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五千年,为何不是传说?

(2023-12-12 19:30:00)
标签:

良渚古城

良渚神徽

良渚文化

良渚玉器

杂谈

分类: 快乐的搬运工
中华文明五千年
短短七个字
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但就是这句在我们看来
再当然不过的话语
却一度不被国际上承认
由于缺乏直接的考古证据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中华的文明史只能往前追溯到
距今3600多年前的商代
所谓的五千年文明
仿佛只存在于传说之中
改变这一切的
是一处位于长江下游的遗址
虽然这个地方曾经的真名已无从得知
但它现在有一个美丽的名字
良 渚
它的申遗成功
让世界知道了中华五千年
不只是传说

早在5000年前的江南
这里就已经发展出早期的国家形态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建立了自己的浪漫国度
他们的国都
是一座无与伦比的
“水上之城”

良渚
究竟有着怎样的强大实力?
它为何能够证明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在故事的最初
我们需要回到史前的烟雨江南
在这里见证一个“基建狂魔”的诞生

01

基建狂魔
-水利工程与稻作农业-
在以往的印象中
良渚所在的江南地区
应该一直是被水滋润的地方
但出乎意料的是
水,曾一度是良渚
最大的敌人
在良渚文化尚未诞生之时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
这片土地仍处于海水之下

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
即使海水退却
沿海地区的生活也并不平静
每年的初夏
这里都会迎来持续的梅雨
雨期过长会造成洪水
过短则会带来干旱
到了夏秋之际
这里又是台风频发的地区
每次过境都会伴随大风和暴雨
甚至带来风暴潮和海啸

虽然饱受水灾的侵扰
但无法否认的是
丰富的水源也浇灌出了文明之花
经过两千年的积累
这片土地不仅遍布着生机
文明也随之悄然萌芽

良渚人深知
若想突破发展的桎梏
当务之急便是解决频发的水患
水来土掩
他们决心修筑一个
“超级水坝”
西边的山脉丘陵此起彼伏
只要用水坝在山体间连接
就能轻松阻挡从山上流下的雨水

为了避免水流对坝体的侵蚀
良渚人将泥块用草茎包裹起来
作为水坝的坝芯
并在其外堆筑一层又一层
不同材质的泥土
大大加强坝体内部的强度

就这样
十一条水坝
被陆续建造在绵延的山脉上
共同组成了世界上同时期
规模最大的水坝系统
整个系统的蓄水量
可达4600万余立方米
相当于三个西湖

除了抵御水患外
通过筑坝蓄水
各个山谷能够通过水路彼此连接
山上的石料和各种动植物资源
能够沿水而下
形成了一套便捷的
水上交通运输网络

最重要的是
水利系统能够为农业
提供稳定的灌溉用水
位于上游的水库如同心脏
与之相连的河道、水渠如同血管
一旦遭遇干旱
它们便能为下游的大片稻田
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源

长江下游地区
本就是水稻的发源地之一
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发展
到了良渚时期
种植技术有了不小的改进
耕种用的石犁
能够大大加快开垦土地的速度
收割用的石镰
能够一并收集秸秆与稻穗

为了更好地观察农时
良渚人还精心设计了两座方形的高台
这也许就是他们平日里
祭祀和观象测年的地方

良渚人的雄心还远不止于此
水坝的修筑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那就是护卫下游的城市
一座无与伦比的
“水上都城”

02

水上都城
-城市建设与原始文字-
对于都城的选址
良渚人可是经过了慎重考虑
此地西部有山脉和水坝护卫
能够便利地取得山上的自然资源
东部开阔的河网平原
适宜稻田的耕作
蜿蜒而过的河流
更让此地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

这是一座独特的“水上之城”
9座城门中
有8座均为水门
城内更是以水为路
51条河道在此纵横交错
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为人工挖掘
城市的内外水系相互连通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陆交通网络

