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楼梦黛玉杂谈 |
分类: 最爱是红楼 |
最近忙,都没有时间看书,当然也就很久都没有读红楼了。不过,前两天看到《新民晚报》网络版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黛玉取“字”之谜》,读完觉得作者所说的似乎有些道理。于是,我就想把全文转引在此,和爱红楼的朋友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
《黛玉取“字”之谜》
(载2008.11.23作者:杨振华)
黛玉姓林,乳名黛玉。至于她的“字”,还是到了贾府以后,宝玉为之所取。
文见第三回,宝、黛初次相会,二人一见如故。宝玉遂问道:“妹妹尊名是那两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个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这段文字看似闲聊,细按之,则颇有名堂。
因就给人取“名”、“字”而言,我国古代十分讲究。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名”和“字”的确定,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礼记》中说,一个人生下来三个月以后,要由他的父亲“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这样,这个人才算拥有了自己的“名”。至于“字”的拥有,则还要等上许久,直至长到二十岁举行“冠礼”时,由宾客替他取“字”。至此,一个人才算有了自己完整的名字。如果是女孩子,则需要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方可取字。所谓“笄礼”,即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或“上头礼”。《礼记·曲礼(上)》曰:“女子待嫁,笄而字。”《仪礼·士婚礼》亦有:“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的说法。可知,许嫁之前,不能取“字”,故称为“待字闺中”。所以,《红楼梦》中除了李纨“字宫裁”以外,其余未嫁女子均无“字”。
显见,黛玉这一番“洒泪拜别”,实乃旧时女子出嫁前与家人的哭别。所以宝玉为黛玉取字,被脂批说成是“初见时亦(已)定盟矣”,这方是黛玉进贾府的真实原因。事实上,也只有许嫁才构成黛玉“弃父”或“抛父进京都”的唯一成立理由。否则,黛玉就违背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而难免“不孝”的帽子。故而脂批云:“此一段是不肯使黛玉作弃父乐为远游者。以此可见作者之心,保(宝)爱黛玉如己”。因在此古训面前,除了许嫁以外,不管是“贾母惜孤女”,还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无论什么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都是既不符封建社会之“礼”,也不合贾府之“式”的。
且退一步说,如果是“惜孤女”使然,那湘云在各方面都比黛玉更应该享有“惜孤女”的“待遇”。二者相较,一个是外孙女,一个是侄孙女,血缘关系不相上下,湘云和贾母还同为“史家人”;一个仅是“丧母”,一个却是“父母双亡”,湘云才是真正的“孤女”;为什么湘云只能住在冷漠的叔叔婶婶家,而黛玉却一定要“弃父”而被接进贾府,且一住就不走了呢?
故而第二十回宝玉劝慰黛玉时说:“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而一向“好弄小性儿”、“行动爱恼”、敏感、尖酸刻薄的黛玉对宝玉公然声称的“一床睡”,却并没有丝毫异议,只是“啐”宝玉,“我难道为叫你疏他?……”;第二十八回因误会而受到冷淡,宝玉再次提及与黛玉“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而黛玉同样坦然处之,并未因此不依不饶地大闹起来。
再,第二十二回交待荣府为宝钗过生日,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脂批:将黛玉亦算为自己人,奇甚!】此“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之明文,与“将黛玉亦算为自己人”之批,大约亦可作为林黛玉“许嫁”贾府的证据,故而身份与李纨、凤姐一样可以“算为自己人”吧!因此,所谓“奇甚”,不过是“此地无银”而已,无他。
这段话中有两处比附:其一为“不是冤家不聚头”。中国古代夫妻之间,历来有妻子称丈夫“冤家”的习惯,故宝黛二人听了贾母这话,都“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说的滋味”;其二,袭人劝宝玉与黛玉和好,打了个比方,其“两口子分争”的说法是恰如其分的。故宝玉从其言,去向黛玉认错了。“冤家”也罢,“两口子”也罢,总之是一回事。
第四十五回描写宝玉身穿蓑衣,冒雨来看黛玉,被黛玉戏为“渔翁”,随后在不经意间又说自己成个“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得满面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庚辰本脂批: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无疑,黛玉说此话时确是“未忖度”,否则,黛玉即非彼时之“大家闺秀”而有类今之“野蛮女友”了;然作者“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的文章,则无疑是大加“忖度”的“妙极之文”。
知道了这个根本原因,就会明白,为什么宝玉会对元妃所赠之物连连质疑:“这是怎么个缘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就会明白,黛玉本为姑娘之身,为什么对“潇湘妃子”的号不恼不怒、“低了头方不言语”;就会明白,凤姐为什么会以“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的话来取笑黛玉;就会明白,“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甲戌本侧批);就会明白,为什么连小厮都知道“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就会明白为什么贾母、王夫人并未议定宝、黛二人的婚事。而凤姐与平儿私下里算计几件大事的费用时,就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至于黛玉为什么会对宝钗、湘云等人拈酸吃醋,行动使“小性儿”不“放心”,则应该并不是担心得不到宝玉,不过是“妻”还是“妾”之间的地位之争而已……
要之,黛玉的身份因宝玉此一“字”就一目了然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