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曲《红梅记》的传奇

(2018-03-03 15:33:00)
标签:

红梅记

江南

戏文传奇

钱文忠

杂谈

分类: 我是戏迷
一般来讲,中国传统的戏曲故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写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最有名的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二类,写人和神仙、妖怪的,比如《白蛇传》;第三类就是写人与鬼的,比如《牡丹亭》。这期节日当中,要为大家介绍的剧目也是讲述人鬼之恋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红梅记》。
(南宋末年,良家女子李慧娘因战乱流离,不幸被奸相贾似道掳于贾府充当歌姬,一日随贾似道游湖时,听到太学生裴舜卿怒斥贾似道祸国殃民的慷慨陈词,不禁油然产生了敬慕之情,脱口赞了一声,竟招来杀身之祸。李慧娘死不瞑目,决心伸冤雪恨,得知贾似道要将裴舜卿杀害于红梅阁的消息,李慧娘想尽办法回到人间,变成生前模样进入了红梅阁,与裴舜卿萌发了爱情。裴舜卿被李慧娘的善良正直所感动,决心撞死在红梅阁,与她结为阴间的夫妻。李慧娘晓以国家大义,劝裴舜卿切勿轻生,最后借助宝扇的威力,惩罚了敌人,救出了裴舜卿,烧毁了贾似道的半闲堂。)
这个传奇故事发生在杭州,而被浙江的戏剧家周朝俊写了下来所以有了《红梅记》。县这个地方,当年的戏曲氛围是相当浓厚的,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两位名扬全国的剧作家,一位叫屠隆,另一位就是周朝俊。当时的评论家是这样评论他的:举动言笑,大抵以文弱自爱,而一种旷越之情超然尘外。他应该是一个文弱书生,不求闻达,有一种萧然之意,他在填词赋诗、作文编剧当中度过了一生。主要作品有传奇十余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红梅记》。
《红梅记》的故事也是有所本的,它直接取材于明代著名小说家瞿佑的小说集《剪灯新话》中的《绿衣人传》。之前还有更早的文本,是在元朝流传于民间的稗官野史。周朝俊把这些只有事例没有人物名字的资料进行了高度的提炼,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加以艺术的创作,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演出了一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而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从《红梅记》里边又看到了另外一出经典剧目的影子,哪一部呢,就是鼎鼎大名的《牡丹亭》。
(近几年,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球各地巡回上演,引发轰动,拥有600年历史的古老昆曲文化重新变成了一种时尚,而汤显祖这个成功塑造了杜丽娘形象的戏剧大师也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妇孺皆知。汤显祖并不是写鬼魂的鼻祖,几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著名的女鬼形象不计其数。从唐传奇的倩娘、霍小玉,到元代关汉卿笔下的著名冤魂窦娥,再到蒲松龄笔下的聂小倩、婴宁,无数的女鬼都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地演绎着自己的爱恨情仇。而无论她们是离魂或是还魂,都是为了成就自己的爱情。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牡丹亭》中的青春少女杜丽娘了。或许是汤显祖对“女鬼”的描写过于深入人心,初涉江湖的周朝俊也立志要创造出一个不同于杜丽娘的崭新戏曲形象。这个崭新的人物就是李慧娘,而周朝俊在创作上比起声名显赫的汤显祖又有什么拓展呢?)
民国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叫吴梅,也是南方人,他把明代以来的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流派,都以地名来命名,吴江派、昆山派和临川派。前两个流派都在江苏,而临川派在江西,临川正是汤显祖的故乡,临川派的特点在哪里呢,特别崇尚男女之间真挚感情的描写,而以此来反对当年的礼教。用一种奇幻的,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周朝俊理所当然也被大家认为是临川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汤显祖是周朝俊的偶像,周朝俊又是怎么超越包括汤显祖在内的前辈的呢?
