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拯救了昆曲的《十五贯》

(2018-06-02 20:50:00)
标签:

《十五贯》

钱文忠

江南

戏文传奇

杂谈

分类: 我是戏迷
    对中国戏曲稍微有些了解的观众,都应该知道,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戏剧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一句话一直传到今天,叫“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出戏说的就是《十五贯》,而这个剧种说的就是昆曲。《十五贯》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戏?它是纯属虚构的传奇故事呢,还是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人真事呢?我们首先来看一段短片,了解一下《十五贯》的故事。
(2011年,正逢中国昆曲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岁月悠悠,戏文中有历史传奇,也有沧桑往事,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我们看到的《十五贯》是这样一个故事:无锡屠户尤葫芦从亲戚家借得十五贯铜钱回家,和继女苏戌娟开玩笑说是卖了她所得,戌娟不愿为婢,深夜私逃,此时,地痞赌棍娄阿鼠闯入尤家偷盗十五贯铜钱,并用肉斧杀了尤葫芦灭口,第二天,邻人发现尤葫芦被害,十五贯被盗,继女苏戌娟又没了下落,就赶紧报官,追查凶手。此时客商陶复朱的伙计熊友兰正好也带着十五贯铜钱往常州办货,途中遇到了问路的苏戌娟,于是两人结伴同行,恰好差役追至,见两人一起,又见熊友兰所带之钱正好为十五贯,于是怀疑两人通奸杀人,无锡知县不问青红皂白将两人判成死罪。苏州太守况钟前来监斩,却发现罪证不实,决意为民请命,并以官职担保求得重审。在复查中发现了许多疑点,并假扮算命人引得真凶娄阿鼠上钩,探得案情真相。)
如此看来,《十五贯》还非常的特别,它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戏曲当中的那些才子佳人的缠绵的爱情故事,也不是那种朝代更迭当中的悲欢离合,它就好比是一部刑侦剧,讲的就是一个破案的故事。那么,十五贯钱到底是多少钱呢?它怎么会引发如此离奇的一个故事呢?“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货币单位,差不多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把一枚铜钱称作一文,一千文就是中间用一根绳子串起来,就称为一贯,或者一吊。在历史上,十五贯钱有多少购买力呢?这是和它与金银的兑换价来决定的,从历史文献上可以看到,在南宋绍兴年间,一两银子可以兑换2.3贯,到了清朝初年,朝廷试图将兑换价稳定在一两银子换一贯钱。在中国古代,特别在明末以前,金银相对是很稀缺的,价值也很高。在明朝,一个平民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很多普通的老百姓甚至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人世都没有见过银子。十五贯差不多将近十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当时一个平民八年的生活费,所以这是一笔不小的钱。娄阿鼠愿意为了这样一笔钱铤而走险、图财害命就有相当的可能性了。按照宋代话本的描述,拿了十五贯钱,你必须堆成一堆,说“一垛儿堆在脚后边”,要么就是在背上驮一个搭膊,因为是需要背着走的,十五贯钱拎着走是走不动的,它有相当的份量。
这个故事为什么会以“十五贯”为题呢?它是不是仅仅是一个抓小偷、找真凶的简单故事呢?这就需要为大家好好做一番解说。我们之前给大家介绍过戏曲大家李渔,李渔就曾经提出过戏曲创作要做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贵浅显”,强调要集中,而《十五贯》最初的故事形态一直是相当复杂、头绪众多,比如在最初的一个故事《错斩崔宁》当中,就是因为有人被杀,十五贯钱被盗,官府却糊里糊涂错杀了两个无辜之人,最后是历经曲折贼人落网,故事很复杂。到了清朝初年,又有一部很有名的戏是朱素臣写的,叫《双熊梦》,也和十五贯有关,在这个版本里边也很复杂,不光是熊友兰被冤枉,连熊友兰的兄弟熊友蕙也因为十五贯的巧合被判了死刑。所以,在《双熊梦》里边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支”,熊友兰被冤枉的故事基本上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十五贯》的故事,而熊友蕙的十五贯讲起来也是充满了巧合,非常地滑稽。据说,熊友蕙家隔壁是个粮铺,老板家有个童养媳长得挺漂亮的,这一晚那户人家交给童养媳一双金环和十五贯钱,被老鼠给拖走了,在这个版本当中,这个老鼠不是娄阿鼠,是真的老鼠。很多朋友可能会问老鼠怎么拖得动?这里又得给大家介绍一个历史知识。因为在那个时候的十五贯不是十五串钱,而是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那个时候的纸币有一种面值就叫一贯,十五贯就好比今天十五张百元大钞,不是铸铁铸铜的钱,所以老鼠当然就拖得动。