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临创心得体会--转
(2010-05-07 22:05: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文转载 |
《张迁碑》临创心得体会
----------------五里店人
《张迁碑》在众多汉碑中特立独行,独树一帜,少有与之类同者。《鲜于璜碑》亦为方笔,然结体大不相同。《张迁碑》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立,东汉为公元25年—公元220年,当是汉隶成熟时期作品。观其朴厚稚拙之态,应为熟而后生之佳构。
《张迁》非典型八分,临习《张迁》,当在熟悉掌握典型八分如《乙瑛》、《曹全》后进行,这样可充分了解《张迁》在书法艺术风格中的独特位置,对在临习及创作时写出特色鲜明的作品很有帮助。
察之精方能拟之似。笔者曾对《曹全》、《张迁》两碑中相同、相近的字符做过比较,各自用笔、结字的风格特点立即呈现眼前。
例如:《曹全》之“慕”与《张迁》之“幕”,两字都是形声字,都是上下结构,声符相同(读音相同),都是“莫”字,形符(义符)不同,一为“心”,一为“巾”。按照典型八分结构,这两个字的主笔应为“莫”字的撇捺。
《曹全》之“慕” ,即撇捺左右伸展,再加上“心”部竖写,翩翩然如芭蕾舞者。
再请看亦是典型八分的《孔宙》之“慕”, 这个“慕”字的撇捺,更是极尽左右开张之能事。
而《张迁》之“幕”
一反常规,将“莫”字下面一横作为主笔,写成横波,蚕头雁尾。恰似一个巍然横刀的武士,但形象给人的感觉用桂林话讲是“矮敦矮敦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后面会谈到)。
无独有偶,《张迁》中的“基”字, 也是采取这种结字方法,将声部“其”
(这个也是《张迁》中的字)的下面一横画作为主笔。
谈到这里,我们是否已经透过一千多年的岁月窥视到书写者的些许端倪呢?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书写者在书写形声字时(上下结构的形声字),没有将声部改造变形(腾挪、避就)以适应新的合体字,而是简单的将声部和形部凑在一起了之。
“莫”字单独成字的时候也是长横为主笔,请看《华山碑》的“莫”字:
在《张迁》中作为“幕”的声符时也没有经过改造变形(避就)。(在《曹全》、《孔宙》中,都是将波画去掉蚕头雁尾写成平横,而将小撇、点夸张舒展写成撇捺,让出位置给形符,以适应新的合体字)
因为声部在上,先写声部,没有改造变形(即没有避就),写完声符后已经没有多少位置了,形符只好躲在声部下面缩成一团。这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给人“矮敦矮敦”的感觉的原因。说句不雅的比喻,就好像侏儒,头大,腿短。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归纳全碑的形声字(或者缩小范围,归纳上下结构的形声字,声符在上的形声字),看是否都是这样的结字方法。
我们又要进行揣摩了,是书写者有意为之,还是他不懂得结字的法则呢?通观全碑,可以证明,这个想法是错误的。那就是书写者有意为之了,那么书写者又有着怎样的学识和修养呢?
《张迁》中的谜真是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透过刀锋看笔锋,透过碑帖悟历史。临习任何一种碑帖,都可以得到超额的收获。绳子的那一端,拴着好大一头牛啊!呵呵!今天先谈到这里,以后会继续。
谢谢!
前一篇:章法------沙漠仙人掌(转)
后一篇:解读内心(一)字如心境(原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