去看《牡丹亭》就会发现,《牡丹亭》里边的人物都是虚构的,而《红梅记》就完全不一样,《红梅记》讲述了两男两女的故事,其中的男主角之一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奸臣贾似道,贾似道当然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历史人物,贾似道的生活年限大概的公元1213年到公元1275年,正好是南宋理宗和度宗年间。他最高的官位位极人臣,做到了宰相。这个人非常复杂,很难用几句话说明白。他一方面心狠手辣、无恶不作,一方面又很有才华。比如他的字画鉴赏能力非常了得,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收藏大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展子虔游春图》《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等等,当年都是贾似道的收藏,今天都是国宝,保存在博物馆里。贾似道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爱好,喜欢玩促织,也就是蟋蟀,玩到如痴如醉,时人给他取外号,叫“贾虫”。如果不在政界,很有可能成为像李渔一样的大玩家。可惜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晚期,贾似道一踏入政坛,就展示出一种非常跋扈、非常专权、荒淫无耻的一种个性。不能说这个人一点本事没有,他也做过一些政治方面的努力,但是都告失败。他赢得了皇帝的信赖,他伺候过的两代国君,包括太皇太后,都对他服服帖帖、言听计从。不仅如此,宋理宗还将当时的都城杭州城内的一处风水宝地赐给贾似道,让他去修建宅院,享受生活。这一处宅地,就在今天的葛岭。
(贾似道获赠的宅基地位于西湖北线的宝石山麓,山中的葛岭有一个抱朴道院,相传是东晋葛洪炼丹的地方。南宋时,这里曾是宋高宗的御花园,名为“集芳园”。咸淳年间,贾似道依湖山这胜,建造了“半闲堂”等楼榭亭台,其中还有一个“红梅阁”,也就是《红梅记》故事的发生地。)
自从造好了“半闲堂”以后,贾似道就开始了神仙生活,五天才坐着船穿过西湖入朝一次,所有的公文都由官吏送到他家里去签署。当时杭州的人看到这种景象,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贾似道在半闲堂里边,每天的生活就是吃喝嫖赌,而且为人非常地暴戾。有一次,他有一位侍妾的哥哥到贾宅来探亲,看到贾府的棋牌房就想进去,结果被贾似道看见,立马下令把这个人捆绑起来,扔到火里。据说贾似道在聚众赌博的时候,不太愿意被别人看到。又有一次,有一位侍妾看到西湖上有两位游客风流倜傥,禁不住赞了一声“美少年”,贾似道听到后醋劲大发,立刻叫人砍下了这位侍妾的头,还把这颗头装在盒子里,记其他的侍妾围观,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说明他是极其残暴的一个人。我们当然不知道这位被砍了头的侍妾叫什么名字,幸好还有艺术家从历史当中提炼出一种真实,进行了再创造,赋予这个含冤而死的女子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叫李慧娘。李慧娘就是《红梅记》的主角,如果拿李慧娘和杜丽娘相比,她们都是为情而,为情而死的,这两位女子精神气质非常相近,但是,李慧娘比杜丽娘的人格更完善,形象更饱满。杜丽娘就是一个非常天真的思春的少女,是一个大家闺秀,而李慧娘不一样,她是一介平民女子,又不幸落入风尘,身上的那种反抗就不光是追求爱情幸福那么简单,杜丽娘反抗的是父权,是男权,而李慧娘反抗的是整个黑暗的社会,是王权,是贵胄,她对自由追求的范围更广,更博大。在故事当中,她听到裴舜卿对贾似道的控诉以后,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好感,所以她首先爱上的是一种正义的声音,而不是仅仅出于单纯的男欢女爱,或者说是男女之间的恋情。李慧娘的形象更象是一个来自民间、来自底层的勇于反抗的一位女战士, 她是一个“死而不已”的人物。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那位侍妾被贾似道杀了,故事也就结束了。然而在《红梅记》里边,李慧娘变成了冤魂,也要讨回正义和公道。她向阎罗王讨命去救裴舜卿,不是出于对裴舜卿的好感,或者不单纯出于对裴舜卿的好感,更重要的原因是她不想让贾似道的罪行继续得逞。她想让很多人能够逃脱贾似道这种贪官污吏的迫害,所以说,《红梅记》和《牡丹亭》不同,它不是一部简单的才子佳人的戏剧佳作,它包含的东西更多,因此它的创作结构也非常的独特。它有这样一条主线,贾似道、李慧娘、裴舜卿,同时还有好多辅线,我们再通过一处短片,来了解一下《红梅记》这个剧目。
(戏曲《红梅记》的第二女主角叫卢昭容,是南宋官员之女,与母亲崔氏居住在西湖边,这天,卢昭容登红梅阁赏梅,恰逢裴舜卿经过,卢昭容就将所折红梅赠与这位少年,不久,贾似道看见卢昭容美貌,要娶她为妾,裴舜卿挺身而出充当了崔氏的女婿,以助母女二人渡过难关。贾似道不甘心,要到卢府抢亲,崔氏便带着女儿昭容逃往扬州避难,新仇旧恨让贾似道对裴舜卿恨之入骨,将其囚禁于红梅阁中,《红梅记》的故事也就变得环环相扣。)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裴舜卿在李慧娘鬼魂的掩护下,逃出了贾府,贾似道当然不甘心,他认为你能从我的府邸里逃跑,一定有奸细,有内贼,所以就把所有的小妾都用了大刑进行逼供,这个时候,又是李慧娘的鬼魂挺身而出,和贾似道展开了一场辩论,揭露了贾似道的种种恶行。最后,还是在李慧娘的帮助下,裴舜卿中了探花,到扬州与卢昭容相会,结为夫妻。