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
标签: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杂谈 |
分类: 每逢佳节 |
又是一年三月三,可是不是风筝飞满天,而是雪花飞满天,本来北方的三月就无青可踏,这一下雪,更是给人又回到冬天的错觉。这样的鬼天气,不要说出去放风筝了,我连出门的欲望都没有了。既然老天爷不给面子,那我就继续宅在家里纸上谈兵好了,继续欣赏王弘力先生的《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欣赏那些画出来的古代习俗。阳春三月了,再来看看古人在春天都过哪些节,又都是怎么过的吧!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也就是“上巳节”,这个时候古人会出门踏青的,随之而来的还有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节相连,活动也是很多的,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也是在春天,所以我也把浴佛节的活动搬过来了。在这个飘雪的春日里,让我们跟着王老先生的画笔再去感受一下古人春天的活动有多么丰富多采吧!
十九、踏青(郑国)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来游玩。这首诗正是叙写这个集会。”实际上,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
二十、流觞赋诗(晋)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证明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叙》。
二十一、踏青(北朝)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宋代在清明时踏青,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即描述清明踏青春游情景。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二十二、内宴冷餐(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唐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二十三、担酒上坟(宋)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二十四、斗百草(明)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二十五、祭扫(唐)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垅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二十六、走马射箭(唐)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二十七、荡秋千(五代)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注:《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二十八、卖柳条(清)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诗人杨韫华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
二十九、浴佛节(唐)
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
相传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诵经,以各香浸水灌洗释迦之太子诞生像;纪念佛之诞生,称为浴佛节。唐代佛教信仰极盛,长安善男信女多于此日施舍。此风迄宋明依然。《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日下旧闻考》:“京师僧人念佛号者,辄以豆记其数。至四月八日佛诞生之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今尚沿其旧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