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文传奇之关汉卿
(2017-11-14 21:26:17)
标签:
关汉卿钱文忠江南戏文传奇浙江卫视 |
分类: 我是戏迷 |
这是哪一位戏剧大师呢?他就是关汉卿。
(从元明清三代的曲学文献来看,汉卿只是他的字,他的生卒年月也是众说纷纭,但这位700多年前的大戏剧家却忠实地为我们勾画出了元代政治经济民情风俗的真切面貌。也为许多英雄豪杰、市井小民和红粉歌女们树碑立传,描容写心。)
(关汉卿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治动荡,社会黑暗,元朝统治者废止科举制度长达80年,彻底断绝了知识分子为官参政的机会。特别是汉族文人在政治上更是没有出路,怀才不遇。值得庆幸的是,关汉卿这一位戏剧天才最终在庙堂之外的天地里觅得知音,在戏台粉墨中如鱼得水。)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就一直有争论,有一些人认为他的籍贯是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倾向于认为关汉卿是解州人,也就是今天山西运城下属的一个地方。这首先就让人想起解州的另外一位关姓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关公,虽然没有直接的资料表明关汉卿和关羽有什么亲缘关系,但是关汉卿对关羽毫无疑问保持着绝对的敬重和热爱。他有一部历史剧,叫《单刀会》,写的就是关羽的故事。
而关于他的出身背景,一些研究者同样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他是官宦家庭出身,据说关汉卿的父亲曾经在宫庭里面担任过官员,官不大,为宫庭购置药材。而关汉卿本人可能是元大都太医院的一个医生,当过“太医院尹”一类的医官,就好比太医院的院长,还在当时注册过。在他的作品《拜月亭》里边有一段描写,写的是临床诊病非常真实,非常生动。有研究者认为,如果没有行过医,恐怕是没有办法叙述得这么到位的。当然,这一切都是猜想,没有足够的历史史实的依据。关汉卿本人倒是有一个著名的套曲《南吕一枝花》对自己进行了自述性的写照,他的曲题叫《不伏老》,里面有这样的一段描写非常有名,叫“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吟诗,会双陆”,所谓“打围”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骨牌游戏,“双陆”是一种棋类游戏,如果关汉卿的这段自述完全真实的话,那么当时流行的一切文艺、体育、娱乐类项目关汉卿样样精通,完全可以说,他是一个大玩家。从现在有限的历史资料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关汉卿主要还是靠创作和编写戏剧脚本谋生的。元代有一部非常珍贵的戏曲史史料性的著作《录鬼簿》,里面评价关汉卿“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是领袖、帅首、班头,换句话说,关汉卿在当时的戏曲界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还有很多相关的记载表明,关汉卿深谙舞台表演艺术,高兴起来他常常涂脂抹粉和演员一起登场演戏。在传统社会里边,戏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在关汉卿身上却看不到传统社会对正统文人的这种桎梏。而且当时对关汉卿的崇拜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据说在宫中、府中、都城、外埠,如果哪位演员得到了关汉卿的作品,都是会兴奋得欢呼雀跃。
(关汉卿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通俗文学勃兴的时代,戏曲经过漫长的酝酿积累终于在元代成熟了,而元杂剧的诞生跟这些元代文人的参与创作密不可分。关汉卿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他一生创作的杂剧有60多种,今存18种,著名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等。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价关汉卿的创作是“一空依傍,自铸伟词,曲尽人情,字字本色”,这“自铸伟词”四字可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来标榜屈原的,而关汉卿的杂剧确实是中国古代戏剧走向成熟达到高峰的一面旗帜。)