钱被老鼠拖到了老鼠洞里,而那一对金环就被老鼠拖到了熊友蕙的书架上,结果这个书呆子看到了金环,觉得大概自己因为苦学特别勤奋感动了鬼神,是老天恩赐的,就拿着这对金环去隔壁换米,当然被别人认为有奸情,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个戏里边还有一个巧合,老鼠居然把一只涂了老鼠药的炊饼给拖回了粮店,粮店的少东家居然把这个有老鼠药的炊饼给吃了。于是书生就被认定是跟隔壁家的媳妇通奸,所以有她的金环,两个人联手用老鼠药毒死了少东家,毒死了人,又偷了十五贯,是这么一个故事。他的兄弟熊友兰是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了十五贯的故事,差不多就是我们今天都很熟悉的十五贯的故事。这两个人按道理都要被处死,但是当时担任苏州太守的况钟坚持清查此案,最后明查暗访,抓住了真凶娄阿鼠,整个案件才得以昭雪。
(从宋代话本《错斩崔宁》到清初传奇《双熊梦》,再到昆曲《十五贯》,随着时代的演进,故事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宋代时的话本原是说书人用的故事底本,在说的过程中,经过艺人的不断删补、润色、传抄,最后刊印问世。而传奇作者朱素臣则加入了兄弟二人因十五贯蒙冤的离奇故事,但在当年如果真要演《双熊梦》的话,兄弟二人的遭遇冗长复杂,一共26折,全部演完起码要三个晚上,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昆曲《十五贯》就把《双熊梦》中读书人熊友蕙的故事给拿掉了,只留下了那个带着十五贯跑买卖不幸蒙冤的熊友兰。而在颇具悬念,一路破案的过程当中,更是突出了一系列个性十分鲜明的古代官员形象:清官况钟、昏官周忱、庸官过于执。)
况钟这个人物并不是虚构出来的,在《明实录》里有记载,在《明史》里还有关于他的传记。况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历史上看,况钟自幼非常聪明,对书法极感兴趣,练习的非常刻苦,所以无论是楷书、隶书、行书,都很擅长。最初他只不过是在县衙门里面当一个小小的书吏,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过什么功名,照道理这个人一辈子是没有当官的命的,但是我们知道明成祖朱棣广揽人才,况钟被推荐了,朱棣亲自接见过况钟以后,觉得这真是一个人才,所以一个小小的书吏居然在永乐十三年的九月被任命为官居六品的礼部官员。他主要的职责是制定和布置一些重要典礼的仪式,工作是非常复杂繁复的。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轻则革职,重则杀头,因为我们知道传统中国这个礼仪一点儿玩笑都开不得,更何况明成祖朱棣脾气非常暴躁,然后一直到明成祖朱棣去世,况钟什么事儿都没有。不光是一生平安,居然前前后后一共31次得到皇帝的嘉奖。可见况钟是一个非常能干、非常聪明、很沉稳的一个人。在明朝宣德年间,况钟有了一个机会,到当时最富庶的苏州担任知府。在朱元璋统一中国的过程当中,张士诚以苏州府为根据地,曾经和朱元璋展开过激战,朱元璋最后成功登上了皇位,迁怒于苏州的百姓,特意加重了这一地区的田赋,而很多官员也认为苏州这边土地肥沃,应该让苏州多承担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而况钟到任的时候,据说由于赋税实在太重,苏州府已经拖欠了四年的赋税。此外,苏州府的百姓还要承担另外一些苛捐杂税,比如说苏州河附近有卫所(即军队驻扎地),一直备有船只准备抗倭,而实际上这些船只已经废弃多年,然后官兵们就以此为由巧立名目每年开出一笔巨大的款项,说要维修战船,也要苏州府来承担。此外,粮运船只每年也要从苏州府下属的七个县里面抽调,如果凑不齐所需船只,就要交纳费用。还有一个老问题,叫“借马”,据说在洪武永乐年间,江北驿站马匹短缺,朝廷就下令苏州府暂时借一些马匹给江北饲养,前后有四百多匹,说好的三年为期,没想到过了三十多年,不但没有还,马匹如有死亡的话,原来是出借方的苏州府还要再补齐,所以苏州赋税很重,民怨很深。以上种种情况,都是很复杂的情况,而况钟到任以后一一得到解决,同时他还整顿吏治,兴修水利,设立了济农仓,使得灾荒之年苏州也能应付。苏州本来就是一个基础很好很富庶的地方,经过况钟多年的精心治理,更是出现了一个非常繁荣非常平和的大好局面了。明正统七年十二月,况钟在苏州府任上病逝,终年61岁。这个时候,他在这个位置已经待了整整十三年。况钟是得到苏州府人民爱戴和纪念的,在今天苏州众多的文物古迹当中,还有一座况公祠,就在今天的西美巷里边,供大家瞻仰和凭吊。
那么历史上,况钟是不是真的断过十五贯这个案子,有的专家曾经认真地进行过考据,还真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况钟的后裔,曾经编过一本书,里边有寥寥数语说“有熊友兰、熊友蕙兄弟冤狱,公为雪之。”当然,这并不等于说真有“十五贯”这样一个案子,只不过说况钟曾经平反昭雪过冤狱。我们只能说十五贯这个故事,还主要是一个艺术创作,结合了历史的素材,采集了部分民间传说,综合整理而成。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在戏曲故事《十五贯》中,一开始就并不那么支持况钟破案的巡抚周忱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人。在戏曲舞台上,两人针锋相对,况钟是比较正面的,这位周巡抚是比较负面的。然而在历史当中,两个人都是江西人,有同乡之谊,而且况钟在苏州知府任上能够大有作为,和巡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这个人物就有点冤枉了,为艺术而牺牲掉了。