这时,李慧娘才安心魂归西天,李慧娘的艺术形象到这才完整。她知道自己爱慕裴舜卿,但是对裴舜卿没有任何要求,她甚至不要求裴舜卿爱自己和自己结婚。她认为裴舜卿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而应该属于那个阳间的世界,她认为裴舜卿应该好好地活着,为同样活着的人去做更多的义举,所以她不赞成裴舜卿为了爱情做出牺牲。就算裴舜卿爱上了其他的女子,她也是很高兴的。她选择了继续做她的鬼魂,来成全裴舜卿和另外一个女人,因为她清楚,卢昭容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比起杜丽娘来,李慧娘这个形象就显得更包容、更伟大,她以自己的一条生命为更多的人做出了牺牲,做出了贡献。后来的戏曲工作者,又是怎样评价李慧这个人物的呢?
(李慧娘的鬼魂形象鲜明生动而感人,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她身上所体现的“侠义”精神,对于各个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曾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的胡芝风,因少女时代痴迷京剧而下海成为了专业演员,对不于李慧娘这个戏中的人物,她一直念念不忘。舞台之上的李慧娘各种生生死死令人唏嘘,时光荏苒,几百年之后的舞台之外,和李慧娘相关的人们,命运又有着怎样的浮沉呢?)
和《红梅记》相关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传奇。这么一部戏,经过四百多年的演绎,确实更能散发出一种人生如戏的意味。象这样一部立意非常高远的戏曲作品,自然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流传的过程当中,自然也会有多种版本。后世的昆曲、高腔、皮黄等大型地方剧种都有根据《红梅记》改编的剧目。在1961年,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孟超就根据《红梅记》改编出了全新昆曲《李慧娘》,在改编的时候,他广泛收集当时的相关剧目,比如秦腔有《游西湖》,梆子有《阴阳扇》,川剧和京剧有《红梅阁》。在这个基础上,孟超将原本有三十四场的《红梅记》进行了压缩提炼,改编成六场的昆曲《李慧娘》。当时,新版的《李慧娘》一出,观众争相购票,好评如潮。1962年10月周恩来总理当时要率领中共代表团去参加苏共的二十二大,临行前还特意赶到钓鱼台去观看《李慧娘》。可是很不幸,后来随着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再过一年,也就是从1963年开始,《李慧娘》就被打入冷宫,开始受到报刊的集中批评,主要理由在今天看来非常可笑,完全站不住脚。第一条,说戏中出现了鬼魂的形象,是鬼戏,因此有宣扬封建迷信之嫌。第二条理由同样可笑,说孟超在改编上突出了裴舜卿、李慧娘两个主要人物的反抗性和斗争性,有借古讽今、影射现实之嫌。到了1979年,新的历史时期来临,《李慧娘》这部优秀的古典作品才得以翻案。《李慧娘》这部戏的剧本,也在198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印行。同时,这个剧目又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
(《红梅记》一度被改编成赫赫有名的京剧《李慧娘》,成为荀派的代表剧目。之后又被演绎为昆曲和京韵大鼓,由骆玉笙先生演绎的京韵大鼓《红梅阁》出版晚清曲艺家韩小窗之手,成为近年来骆派大鼓的代表曲目。无数艺术家用不尽相同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诠释着同一个李慧娘。她们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装扮,但是却有着一颗同样自由坚贞的灵魂。今天的人们又会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当年周朝俊写《红梅记》,正逢明朝万历年间,明朝正在经历着张居正变法、海瑞罢官、申时行惩治文官等等复杂动荡的历史事件,身处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当中,作者周朝俊实际上正是借着历史传说抒发自己的现实感受,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剧中有几句诗,非常好地暗示了作者的意图。“落拓江湖二十年,闲愁闲梦过花前。且将一片丈夫气,散作绮罗丛里言。”从这几句诗中也可以想见当初的无奈,丈夫气都作了脂粉言。当然,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今天,《李慧娘》这部戏剧作品依然在各种剧种的舞台上上演,这个古典戏曲当中有情有义的奇女子,四百多年以后,依然赢得了很多80后、90后年轻观众的欣赏、支持和热爱,《红梅记》的传奇再次获得新生。

注:以上文字根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主讲的《江南戏文传奇》之“红梅记”整理而成,感谢浙江卫视在2011年推出的这个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