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月六天贶节,天赐好运

(2021-07-15 10:10:10)
标签:

六月六

天贶节

天赐好运

姑姑节

杂谈

分类: 每逢佳节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
又称姑姑节、虫王节、
翻经节、回娘家节等。
六月六天贶节,
是天赐好运、
祈求平安的日子,
各地也有一些
自己特色的风俗,
主要有晒衣、晒经书、
人畜洗浴、
祈求平安等活动。
今日天贶节。
六月六天贶节,天赐好运

在传统民俗里,六月初六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农历六月初六为传统节日天贶节,贶即“赐”的意思。

这个节日现代已经很少有人提及。

“天贶节”得名于迷信皇帝宋真宗赵桓。有一年六月六,他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并要百姓相信他的胡言,乃定这天为天贶节。贶,是赐予的意思;天贶,即上天的恩赐。

或曰“翻经节”。据传此俗起源于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侵湿,于是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大小寺庙道观竞相模仿,于六月六日把所存经书统统翻出晒晾,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

或曰“洗晒节”。说是乾隆皇帝巡游江南,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初六。百姓听闻此事,农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家前暴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

总之,传统的六月初六,其主题就是一个字——晒。

是日,皇帝晒龙袍,百姓晒衣物,士人晒书箱,僧道晒经卷,宫内宫外五彩翻飞,家家户户翻箱倒柜,因而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民谚产生。

在已经消失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天贶节是极为特殊的一个。作为官方法定纪念性节日的“天贶节”,只存在于宋代。
 
天贶节,佚名诗云:
 
四季轮回更替交,又逢天贶晒龙袍。
值神无律狂云布,余怒横抽斩雨刀。
 
似乎逢叠数都是节,一月一春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四月四清明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传统节日天贶节。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贶,赐也。因此,天贶节是“上天赐予的节日”。
六月六天贶节,天赐好运

回娘家
 
民谚说“六月六,接姑姑”,天贶节这天有女儿回娘家的习俗。小孩也要跟随母亲去姥姥家,傍晚回家前姥姥要在前额印上红记,说是能避邪求福。
 
河南妇女回娘家要包饺子上坟祭祖,祭祖时,在坟前挖四个坑,每个坑中都放上饺子,作为扫墓供品。
 
甘肃榆中在农历六月六庙会上,新娘要跪在太白泉边,从水中捞出石子,用红布包好带回家,相传这样可以早得贵子。

求平安
 
古人在农历六月初六特别注意人畜安全。
 
山东临朐地区在六月六祭山神,祈求“男人走路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见邪”。
 
大象是我国历朝历代最受欢迎的观赏动物,因“象”和“祥”谐音,所以大象历来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每到农历六月六时,大家必为大象沐浴。除洗象外,也洗其他牲畜。
 
广西壮族将六月六称为牛魂节,在此期间为牛洗澡,让牛休息,喂各种好饲料。
 
也有的地区会在六月六这天施用巫术。在大雨将至之际,闺中儿女剪纸人悬挂在门的左边,称“扫晴娘”。
 
这是一种比拟巫术,企图利用扫晴娘把阴云驱散,以期迎来阳光充足的晴天。这些剪纸人都是妇女的形象,伸展两臂,两手各持一把扫帚或树枝,作驱云赶雨的姿势。

晒伏晒龙袍
 
随着时光的流逝,天贶节对老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小,代之而起的是“晒伏”的习俗。
 
在民间老百姓讲究的是实用,如果六月六这一天是晴天,人们就会利用大好的太阳,晒晒衣物被褥等物品,防止霉烂,也叫“晒霉”。
 
“霉”字有语义双关之意,有潮湿发霉的意思,还有倒霉的意思。“晒霉”就是晒干物品,不使之发霉。另外一层意思是把“倒霉运”晒掉。
 
皇宫里面也要把皇帝的衣服进行晾晒,称为“晒龙袍”。
 
民间的轿子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民谚有:“六月六,人晒衣服龙晒袍。” 

吃新麦面
 
潞城一带,有农历六月六“过新麦节、吃新麦面”的习俗。
 
潞城一带种植的是冬小麦,一般是农历九月中下旬到十月初种植,翌年五月中下旬收割,也就是最迟到夏至期间必须收割完,故有农谚曰:“夏至十日麦青干。”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麦子到夏至十天时,即使是青的也会干枯。农历五月底之前收割了麦子,六月六就要磨新麦子面,以示庆贺丰收。
 
磨好或碾好的新麦面做成的“老圪扯”(很宽的拉面)特别有筋骨,配上猪肉“臊子”,吃起来特别香。
 
当地人有一句俗语:“猪肉臊嘞老圪扯,一吃一个不言语。”这一节俗至今在潞城一带仍然流行。

今日
六月六日
天贶节

也许我们无法阻止某个节日
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但却可以保留下对生活的憧憬,
与感知生活的天然。
六月六天贶节,天赐好运

以上图文来源于公众号《阳明书院》,因为特别喜欢最后的这段话,于是,就又搬过来了!时值盛夏三伏,大家一定要多多保重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