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大小雅批评时政点点滴滴

(2010-03-09 16:53:28)
标签:

杂谈

诗经批评时政诗章点滴

    西周后期,平王东迁,这个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主要是戎族的侵扰,诸侯的兼并,统治秩序紊乱。诗经《大雅》、《小雅》中的诗,有很多出于士大夫之手批评政治的诗作品。

这大概就是古籍(《国语·周语》)中所说的:

    “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有一类诗对统治阶层内部秩序混乱,做事不“公”。提出了指责。

《瞻卬》诗中说道: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悦之。

    注释:诗名首句:瞻卬昊天,则我不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历。瞻卬,瞻仰。昊天,既指幽王也指苍天。开头首句诗的大意是:抬头望天天无言,不施仁爱到人间,天下早已不安宁,降下如此大灾难。下诗句注:女:汝,你;有:占取;覆:反;收:捕;说:通脱,开脱。

    上八句诗的大意是:别人若有好土地,你反侵占不嫌多,别人若有好奴隶,你反伸手来抢夺,这人本来没有错,你把罪名来网罗,那人理应坐监牢,你却百计来开脱。

    《北山》诗中说道: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牺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注释:燕燕,安逸。居息,在家休息;瘁,劳病;息偃,躺着休息;不已,不止,行,道路;号,放声大哭;惨惨,忧虑不安,劬,劳累;栖迟,盘桓游玩;偃仰:安居,休息;鞅掌:公事忙碌;湛(音dan)乐:过度享乐;咎:罪责;风仪,发议论。

    诗的大意是:有人饱食无事干,有人憔悴为国事,有人放纵贪佚乐,有人劳碌无休止;有人不顾百姓哭,有人忧虑多烦恼,有人高卧不管事,有人为民苦操劳。有人酒中寻欢乐,有人警惕犯过错,有人高谈又阔论,有人默默把事做。

    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关系引起激烈变化、争议:表现在:有人升浮,有人沉降;有人为“王事”辛苦劳碌而无所得,有人无所事事却安享尊荣。而诗人则是站在旧有的“公正”立场上,希望纠正这一种不可避免的混乱。

还有的政治批评诗,表达了对艰危时事的极端忧虑,对他们自身所属的统治集团,包括最高统治者强烈不满。

    《十月之交》诗中写道: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峷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注:烨烨,闪电发出的强光;宁:安,令:善;山冢:山顶;崒崩,崒音zu崩,猝然崩坏;憯:曾;惩,警戒。

    诗的大意是:雷声隆隆点闪闪,天下动荡民遭殃,千江万河波浪翻,群山倒塌轰轰响,高高山岭变深谷,深深山谷变高岗,可恨如今执政者,哪把预兆放心上。

    补注:据《毛诗序》,是“大夫刺幽王”之作。

    诗人从天时不正,这一当时人认为十分严重的灾异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严重警告:这是一幅大动荡、大祸难即将发生的景象。

    令诗人痛苦的是,当时的人竟然都不去阻止,依然醉生梦死地悠闲过活。但同时,作者并不敢自豪无畏地同他所属的集团公然对抗,而是小心翼翼,对自己的处境充满恐惧,生怕不能见容于众人: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这并非单独的例子。

   《正月》,同样对朝政十分不满。诗中写道:“今兹之正,胡然厉矣!

    注:正,通政;历,恶,坏。”

    诗大意是:睁眼看看这世道,为何这样乱了窝?

其意如郑玄说:“今此之君臣,何一然为恶如是!”但同时他又极为害怕:“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诗意,人说苍天多么高,走路却要弯下腰,人说大地多么厚,走路却要蹑着脚。)

    《雨无正》,作者担心:对“戎成不退,饥成不遂注释:戎:战争,成:戎成已经形成。遂:进。(战争已经发生,饥馑影响取胜)周宗既灭,靡所止戾

    注:周宗,当为宗周,有人认为传写误倒。诗的大意是:周朝王都被毁 ,失去栖止的地方,

危急局面忧心如焚,说道: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注:三事:指三司,司徒,司马,司空。管事机构。

    诗大意是:虽有高官在位,没人日夜上班,各国诸侯一样,不肯工作到晚。

    但同时又畏惧地说:维曰于仕,孔棘且殆。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注释:于,往,仕,官。棘:通急。殆,危险。

    诗的大意是:旁人劝我去做官,我怕高处不胜寒,若劝别把坏事干,触怒天子叫犯上,若说坏事可纵容,朋友骂我愧难当!

    既怕得罪天子,又怕结怨于朋友,“仕”途就是这样危险和艰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人们尽量要避免同他们所属的集团的直接冲突,或者说,他们总是感受到集团力量的威迫。

    综合评述,对国家命运和民众生活的关心,发出感谈,进而提出批评,当政者缺乏这种关心;另一方面,这种关心本质上也是对统治秩序安定的关心,是整个统治集团公认(不管能否做到)的正确立场、道德原则。他们所批评的,正是对这种立场和原则的背离。

    当他们发现大多数人背离了这种立场和原则时,便既感到迷惘和悲愤,写成诗句流传;但同时又感到恐惧,不敢张扬纯属个人的态度,唯恐使自己处于同集团对抗乃至决裂的地位。

    以上所举的例子以及大、小《雅》中其他同类诗歌,可以说开创了中国政治诗的传统。诗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绪,以及总是首先要站立在“正确”的也就是社会公认的道德立场上才能进行批评而避免张扬个人的态度,对后代的政治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