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长之眼中的鲁迅----《鲁迅批判》摘抄

(2010-06-28 19:25:06)
标签:

鲁迅批判

李长之

摘抄

分类: 读书

    鲁迅在许多机会是被称为一个思想家了,其实他不够一个思想家,因为他没有一个思想家所应有的清晰以及在理论上建设的能力;又有许多机会,鲁迅被称为一个杂感家,但这也仍不能算对的,因为对鲁迅并不能以杂感家来概括。


  倘若诗人的意义,是指在从事于文艺者之性格上偏于主观的,情绪的,而离庸常人所应付的实生活相远的话,则无疑地,鲁迅在文艺上乃是一个诗人;至于在思想上,他却止于是一个战士。

 

    我说鲁迅是一个诗人,却丝毫没有把他派作是吟风弄月的雅士的意思,因为,他在灵魂的深处,是没有那么消闲,没有那么优美,也没有那么从容;他所有的,乃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和一种粗暴的力。


    我忽然想到鲁迅是一个颇不能鉴赏美的人——虽然他自己却可创作出美的文艺,供别人鉴赏的。因为,审美的领域,是在一种绰有余裕,又不太迫切、贴近的心情下才能存在,然而这却正是替迅所缺少的。

 

    他是枯燥的,他讨厌梅兰芳的戏片子(《两地书》,页八九),他不喜欢徐志摩那样的诗(《集外集》,序言页三),这都代表他的个性的一个共同点。

 

    强烈的情感,和粗暴的力,才是鲁迅所有的。

 

    鲁迅在性格上是内倾的,他不善于如通常人之处理生活。他宁愿孤独,而不欢喜“群”。

  

    我们见不少为鲁迅作的访问记都说,他的衣饰是质朴的,并不讲究,这一方面当然是根于他的并不爱美的天性,另一方面却也表现他不善于注意生活上的小节了。

    这种不爱“群”,而爱孤独,不喜事,而喜驰骋于思索情绪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谓“内倾”的。在这里,可说发现了鲁迅第一个不能写长篇小说的根由了,并且说明了为什么他只有农村的描写成功,而写到都市就失败的原故。这是因为,写小说得客观些,得各样的社会打进去,又非取一个冷然的观照的态度不行。长于写小说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是十分活动,十分适应,十分圆通的人,虽然他内心里须仍有一种倔强的哀感在。鲁迅不然,用我们用过的说法,他对于人生,是太迫切,太贴近了,他没有那么从容,他一不耐,就愤然而去了,或者躲起来,这都不便利于一个人写小说。宴会就加以拒绝,群集里就坐不久,这尤其不是小说家的风度。

    就在这种意味上,所以我愿意确定鲁迅是诗人,主观而抒情的诗人,却并不是客观的多方面的小说家。

 

    许多人以为鲁迅世故,甚而称之为“世故的老人”,叫我看,鲁迅却是最不世故了;不错,他是常谈世故的,然而这恰恰代表出他之不世故来。因为,世故惯了的人,就以为没有什么新奇可说了,而把世故运用巧的人,也就以为世故是不便于说了,所谓“善易者不言易”,鲁迅之“言”,却就证明他还没“善”。

    鲁迅在情感方面,是远胜理智的。他的过度发挥其情感的结果,令人不禁想到他的为人在某一方面颇有病态。

 

    但正因为他病态,所以他才比普通人感到的锐利,爆发的也才浓烈,于是给通常人在实生活里以一种警醒、鼓舞、推动和鞭策。这是一般的诗人的真价值,而鲁迅正是的。

    因为陷在情感里,他的生活的重心是内倾的,是偏向于自我的,于是他不能没有一种寂寞的哀愁。这种衰愁是太习见于他的作品中了;因为真切,所以这往往是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最成功的一点,也是在读者方面最获得同情的一点。

    也因为陷在情感里吧,他容易把事情看得坏,这形成他一种似乎忧郁和迫害的心情......我一再说过,这恐怕是他早年情感上受了损伤的结果,然而一个人因为常常触动他的情感,也更容易陷于一个圈子中,而不能自拔起来。

    鲁迅像一般的小资产阶级一样,情感一方面极容易兴奋,然而一方面却又极容易沮丧。他非常脆弱,心情也常起伏...... 这种忽喜忽厌的态度也不是健康的。

 

    他的锐感,他的深文周纳,他的寂寞的悲哀,他的忧郁和把事情看得过于坏,以及他的脆弱,多疑,在在都见他情感上是有些过了,所以我认为这都是病态的。

 

    鲁迅虽然多疑,然而他的心肠是好的,他是一个再良善也没有的人。

 

    和平,人道主义,这才是鲁迅更内在的一方面。

    他的为人极真,在文字中表现的尤觉诚实无伪。

 

    他在情感上病态是病态了,人格上全然无缺的。

 

    以抱有一颗荒凉而枯燥的灵魂的鲁迅,不善于实生活,又常陷在病态的情绪中,然而他毅然能够活下去者,不是件奇异的事么?


