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州兴义万峰林——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

(2009-09-28 10:56:16)
标签:

黔西南

风光奇秀美丽

散记

分类: 旅游休闲生活

  贵州兴义万峰林——

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城南有一国家级风景名胜万峰林,由万座奇峰翠峦组成。神奇、秀美,绵延三十里,山峰密集奇特,气势宏大壮阔,整体造型完美,形成一道天下罕见的峰林画廊。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004年,万峰林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其后荣获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定万峰林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一方形漏斗位置田园之中,千顷田地按顺时针簇拥排列;也有慧眼出言,此为中国古代神奇的八卦图;更有甚者认为是当然诸葛孔明当年留存下的另一处八阵图。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是啊,“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究竟是不是孔明的八阵图也待后考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此地田园,方正排列,线条分明,陌阡似锦,点点村落,隐现在绿色之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布依姑娘,在按劳作之余,在五指峰前,头顶蓝天白云,身披锦秀衣裳,手执鲜艳的花朵,翩翩起舞,抒发着心中的情感,赞美这里美丽的风光,歌唱美好的生活!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万千峰林之下,沃野呈现,点点村落,点缀在这群山田野中,一片丰收的景象,给村民们带来喜悦和希望,在这仿佛与世隔绝的土地上,梦幻般的生活就在我们的眼前展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美丽奇异的峰林下,是金色的田野,绿色、黄色交织,如美景如画。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是万峰林有名气的景点叫五指峰。但在不同的位置可认为是四指峰或六指峰,当然,不管是几指峰,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领风骚。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换个角度,五指峰变成了四指峰;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再换一个角度,五指峰便成了六指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峰峦绵绵数十里,不可绝矣!峰林之下的田野之中,可以看见有绿色蔽护的小河,既可以浇灌田地,也可排走多余的水流,而位居田野中心的漏斗,是一天然漏水之处,当洪水泛滥的时候,这漏斗便发挥着排洪作用,确保良田农作的丰收。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初识万峰林,仿佛身处广西桂林山水间,由于这里的地形地貌,与广西极为相似,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特别是那山、那村庄、那田园,如果不是亲临实地,谁地会误入“桂境”。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听说由此还产生了误解:当万峰林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认为是用广西桂林的图画,认定是作假。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后来经过确认,才使误会消除,还了万峰林历史的真面目。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山、林、田、村落,有如世外桃园之美。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据记载,三百六十多年前,明朝旅行大家徐霞客曾两次到万峰林一游,感叹如此美景,并写下了 :“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美丽诗句。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因为黔西南兴义市地处贵州、广西、云南三省交界处,其地形地貌包涵三省的特点,又具有独到之处。所以,到了万峰林,您就会陷入云南、广西、贵州的山水林田路之中,感慨地形地貌之相同,确实难分难解。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万峰林游行,我们随处可见到称作“锥形”山体,述语叫什么锥状喀斯特地貌,这里就是一座“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尽管万峰林景区的田野四季分明,但雄伟的奇异山峰总是那样的迷人;终年流淌着的弯弯的小河,使景区的风景更具灵气;那四季葱绿的森林植被,把万峰地区装扮得典雅与静瑟;那布依族、苗族等原始风貌保持较好的少数民族村落,令游人感受到原生态民族的古老文化和质朴的情怀。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我们可以想像,在古代一个旅行家能两次到同一个地方,万峰林之神奇壮美是多么的令人神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