江县志》:“楚怀王墓,在旧县内,即向戌遗垒也。王名槐,威王之子。今百里洲有巫回台,是其故址。”清同治五年《枝江县志》载初唐宰相、诗人张说《怀王墓》诗:“咿嘎不可信,以此败怀王。客死嶢关路,返葬枝江阳。啼狖抱山月,饥狐猎野霜。一闻怀沙事,千载尽悲凉。”当代郦学家杨世灿考释:楚怀王入秦三年,客薨魂归(36岁)郢都沮漳,葬枝江赫家洼子丹阳故城巫回台。
楚怀王熊槐(约公元前355年-公元前296年),芈姓熊氏,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第37位国君。公元前328年,楚威王去世,熊槐继位,史称“楚怀王”。
楚怀王继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大败魏国,消灭越国,扩充疆土。纵横家苏秦曾言“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公元前299年,与秦昭襄王会盟于武关,秦昭襄王将其扣押,胁迫其割地。两国相交不斩来使,何况是会盟协谈的一国君主。在此之前,春秋时期,楚成王趁会盟之际扣留宋襄公,开了破坏邦交礼仪的先例。楚怀王被扣三年里,其子不思救父而自立为王,诸侯自以为无害于己而不讨伐。
楚怀王为国家利益,拒不割地,使秦国一不能得地,二不能以所签订盟约为借口攻打楚国。楚国暂得保。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史记·楚世家》)”

楚怀王熊槐(约公元前355年-公元前296年);曹征饰。
庾信台:据乾隆五年《枝江县志》记载:“庾信台,在百里洲之北,去县六十里,萧梁时庾子山读书处也,旁有清修寺。”同治五年(1886)《枝江县地舆图》于“刘巷”之东标有“庾台”。同治五年丙寅刊《枝江县志》卷二《地理》载:
“庾处士承先宅在旧县东北十里土台上。”乾隆五年《枝江县志》卷之九中有“在学内,台二,曰庾台,庾信讲经处也”等语。光绪六年(1880)
七月,《荆州府志》重修卷八十《祠祀志·寺庙》载: “清修寺在县东七十里,创建时代未详,一名庾台寺。《名胜志》曰:
百里洲在县东北六十里。庾台,一云庾信宅,一云庾信讲经于此,亦名讲经台。其后为清修寺。”综上所述,从康熙九年(1670)
至民国35年(1946)间,各方志文献均认为枝江县百里洲上有“庾台”,即皆言庾信于此处留有踪迹。其异在于“庾台”是庾“别墅”、“读书之处”还是“讲经之处”。乾隆版认为:
“庾台”非庾信讲经处,乃其读书处。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以文才闻名。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也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
庾信(513-581)塑像
讲经台:即陆法和讲经台。据乾隆五年《枝江县志》
记载:“
陆法和讲经台,在百里洲上,梁僧陆法和说法处。”陆法和,南北朝时枝江百里洲人,人称荆山居士。传说陆法和有法术,长期隐居百里洲。百里洲曾修有陆法和讲经台。
陆法和,南北朝时枝江百里洲人。百里洲曾修有陆法和讲经台。
传说陆法和有法术,长期隐居百里洲。在平定侯景之乱时,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任陆法和为信州刺史。侯景派任约去江陵攻打湘东王萧绎后遇难法和把所得的钱帛全部施舍给别人,一日便尽。所赐的住宅改成了佛寺,他自居一间,与凡人无异。
陆法和神像图
江沱胜景: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江水注》记载:
“其地夷敞,北拒大江,江沱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西汉置枝江县,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枝江县东北。东汉改为枝江侯国,三国魏复为枝江县。东晋移治今枝江县西南百里洲。唐初属荆州,上元元年 (674)属江陵府。二年 (675) 废。大历六年 (771) 复置。北宋熙宁六年 (1073) 废。元佑元年 (1086)
又置。南宋嘉熙元年 (1237) 移治澌湟洲 (今松滋县东北)。咸淳六年 (1270) 移治下沱市
(今湖北枝城市东南枝城镇)。元属中兴路。明洪武十年 (1377) 废。十三年 (1380)
复置,属荆州府。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1921年属荆宜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1955年撤销。1962年复置,移治马家店
(今枝江县治马家店镇)。上百里洲江沱枝分,是枝江县(市)命名的源头。