在那个历史时期,蒙古大军铁蹄所到之处,许多地方都遭到破坏,而一些中心的城市却出现了人口激增的现象。财富更为集中,贵族官吏生活奢侈,外商往来也十分频繁。在北方的元大都,还有南方的临安城,那真是流金溢彩,市民阶层也自然相应地扩大,这些市民既不象传统士大夫那么清高,那么优雅,又比那些农夫见多识广,在经历了非常喧嚣忙碌的生活以后,看戏就成了他们的一种主要的休闲和娱乐活动。对于剧本的需求量就日益增长,当时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剧本、曲艺和散曲创作的“书会”,书会的成员称为“才人”。以关汉卿为创作核心的“玉京书会”是当时负有盛名的书会,主要成员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等人,而这位性格开朗、喜欢交友的戏剧家对游山玩水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关汉卿曾经南下游历,有材料可以证明在他南下游历的过程当中,杭州是非常重要的一站。据后来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记载,当时杭州城内和城郊一共有25处“瓦子”(就是综合性的娱乐场所),而每处“瓦子”往往还有若干“勾栏”(就是用雕花的栏板分割成小块的场地,实际上就是一块块小舞台,供各种不同的剧目演出)。除了这些固定的娱乐场所以外,当时的很多酒馆、茶楼,一些个体的演艺人员往往会随机献艺,更有街头巷尾的空地,也都成为临时的演出场所。毫无疑问,当时的杭州在戏剧设施、氛围等方面都是全国其他任何一座城市无可企及的。对一个戏剧家来讲,当然是一片梦寐以求的乐土。据一些文献记载,应该是在公元1280年以后,关汉卿来到了杭州,他当时创作了一首著名的套曲,题为《杭州景》,非常传神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景象。
(杭州的美景令人应接不暇,使当时已年近七旬的关汉卿兴致勃勃,既“看了这壁”,又“觑了那壁”,还发出了“纵有丹青下不得笔”的深沉感叹。而对于杭州城的全景描绘,其精确、细微、写实处很少有其他诗咏能出其右。除了歌咏美景,关汉卿的南下实际上也开了“北杂剧中心南移”的先河。)
关汉卿的杭州之行,在杂剧家当中激起了极大的反响,也给他们的创作灌注进了一股生气。当时杭州有一位剧作家叫沈和甫,杂剧写得好,大家称之为“蛮子汉卿”(当时元朝把人分成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南人就是蛮子,南蛮子)。可见,汉卿这两个字在当时已经成了戏剧界一面高扬的旗帜。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杭州有名的一个书铺(出版社)古杭社还为关汉卿的《单刀会》出了书。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关汉卿作品的刊本(木刻本)。作为一位活跃的戏剧大家,他的感情生活也是非常细腻和丰富的。关汉卿的夫人有一个陪嫁的丫鬟,聪明伶俐,关汉卿对这位丫鬟非常倾心,写了一首小令表达自己的感情,结果被夫人发现,夫人也很有智慧,她没有跟关汉卿大吵大闹,而是和诗一首:“闻君偷看美人图,不似关王大丈夫,金屋若将阿娇贮,为君唱彻醋葫芦”。就是说,你也姓关,你比不上关公,如果你胆敢包二奶,我就要把醋葫芦给你打翻了!关汉卿见到夫人的赠诗以后,只能作罢。可见,关汉卿和夫人的感情还是不错的。当然,如果确有其事,换一个角度看,可以看出关汉卿并没有当时很多士大夫身上的迂腐、虚伪,而且,从他的很多词曲作品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结交了很多倡优、歌伎,元代的歌伎和优伶在社会当中是最底层的人物,元代有一条强制性的规定,伶人出门必须戴绿头巾,走路只许在道旁左右行走,女伶不许佩戴金银首饰,不许穿锦绣衣服。但是关汉卿不顾世俗,平等地和这些与自己事业息息相关的女子相处,为她们说话,歌颂她们纯洁的心地和优良的品德。在他笔下,很多风尘女子都走上了从良的道路,比如《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就是中国戏戏剧文学史上很珍贵的一个典型的形象。
(从《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到《望江亭》中的谭记儿,还有千古名篇《窦娥冤》中的小寡妇窦娥,在这些普通女子卑微的生命中,无一不展现出感动天地的英雄气概。)
关汉卿的剧作中最有名的当然是《窦娥冤》,《窦娥冤》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曲折,它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悲剧。蔡婆婆和守了寡的儿媳妇窦娥相依为命,却遭到了一个地痞流氓张驴儿的胁迫,要霸占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就想毒死蔡婆婆,结果阴差阳错反而害死了自己的老爹,但是诬告窦娥杀人,窦娥为了救婆婆认了罪,临死以前指天为誓,最后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后来一一应验,最后沉冤昭雪。