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牛庙的牛王节——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点滴

(2012-10-29 20:20:37)
标签:

牛王节

夷陵区

黄牛庙

杂谈

分类: 历史

http://s3/mw690/4e0a0da9xcd31c573c102&690

http://s4/mw690/4e0a0da9xcd31c6dedce3&690

 

黄牛庙的牛王节

——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点滴

欧阳运森

 

汉民族民间的牛崇拜主要是黄牛崇拜,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至今尚存千年古刹黄牛庙。在长江三峡里,这一带又叫黄牛峡。

黄牛峡东距宜昌市40公里,江中乱石星罗棋布,犬牙交错。其间,河道似九曲回肠,泡漩如沸水翻滚,水急礁险,号称黄牛滩。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的感慨。

黄牛岩下的黄陵庙,古称黄牛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以祭祀黄牛助禹开峡平江的千古功德。东汉末年蜀相诸葛亮率师入川复建。现有山门、禹王殿、武侯祠、民居等古建筑。殿内两根楠木柱上,遗留有公元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痕迹。

黄牛庙,今为黄陵庙。以前每年十月初二日有“牛王会”,庙会的内容与黄牛助禹开江治水的传说一脉相承,是古代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的延续,具有独一无二的三峡地方特色。

牛王节是许多民族群众的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一般都是体现对崇敬感谢时间各有不同。牛王节又称之为敬牛王菩萨、“ 牛王庙会”或祭牛王。每到这一天,当地人民便要杀猪宰羊,准备酒席,点香燃烛,烧纸放鞭。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

很多人认为,过传统节日牛王节的习俗仅限于少数民族,汉民族少见。然而,笔者近年研究发现,不仅仡佬族、布依族、壮族、侗族、瑶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过传统节日——牛王节的习俗,而且汉族的牛王节也相当隆重,其活动中心就在长江三峡至今尚存的黄牛庙。

相传在上古时期,有十二条孽龙飞到黄牛峡,化作一座座山峰,挡住三峡出路,陷人民于洪水灾害之中。为解救人民,玉帝派遣临魔帝天伊祁王的儿子降生人间治水,这就是鲧的儿子大禹。大禹访四海,求良策,带领群众劈山开河,连续九载,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可是,当他来到西陵峡中段,迎面耸立一座高入云天的大山,久开不通。巫山神女为大禹的赤诚和毅力所感动,乃命土星相助。这土星来到土地,变作一头力大无比的黄牛,每天晚上助大禹开山不止。

一日,天刚蒙蒙亮,一位民妇为治水英雄去送饭,猛地发现一头大黄牛,身披霞光,正举角触石,那漫天飞扬的尘土,那声如惊雷的山崩,那汹涌下泻的江流。吓得这位妇女目瞪口呆,不禁大声呼救。喊声惊动了神牛,迫使它跃上山崖,潜入深山,只在白石壁上留下一个黄色身影。于是,人们便把此崖称为黄牛岩。

神牛助禹开峡的传说,像其他开三峡的传说一样,也是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想象。开山不止的老黄牛,象征着人民的忠厚朴实和改造山河的伟大力量。为了纪念黄牛助大禹开峡成功,人们便在黄牛岩下建起黄牛庙。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重修黄牛庙,并立碑碣。镌刻碑文《黄牛庙记》,详述黄牛助禹开江之情。直到唐代,才始建主体建筑物禹王殿,改主祭神牛为主祭禹王。

大禹导江治三峡是中华民族史记载以来,长江三峡第一次南水北调工程。在大禹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前仆后继,治理三峡水患。为了治理长江,大禹的传人从未停止过努力。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堪称治水文化的奇观。大禹导江治三峡,是有史料记载的。春秋孔子、汉代诸葛亮、晋郭璞、北魏郦道元等历代名人都有论述,《禹贡》、《水经注》等权威性的地理专著都有记载,地方性的志书《三峡通志》、《夷陵州志》、《宜昌府志》、《东湖县志》等也都记载得十分详细。

《三峡通志》的“帝王胜迹”一节开篇之作就介绍了夏禹贡凿岷山以通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的历史事实;诸葛亮对“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的事实相信而不怀疑;晋郭璞《江赋》曰:“巴东之峡,夏后疏凿;绝岸万丈,壁立赧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又曰:“三峡之首,自昔禹凿以通江。又江水东迤西陵峡,历禹断江,南江峡口北岸有北谷村,两山间有水,深潭清而水不流。”

这里传说过去是长江主流,大禹治水时,因南江狭小不能满足泻水的需要,于是大禹便开现在的水道。所以过去的那条称为“南江”的水便断了流。南江与现在的北江(长江)交汇处史料上都称为“禹断江”,也就是《东湖县志》所称的“断江峡”或称“断江山”。断江山在古县舍西长江南岸十五里处。《东湖县志》有《断江峡》诗一首:“急峡何年断,深深旧日流,禹功疑不到,辛苦策黄牛。”