(《十五贯》虽然只是一出公案戏,但由于集中描写了几个古代官吏在面对命案时的性格对立,由此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苏州知府况钟“执法严明,德威并行”,在秉公断案的过程中,为民请命,不计个人得失。与之相比,无锡知县过于执虽然也标榜自己“爱民如子,执法如山”,但却没有深入调查就主观地定了罪。还有戏中的江南巡抚周忱,只想着自己的官位,明哲保身,一路给况钟查案设置障碍。三个古代官员的形象,通过几场戏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对于许多戏曲观众来说,最有意思的一折就是著名的“访鼠测字”。聪明机智的况钟装扮成测字先生,与老奸巨猾的娄阿鼠也展开了一番较量。通俗的唱词,明快的节奏,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使得《十五贯》这出戏与现代观众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出戏的成功意外地成就了昆曲的复苏。
昆曲,从清代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几乎没有能够正常演出的昆曲剧团了。昆曲传习所非常著名了,里边传字辈的艺人中,比如王传凇、周传瑛都进了一个剧团,叫“国风剧团”,这个剧团主要是唱苏剧,并不是唱昆曲的,因为他们的加入,这个剧团能唱苏剧,也能唱昆曲。在解放前已经沦落到只能在苏州、无锡一带的乡镇像乞讨一样的卖艺为生。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剧团被正式定名为“国风苏昆剧团”落户杭州,开始逐步转向以演出昆曲为主。1956年就发生了我们在这期节目一开始给大家提到的这件大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个大事件,在这个大事件背后,又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故事就从当年《十五贯》的两位主演开始说起吧,扮演况钟的周传瑛和扮演娄阿鼠的王传凇都是出自苏州昆曲传习所的“传”字辈艺人。解放后他们所在的国风昆苏剧团常常演出一些昆曲剧目。1955年11月,杭州三元坊的解放剧场,国风剧团正在这里演出昆曲《十五贯》,虽然观众不多,但是曲折的剧情、精彩的表演,特别是性格不同的三个官员形象,深深吸引了前来看戏的浙江省文化局局长黄源,由此催生了舞台上的新版《十五贯》。扮演况钟的周传瑛由巾生改演正生,举手投足既沉稳又有书卷气。而王传凇扮演的娄阿鼠也十分精彩,他不是简单的扮演一个反面人物,而是用了相当高明的手段在刻划娄阿鼠的狡猾可笑。《十五贯》整理本1956年元旦在浙江胜利剧院正式演出报纸广告上特地标明“字句通俗,唱词说白字幕幻灯说明,票价二角三角四角”。很快就在杭州连演24场,随后又在上海大获成功。于是,1956年4月,剧团就来到北京前门外广和剧场,于10日正式公演《十五贯》。一开始演出场面并不热火,但首都文艺界、戏剧界的名人对《十五贯》非常热情,大力支持,梅兰芳、欧阳予倩、田汉等都来看戏,梅兰芳先生还每场买十几张票送给亲友,很快的,这出好戏就开始迸发出它的号召力。
1956年的春天,十五贯》在北京一共演了46天,七万多人观看,出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而在当时演了几场以后,有些领导同志就向毛泽东主席进行了汇报,说有这么一个公案戏,您可不可以来看一看。毛泽东主席欣然答应,1956年4月1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的怀仁堂观看了十五贯》。当时因为考虑到这是南方的戏,在北方大家不一定听得懂,所以唱词还专门用幻灯的形式打了出来。根据在场的人回忆, 在看完以后,毛泽东主席站了起来,双手举过头鼓掌,他表示这个剧十分精彩,毛主席还不止看了一次,4月25日这出戏在国务院直属礼堂上演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又去看了一次。可以说,十五贯》搅动了1956年春天的北京城。本来浙江国风昆苏剧团的演员还在为昆曲的不景气而犯愁,然而就是因为这一出戏,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月2日,十五贯》这部戏还在上演,毛泽东就作出了非常著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而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在传达“双百”方针的时候,举了十五贯》作为例子。他把十五贯》作为文艺推陈出新的成功的例子。十五贯》名声大震,5月18号,《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一个社论,这个社论的题目就叫“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说起”。拯救了昆曲的一出戏十五贯》,一直到今天还是历演不衰。

注:以上文字根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主讲的《江南戏文传奇》之“十五贯”整理而成,感谢浙江卫视在2011年推出的这个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