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于《烈女传》当中的《东海孝妇》,关汉卿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可以从剧本中看到,一个弱女子发出的呐喊不仅仅是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愤怒,她已经有了为万民除害的想法。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史》当中对《窦娥冤》有这样一个评价,说“《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换句话说,《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
1958年,当代著名戏剧家田汉先生曾经创作了一部话剧《关汉卿》,其中的情节就集中展现了关汉卿创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的过程,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1958年世界和平大会把关汉卿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田汉先生当时是剧作家协会主席,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集中阅读了《元史》《元曲选》《录鬼簿》《关汉卿戏曲集》等等资料,甚至还阅读了《元典章》,去充分了解关汉卿时代的社会状况,比如他就看到,在当时元朝有一个禁令,“妄撰词曲,犯上恶言者处死”,也就是在元朝创作这些剧本词曲还是有风险的,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可见,关汉卿在这样一个时代依然敢于秉笔直书,敢于写窦娥这种反抗性非常强烈的女子,是很难能可贵的事情。田汉这出话剧就选择了这样一个情节来切入,关汉卿到大都会友,正好碰到一列行刑的队伍,他知道被杀者叫朱小兰,这位可怜的寡妇因为恶人诬陷,就被贪赃枉法的官员胡乱问斩了。这就是窦娥冤的故事,虽然这个情节是话剧舞台上虚构的,却由此铺排出另外一个很动人的段落“约稿”,也创作出了另一个很鲜明的艺术形象,女伶人珠帘秀。在田汉的话剧当中,珠帘秀也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伶,她鼓励关汉卿写《窦娥冤》,而关汉卿和珠帘秀的关系,在中国戏曲文学史上一直是倍受瞩目的一个话题。元朝有一个人叫夏庭芝,写了一部名叫《青楼集》的书,专门记述元代几个大城市里边一百多位著名歌伎的生活花絮,其中占多数的是戏曲演员,她们以演唱杂剧、戏文、慢词、诸宫调而名重一时。通过这本书,可以充分了解当时伶人的生活。当初,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就特别从《青楼集》里边找出了当时名满大都的元代女艺人珠帘秀、赛帘秀等人的资料,最后这些人物就成了田汉先生《关汉卿》一剧的女性角色。《青楼集》说珠帘秀“杂剧为当今独步”,换句话说,她就是当时杂剧演员当中的头牌。这么想来,珠帘秀大概是中国戏曲史上有记载的年代最早、影响很大的一个名角了。
(在元代,珠帘秀艺压群芳,与当时的名流都颇有交往,他们常在一起诗酒往来,关汉卿和珠帘秀显然也交情极深。他的一首套曲《赠珠帘秀》看似描写高雅华贵的珠帘,句句咏叹的却是佳人珠帘秀。在关汉卿的眼中,珠帘秀风神超然,宛如一位轻盈飘逸的天仙,但是这位我行我素的“浪子”只是对她的才貌演艺表现出虔诚仰慕,并没有丝毫的轻浮,当然,人们总是希望舞台上的戏剧大师和一代名伶能有一番天作之合,而在现实中,又是怎样的一段爱恨纠葛呢?)
1958年的话剧《关汉卿》,田汉先生一开始是为关汉卿、珠帘秀设计了一个团圆的喜剧的结局,然而史书上记载,珠帘秀后来是嫁给了一位钱塘的道士,这段婚姻持续了大概二十年,珠帘秀是在杭州去世的。
总之,关汉卿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的散曲《一枝花不伏老》就是他的自画像,里边有一段非常有个性的自我宣言,叫“我是个蒸不熟煮不烂锤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这句话流传很广。其实在元代,“铜豌豆”是那些青楼里边用来比喻那些老狎客的一个词,但关汉卿这么来比喻自己,显然是采取了隐喻的一种手段,他要表达的就是一种不为世所容的不屈,也喷射出了一种关汉卿独有的愤怒。
关于关汉卿的人生传奇和他的传奇作品,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
注:以上文字根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主讲的《江南戏文传奇》之“关汉卿”整理而成,感谢浙江卫视在2011年推出的这个栏目。
前一篇:生活,其实没那么匆忙
后一篇:夜游“东北第一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