  这就是在他有一种“人得要生活”的单纯的生物学的信念故。鲁迅是没有什么深邃的哲学思想的,倘若说他有一点根本信念的话,则正是在这里。


  鲁迅像一个动物一样,他有一种维持其生命的本能。他的反抗,以不侵害生命的为限,到了这个限度,他就运用其本能的适应环境之方了:一是麻痹,二是忘却(《而已集》,页六八)。也就是林语堂所说的蛰伏或装死。这完全像一个动物。

   鲁迅小资产阶级的根性很厉害。大凡生活上内倾的,很容易走入个人主义。鲁迅在许多机会都标明他的个人主义的立场。

 

    自然,鲁迅是诚实无伪的,他乃是一个诚实无伪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鲁迅除了在个人主义的立场上,表现其为小资产阶级的根性外,再就是我说过的鲁迅的“脆弱”,以及一种空洞的偏颇和不驯伏了。倘若文字的表现方式,是在一种极其内在的关系上代表一个人的根性时,则鲁迅有两种惯常的句形,似乎正代表鲁迅精神上的姿态。一是:“但也没有竟”怎么样,二是:“由他去吧”。

 

    倘若哭和怒同是富有情感表现的话,哭的情感是女性的,怒的情感却是男性的。鲁迅的情感则是属于后者的。

    鲁迅在灵魂的深处,尽管粗疏、枯燥、荒凉、黑暗、脆弱、多疑、善怒,然而这一切无碍于他是一个永久的诗人,和一个时代的战士。


  在文艺上,无疑他没有理论家那样丰富正确的学识,也没有理论家那样分析组织的习性,但他在创作上,却有惊人的超越的天才。

   

    鲁迅文艺创作之出,意义是大而且多的,从此白话文的表现能力,得到一种信赖;从此反封建的奋战,得到一种号召;从此新文学史上开始有了真正的创作,从此中国小说的变迁上开始有了真正的短篇;章回体,“聊斋”体的结构是过去了,才子佳人,黑幕大观,仙侠鬼怪的内容是结束了,那种写实的,以代表了近来农村崩溃,都市中生活之苦的写照,是有了端倪了;而且,那种真正的是中国地方色彩的忠实反映,真正的是中国语言文字的巧为运用,加之以人类所不容易推却的寂寞的哀感,以及对于弱者与被损伤者的热烈的抚慰和同情,还有对于伪善者愚妄者甚至人类共同缺陷的讽笑和攻击,这都在显示着是中国新文学的作品加入世界的国际的作品之林里的第一步了。

 

    鲁迅在理智上,不像在情感上一样,却是健康的。所谓健康的,就是一种长大发扬的,开拓的,前进的意味。

 

    鲁迅永远对受压迫者同情,永远与强暴者抗战。他为女人辩(《准风月谈》,页九四),他为弱者辩(《准风月谈》,页七,页一五七,页一五六)。他反抗群愚,他反抗奴性。

 

    他攻击国民性,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卑怯......为什么他反对卑怯呢?就因为卑怯是反生存的,这代表着他的健康的思想的中心。

    在正面,他对前进者总是宽容的。他在自己,是不悔少作(《集外集》,序言页一;《坟》,页二九七;《而已集》页五八);对别人,是劝人不怕幼稚(《热风》,页三三;《三闲集》,页九;《鲁迅在广东》,页八九)。战斗和前进,是他所永远礼赞着的。

    他给人的是鼓励,是勇气,是不妥协的反抗的韧性,所以我认为他是健康的。

 

    然而鲁迅不是思想家。因为他是没有深邃的哲学脑筋,他所盘桓于心目中的,并没有幽远的问题。他似乎没有那样的趣味,以及那样的能力。

  倘若以专门的学究气的思想论,他根底上,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常说不能确知道对不对,对于正路如何走,他也有些渺茫。


  他的思想是一偏的,他往往只迸发他当前所要攻击的一方面,所以没有建设。即如对于国故的见解,便可算是一个例。


  他缺少一种组织的能力,这是他不能写长篇小说的第二个原故,因为长篇小说得有结构,同时也是他在思想上没有建立的原故,因为大的思想得有体系。系统的论文,是为他所难能的,方便的是杂感。

   然而所有这一切,在鲁迅作一个战士上,都是毫无窒碍,而且方便着的。因为他不深邃,恰恰可以触着目前切急的问题;因为他虚无,恰恰可以发挥他那反抗性,而一无顾忌;因为一偏,他往往给时代思想以补充或纠正;因为无组织,对于匆忙的人士,普遍的读者,倒有一种简而易晓的效能。至于他憎恶知识,则可以不致落了文绉绉的老套,又被牵入旧圈子里去。


  这样,他在战士方面,是成了一个国民性的监督人,青年人的益友,新文化运动的保护者了,这是我们每一思念及我们的时代,所不能忘却的!

  因鲁迅在情感上的病态,使青年人以为社会、文化、国家过于坏,这当然是坏的,然而使青年人锐敏,从而对社会、世事、人情,格外关切起来,这是他的贡献。


  因为鲁迅在理智上的健康,使青年人能够反抗,能够前进,能够不妥协,这是好的。同时,一偏的,不深于思索的习惯之养成,却不能不说是坏的。


  撇开功利不谈,诗人的鲁迅,是有他的永久价值的,战士的鲁迅,也有他的时代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