津乡屯兵: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江水注》记载: “ (枝江)
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县西三里,有津乡。津乡,里名也。《春秋》庄公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此津乡殆即其地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汉建武九年(33),公孙述遣田戎、任满、程汛将数万人下江关,复据夷陵。在荆门与虎牙之间架起万里长江第一桥。十一年(35)春,汉将岑彭从津乡发兵,因风纵火,烧毁桥楼,收复失地。
岑彭(?年-35年),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六位。原是新莽棘阳县长,长期坚守宛城,抵抗绿林军。后来,归降刘玄,封归德侯,隶属于刘演。更始帝刘玄杀害刘演后,归属于大司马朱鲔,迁淮阳都尉,转颍川太守。后归降刘秀,拜刺奸大将军,督察众营。
建武元年(25),刘秀称帝于河北,拜廷尉,行大将军事。建武二年(26),逼降许邯,迁征南大将军,封舞阴侯。建武五年(29),率军平定荆州。建武八年(32),随光武帝攻破天水郡,灭亡隗嚣。建武十一年(35),讨伐蜀郡公孙述,大战侯丹,直抵成都,被公孙述派遣刺客乘夜刺死。岑彭死后,谥号为壮。

征南大将军舞阴侯 岑彭
春申君墓:据清康熙九年《枝江县志》云:“春申君墓,在黄冢湖,旧有碑,今淤没。”文后有按语:“春申君为李园所害,墓在寿州城东门外。此地复有墓,岂其子孙逃于此,立虚墓以祀之与?存之备考。”县志上有标记,图中“黄冢湖”误写成“黄种湖”。
春申君黄歇是中国大姓“黄”姓的始祖。江夏,是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郡望和发祥地,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枝江紧邻江夏,战国时枝江黄氏族人当不少。至今黄氏仍是枝江大姓,这也是黄歇后裔在百里洲立墓的一个重要原因。

楚春申君(?—前238年)像
枝江古城:赫家洼遗址地处长江南岸,位于枝江县百里洲镇白马寺村北的长江边上,系百里洲枝江县故城,老百姓叫“丹阳城”。因此处防洪大堤向垸内弯曲的幅度特别大,住户又多为姓赫的人家,故俗称此地为“赫家洼子”,遗址也因此而得名。
据清康熙九年《枝江县志》记载:“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因秦人苻坚南侵,县治移至百里洲首。”从东晋到宋末,枝江县治所在此800多年。
该遗址面积为2平方公里,文化堆积厚达2米多,石器、陶器、瓷器标本露于此表,遍地皆是。1984年,湖北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们对其进行过试掘,出土了不少文物。有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类型的石斧、石锛、石杵、陶器有罐、盘、釜等;有属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牛肩夹卜骨、青铜礼器、兵器等;有自秦汉以来各朝代各窑口瓷器。这些出土文物,可以清楚地看出枝江故城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
1830年,长江改道,北沱变为主航道,该遗址被冲毁。解放初期,这里还可以看到残存的街道里巷和城坦墙基。因江水逐年冲刷,破坏极为严重,该遗址的中心部分已全部溃于江中。

百里洲赫家洼遗址
三国浮桥:三国时期,枝江隶属于南郡,初为蜀汉占领,后被东吴所夺。枝江被东吴所夺之后,使魏垂涎欲滴。因为要想夺取江陵,必先占领战略要地百里洲。当时的百里洲南为大江,当地人称“江”,北为小江,当地人称“沱”。沱江在江口镇分为二支,一支流向沮漳河,一支辟开百里洲向南流向大江。百里洲的下段紧挨江陵城,一旦占领百里洲,江陵城就难以安宁了。
公元222年,曹魏大军夏侯尚一战打败吴将诸葛谨,迅速占领了百里洲。为在百里洲建立军事大本营,夏侯尚率领前部三万余人在洲尾鸭子口搭起浮桥,准备一战夺取江陵城。
公元223年2月下旬,正当夏侯尚踌躇满志之际,吴将诸葛谨采纳潘璋计谋,引兵偷上百里洲,砍伐芦苇数百万束,捆成大筏,乘江水上涨,顺流放火,烧断浮桥,并乘势追杀,使魏军桥毁人忘,大败而逃。自此相当长时间内,曹魏无法对抗东吴。
诸葛瑾(174-241年),字子瑜,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诸葛亮的兄长,太傅诸葛恪的父亲。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躲避中原战乱,进入江东。经过弘咨的推荐,效力于孙吴。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信赖,称为"神交",努力缓和蜀国和吴国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后,出任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出任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册封宛陵侯。赤乌四年(241年)
,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诸葛瑾(174-241年),字子瑜
抗洪广场:
梨花报春:

策划:欧阳运森 制作:梨花岛主
岛上书店出品
欧阳运森 建党百年之日于夷陵六一书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