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应对挫折感

标签:
生如花李岩父母学规则建立父母工作营情感育儿亲子关系早期教育 |
分类: 父母工作营 |
作者:生如花父母工作营李岩老师
孩子向来挫折感强。对于别的孩子而言无所谓的事情,他都撇着嘴要哭,如果这时被人看到就会大哭,有时甚至发脾气,往往还要自己非要继续下去,不让别人辅助。对他说“没关系”基本没用,他能感觉自己不如小同学,焦虑,发脾气。
《应对挫折感》
每个人在遭遇困难时,都会产生负面情绪。而挫折感“强”的人,包括成人,在遭遇困难时,会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并且可能难以控制、调整和恢复。因此这里有两个过程:产生和调控。
¨
情绪的调控能力,依靠的是大脑皮层中,相应区域的成熟发育以及正常工作。对于成人,即使在内心中,挫折感已经如同世界末日,但表面上依然可能平静如常,这是因为成人大脑中的相应区域,发育成熟得多。孩子不具有相等程度的调控能力,是因为大脑发育还没有到相应的程度。因此,大人们在心情好的时候,其实都知道:孩子嘛,就是情绪用事的。
我们关心的两个问题:
1
2
¨
假设,我为公司的投标奋战了一月,结果失败,我心情沮丧。这时一个朋友的不同反应,会对我造成不同影响:
A
B
C
D
分析:
A
B
C
D
疏导情绪的原则,是100%地接受情绪。当孩子遭遇困难,心情沮丧时,如果我告诉他“没关系”,那么就会给孩子造成两种负面感受:
1
2
现在可以引入第二个问题:
¨
这就涉及到我们最关心的话题
自信,包括两个部分:接受自己和相信自己。
接受自己,最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那些被文化和道德所认为不应该的情绪,如害怕、愤怒、嫉妒、仇恨等。这些情绪都是人类本能,被批评后就会恨,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会嫉妒,被强迫命令就会不耐烦甚至愤怒。只有接受了,才能有效地用理智控制和调整自己。这一点,对于我们成人,做起来都非常难,那么孩子怎么做到?
孩子是依据自己被父母接受的程度,逐渐形成自我接受的。也就是说,我们有多接受孩子,那么孩子就有多接受自己。
难道,我们作父母的,不都是100%地、无条件地接受孩子吗?很多人不是,至少我不是。但我现在需要做的不是自我批评,而是努力做到100%接受孩子,也就是,当我儿子挑战我时:“如果我总做错事,总是不改,总是欺负山子,你是不是就不喜欢我了?”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回答:“一样喜欢你。”
需要强调的是,接受孩子,主要体现为接受他的情绪和感受,并不意味着放纵一切行为。接受情绪,为的是有效地引导行为。任何行为背后,必有原因。针对原因的方法,才是行为引导,而忽视和否定原因的方法,只能称作行为强迫。
当孩子从每天的生活细节中,感受到自己被接受和被需要,他就开始接受自己,建立基本的自我价值,在此基础上,走向下一步:相信自己。
与前面相同的是,孩子是依据自己被父母相信的程度,逐渐形成自我信任的。也就是说,我们有多相信孩子,那么孩子就有多相信自己。
大家早有共识,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信任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鼓励。
鼓励,应该无处不在,不仅当孩子表现出色,而且当孩子遇到困难,更加当孩子犯下错误,因为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鼓励的过程,就是向孩子有效地传递这样一些信息:
¨
¨
¨
1.
2.
3.
¨
1.
2.
3.
¨
1.
2.
¨
1.
a)
b)
c)
d)
e)
f)
2.
3.
¨
1.
2.
只要有机会,我们始终需要向孩子传递3个核心信息:
1.
2.
3.
以上信息传递是否有效,不在于我们说的内容,而在于孩子接收到我们的言语和行动后,自己在心里产生什么认识,因此,传递时还要客观审视我们的语气、表情、肢体动作,甚至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