与普通的城墙不同
良渚古城的城墙宽度平均在50m左右
最宽处甚至能达到250m
除了拱卫这座城市外
还兼具居住和防水的功能
为了避免河水对城墙的渗透
良渚人专门从山上
运来大量的黄土与碎石
将碎石垫在底部
再在其上堆筑起数米高的墙体

河道旁是一个又一个
供人居住的台地
最高的台地在整座城市的中心
这是一个面积近30万
最高海拔达18m的高台

高台之上
是大大小小的宫殿
这里也许是良渚的统治者们
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

在城市的东部
与宫殿区一河之隔的地方
分布着一系列的手工业作坊
不论是平日修筑宫殿的木材
还是供王室使用的玉器、漆器
都从这里取得

约有1.5-2.3万人
居住在这座城市里
除了王室贵族外
其余的人皆从事手工业生产
城内的粮仓堆满了稻谷
让城内的人即使不参与务农
也能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

就这样
良渚人用他们的创造与想象
在一片河网平原之上
构筑起了一座独一无二的
“水之城”
人们平日里出行
需要前往码头搭乘独木舟或木筏
河道虽然不窄
却也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

小舟顺着河流缓缓前行
游过了巍峨的王城
游过了繁忙的作坊
两岸木屋泥舍,芦苇丛丛
此时的良渚古城
俨然是一副江南水乡的景象

不过
建设一座城市远非易事
良渚古城及周围的水利系统
总土石方量达到了
一千多万立方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就体量上而言
相当于四座最大的埃及金字塔
就时间上而言
在不包括木材运输和房屋建造的情况下
假设上万人参与建设
这样的工程也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

试想一下
如果要组织上万人
进行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浩大工程
仅凭口头传递信息
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也许平日里
良渚人就已经会用特殊的符号
记录下重要的信息
良渚的陶器上
刻有形态各异的符号
它们中的一部分笔画简单
或许代表着数字

还有一部分符号形象生动
一眼便能看出
其所象征的意象

有的符号之间
还出现了排列组合
似乎在传达某种复杂的信息

这些符号
或许正是良渚所使用的原始“文字”
它们的创造
无疑方便了人们的沟通
但是,在尚不发达的五千年前
若想长久地统摄如此众多的人力
还需要一种更加强大、超越物质的力量
这便是神明的力量

03

如水似玉
-宗教信仰与社会等级-
在良渚人的心目中
也许只有共同的信仰
才能凝聚起所有人
但神明又是何种模样?
也许它头戴巨大的羽冠
双臂张开,怒目圆睁
下身像是一只蹲踞的野兽

那用什么材料
才能摹刻下神明的模样
成为神明的载体?
在良渚人的心目中
这种材料如水般温润
纯洁、美丽而又稀有
只有它才有资格承载
神明的象征

各式各样的玉器
被创造出来
它们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
玉琮
这种内圆外方的器物
四面均雕刻着神徽
其中间的穿孔
象征着贯天通地的法力

玉钺
形似斧头
象征着军权与王权
只有良渚的王和贵族才能拥有

玉璧
浑圆如天
是财富的象征
后来成为了祭天的法器

玉器的种类多达数十种
对于它们的使用
良渚人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
不同的性别
佩戴不同种类的玉器

不同等级的人群
能够使用的玉器种类和数量
也天差地别
在良渚古城西部的王陵区内
发现了十一座大墓
每一座墓中的随葬品都极其丰富
其中最大的一座墓中
仅玉器就出土了六百余件

“玉不琢不成器”
承载了人们信仰与身份的玉器
自然需要配以
最高超的制作技艺
良渚古城以北的天目山
自古便称为“浮玉之山”
人们在山上与河流中采集玉料
运回专门的制玉作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为了切割原始的玉料
人们在山上采集特殊的砂石
将其研磨成细砂
是为“解玉砂”
用绳子或石片粘上解玉砂
在原料上来回打磨
便可切割整块玉料

