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不等于失传——与日本东英寿先生商榷

标签:
失传问题天理大学馆藏欧阳家族刻印讨论 |
分类: 随笔 |
差异不等于失传——与日本东英寿先生商榷
欧阳运森
东英寿先生认为,天理大学馆藏《欧阳文忠公集》版本,是周必大编纂版本发行以后补刻了新收集的欧阳修96封书信而发行的版本。与此相同的版本在中国可能已经失传,13世纪日本从南宋购入的原“金泽文库”本《欧阳文忠公集》可能已经成为孤本。
笔者认为,天理大学馆藏《欧阳文忠公集》版本,应该是周必大编纂发行的出自不同刻书坊的版本。现就天理大学馆藏版本中欧阳修书信的一个片段与欧阳家族刻印的版本比较,进行分析,说明在中国并没有失传。
天理大学馆藏版本中欧阳修书信的一个片段。
修顿首启。区区久阙致问,中间辱书,为感何已。冬寒,伏惟台候万福。某以衰病,思得一小郡养拙。三二年间,谋一归老之地。此愿未获,-遽被责以吏事。精力耗竭,何止强勉不出。岁末春初,当有江西之行矣。薛亲干敏,河东风土,民间事绪,可以询问。得佐幕府,甚幸甚幸。某为目疾为梗,临纸草率,惟冀镇抚外以时为国自重不宣。修再拜河东安抚观文学士坐前。(十七日)
http://s13/middle/4e0a0da9xc1894b0b4f6c&690
http://s13/middle/4e0a0da9xc1894c20033c&690
欧阳家族刻印欧阳修书信版本的同一个片段。
与冯章靖公(当世)
嘉祐三年
某顿首。区区久阙致问,中间辱书,为感何已。冬寒,伏惟台候万福。某以衰病,期(一作思)得一小郡养拙。三二年间,谋一归老之地。此愿未获,-遽被责以吏事。精力耗竭,何止强勉不出。岁末春初,当有江西之行矣。薛亲干敏,河东风土,民间事绪,可以询问。得佐幕府,甚幸甚幸。某为目疾为梗,临纸草率,惟冀镇抚外以时为国自重。
标题中的“当世”二字,书写较小,在右侧,应该是欧阳修之曾孙欧阳当世提供书简资料的注释。为了区别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注文内用红颜色表明。
修与某之别。因为欧阳修后裔对先祖名字避讳,除开头一文直书其名外,后面多用某代修。欧阳修自己以至朝廷在拟写公文时,也多有欧阳某的称呼。不同版本的《欧阳修全集》,也往往“修”和“某”通用,二字不分。
“修再拜河东安抚观文学士坐前”,仅为落款而已,这是古时人们礼节中的常识性问题,看了《冯章靖公集》的人都会知道。
众所周知,版本越早,价值越高,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常识问题。关键是我们是在讨论欧阳修书简在中国是否失传,是否得到延续的问题。这也是欧阳修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作为欧阳修的第38代后裔,我有责任站出来为家族说话,为整个中华民族说话。
综上所述,两个版本比较,进行分析,应该没有原则性的区别。如果说与此相同的版本在中国已经失传,实为夸大其词。
至于13世纪日本从南宋购入的原“金泽文库”本《欧阳文忠公集》是否已经成为孤本,还有待于国内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民间收藏家以及欧阳修文化的资深研究专家们共同发掘。
我再一次重复我的声明:欧阳修文化的根在中国。有十三亿多中国人和欧阳修家族众多的子孙存在,他的根就永远也不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