《禹贡》相传是由孔子编纂的我国尚古时期的一部权威性地理专著。清代地理学家胡谓(1633-1714)曾在《禹贡锤指》中介绍:大禹治水疏凿三峡之前,四川鱼腹江之夷水,自奉节经长阳过宜都流入大江,这就是古时候长江的主河道。

古时人们自巴入蜀,避三峡之险,皆经此路。大禹疏凿三峡后,大江之水经三峡过九江入东海。此夷水并非源于利川之夷水清江。屈原《九歌》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的诗句。涔阳在涔水之北,大江又在涔阳之北,北江为正流,即今长江之干流;南江为涔水,现在已断流。

史书又云:大禹治长江,必自三峡始。上起四川(今属重庆)的奉节,下迤三峡东口的虎牙,历经九年,疏凿成为长江的主河道。清乾隆年间,水利大臣李拔认为“大江发源于岷山,汇西蜀百川之水尽入夔峡以出汪洋”。当时有一个叫林有彬的诗人在考察黄牛峡后写道:“岷山导江神禹功,追隘凿险龙门同。上劈鱼腹下虎牙,峡中险绝传黄龙。”

据专家论证,五代十国以前,黄河流域森林茂密,植被丰厚,只是后来由于人们无休止地砍伐,才造成黄河多次泛滥成灾。专家认为当年大禹治水治理的是长江而不是黄河。

关于大禹治三峡的传说,在黄陵庙保存的诸葛亮《黄牛庙记》碑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古传所载黄牛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可见,神牛助禹开峡的传说,流传已经很久了。

神牛助禹开峡的传说,像其他开三峡的传说一样,也是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想象。开山不止的老黄牛,象征着人民的忠厚朴实和改造山河的伟大力量。为了纪念黄牛助大禹开峡成功,人们便在黄牛岩下建起黄牛庙。庙内有祭祀大禹的禹王殿。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重修黄牛庙,并立碑碣。镌刻碑文《黄牛庙记》,详述黄牛助禹开江之情。直到唐代,始建主体建筑物禹王殿,改主祭神牛为主祭禹王。现存禹王殿属明代万历年间仿宋建筑。

关于祭祀牛王菩萨古籍文献,笔者不乏收藏。现仅就本人的藏品公布如下,供研究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牛王节方面内容的有识之士参考。 

《牛皇妙经》:共1册,全称《太上说消劫禳瘟牛皇妙经》。东湖县雷坛弟子丁太玄抄本,23·5×15·5。道教经书。光绪十七年(1891)冬月初九日,抄滕《牛皇妙经》一本,一共十七页,应供十方。牛皇,指管理耕牛的神仙——牛王菩萨。《宋史·志第一百五十八艺文四》记载有《牛皇经》一卷,但经文已失传。家藏这些文献是研究夷陵区黄牛峡、黄牛庙黄牛文化的珍贵史料。

《牛皇宝忏》:共1册,全称《太上说消劫禳瘟牛皇宝忏》。光绪十七年(1891)冬月初十日,在家抄录《牛皇宝忏》一部,东湖县雷坛弟子丁太玄抄本,23·5×15·5。道教经书。

《牛皇经》:共1册,全称《太上玄灵牛皇宝经》。东湖县雷坛弟子丁太玄抄本,23·5×15·5道教经书。

《玄门牛皇科法忏》:1册。光绪五年(1879)十月十月十三日,东湖县雷坛弟子丁太玄抄本,23·5×15·5。道教经书。玄门即玄妙之门。玄,自然之祖,而万殊之大宗。

《圣教文稿·牛王预祝文》共1篇,道教经书,同治八年(1869)湖北宜昌府兴山县广福堂藏版(如图)。木刻本,24×14㎝。其它邻县也发现有此种版本,应为宜昌府范围内道教徒通用的书籍。卷一:春祈、秋赧类;卷二:挽劫、安谢类;卷三:慎终、追远类;卷四:禳灾、削影、祈福类;卷五:赈济类。

《圣教文稿·牛王正祝文》共1篇,道教经书,同治八年(1869)湖北宜昌府兴山县广福堂藏版(如图)。木刻本,24×14。其它邻县也发现有此种版本,应为宜昌府范围内道教徒通用的书籍。卷一:春祈、秋赧类;卷二:挽劫、安谢类;卷三:慎终、追远类;卷四:禳灾、削影、祈福类;卷五:赈济类

 

 http://s6/mw690/4e0a0da9xcd31ce1467c5&690

http://s4/mw690/4e0a0da9xcd32135fd213&690

黄牛岩下的黄牛(陵)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