良渚工匠的制玉技术
可谓出神入化
他们用燧石刻画在玉面上的花纹
其线条最细仅有
0.1~0.2mm

在如玉般文化的浸润下
良渚人的生活
有着一种江南水乡特有的
“精致感”
良渚人的食谱里
不仅有稻田里的大米
他们还有自己的果园
每当夏秋时节
都会外出采集蔬果
平日里人们也会坐着小舟
前往河里捕捞渔获
他们还会狩猎野猪和鹿
其中的一些野猪被驯养起来
成为了人们稳定的肉食来源

饮食精细的良渚人
餐具自然也十分讲究
米饭、蔬果、汤水
都有着各自配套的餐具

太湖流域有许多桑树
除了普通的麻布外
良渚人还会养蚕织丝
轻薄透明的蚕丝
是地位与身份的象征
纺蚕丝的织具
值得专门用玉器打造

在玉与水的浸润下
人们怀着虔诚的信仰
各居其所,各职其事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创造与想象
共同经营着这片
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

既然江南地区有过如此辉煌的文明
那为何良渚没能成为
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良渚文明的末期
究竟发生了什么?

04

消失的江南
-文明的消亡与重生-
在距今约4200年前后
全球范围内都曾出现过
一次大规模的气候异常事件
而这个时间段
正好与良渚文明的消失时间所符合
这或许不是巧合
也许正是那场四千年前的气候突变
导致中国南方地区旱涝灾害频发
最终毁灭了良渚人的农田与家园

气候异常带来的
不仅是洪水与干旱
还有一件事
同样发生在距今四千年左右
那就是海平面的上升
也许随着气候的变化
海岸线再次逼近
连连来袭的浪潮
使海水倒灌进农田
盐碱化的土地再也无法种植水稻
失去了食物来源的良渚人
只能放弃他们的家园

依水而生,与水相伴,因水而亡
辉煌的神王之国
就这样迎来了它的尾声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这里都再无人居住过

良渚的消失
夹杂着一丝遗憾
如果它的土地没有被水淹没
如果这支文明能够稳定地演进
良渚,或将改写中国的历史
但凡事没有如果
也无需为此感到忧伤
在国家瓦解之后,四散而走的良渚人
最终被各地不同的族群所吸纳
而他们带去的技术与文化
也一并被继承与流传
因此
良渚并没有真正消失
而是早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

在故事结束之前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
为什么良渚
能够证实中华拥有五千年文明?
要知道
虽然在距今五千年前后
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
都相继踏上了社会复杂化发展的道路
但并非所有的考古学文化
都能称之为文明
凭借着非凡的水利工程
和发达的稻作农业
良渚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量居民得以从农业中脱离
并从事各种手工业制作
至此,社会分工出现

作为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
良渚古城拥有完整的城市结构及交通体系
并且与周边的水利系统和外围郊区互相呼应
一个拥有都邑性质的城市至此出现

铭刻在良渚玉器上的神徽
统一了人们的信仰
以琮、璧、钺等玉器为代表的礼仪系统
划分了人们的等级
在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之下
社会出现明显阶级分化
一个辉煌的神王之国由此诞生

社会分工、都邑性城市、阶级分化
种种迹象均表明
良渚已然迈入了文明的门槛
率先成为了东亚最早的国家文明社会

史前的江南
就已然迸发出耀眼的文明之光
数千年之后
人们再次在这片土地之上
创造了另一个水乡
这次,又会成为怎样一个
“烟雨江南”?

中华五千年,为何不是传说?

以上图文来源于“星球研究所”公众号,因为喜欢良渚、一直想去良渚古城看看,所以就又搬过来了,连标题也没有改动

标题没改动,文字也没改动,那改动的是什么呢?是图片!!!

原文中精美的图片太多了,有的图很大,还需要横屏观看,如果全都搬过来的话,工程太大了,所以,我就只搬了一张图过来,至于剩下的,谁要是感兴趣,谁就自己去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