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生如花
生如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60
  • 关注人气: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帮孩子应对挫折感

(2008-12-12 10:01:28)
标签:

生如花

李岩

父母学

规则建立

父母工作营

情感

育儿

亲子关系

早期教育

分类: 父母工作营

作者:生如花父母工作营李岩老师

 

孩子向来挫折感强。对于别的孩子而言无所谓的事情,他都撇着嘴要哭,如果这时被人看到就会大哭,有时甚至发脾气,往往还要自己非要继续下去,不让别人辅助。对他说“没关系”基本没用,他能感觉自己不如小同学,焦虑,发脾气。

如何帮孩子应对挫折感

 

 

《应对挫折感》

 

每个人在遭遇困难时,都会产生负面情绪。而挫折感“强”的人,包括成人,在遭遇困难时,会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并且可能难以控制、调整和恢复。因此这里有两个过程:产生和调控。

 

¨ 情绪调控的生理基础

 

情绪的调控能力,依靠的是大脑皮层中,相应区域的成熟发育以及正常工作。对于成人,即使在内心中,挫折感已经如同世界末日,但表面上依然可能平静如常,这是因为成人大脑中的相应区域,发育成熟得多。孩子不具有相等程度的调控能力,是因为大脑发育还没有到相应的程度。因此,大人们在心情好的时候,其实都知道:孩子嘛,就是情绪用事的。

 

    调控情绪的脑皮层区域,还负责着很多其它工作,如:语言理解和社交。如果大家细致观察周围,会发现情绪调控能力好的孩子,语言理解和社交能力一般也相对其他孩子成熟一些;而大脑发育受到损害的孩子普遍存在情绪调控差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大脑中,负责相应工作的区域,发育成熟度比起普通孩子,又滞后了一步。

 

    那么,作为外力的我们父母,有没有直接干预的方法,能“促进”这个调控区域快点发育成熟呢?说实话,不知道。但是,已经被证明的是,外力可以有效地“阻碍”大脑的发育。持续的负面情绪,例如持续的压力感,导致分泌相应的荷尔蒙,如皮质醇,将阻碍脑皮层的发育,甚至造成永久性损伤。网上有大量相关信息,这里就不停留了,只是想再啰嗦一句: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外界的反应是疏导,还是火上浇油,不仅关系到当时的引导效果问题,更关系到孩子长期的神经生理发育。因此,请持“严格管教”态度的家长斟酌。

 

我们关心的两个问题:

产生负面情绪时,如何有效“疏导”,而不是火上浇油;

更根源的是,如何让孩子在遭遇困难时,不要“过度产生”负面情绪。

 

¨ 如何有效疏导情绪?

 

假设,我为公司的投标奋战了一月,结果失败,我心情沮丧。这时一个朋友的不同反应,会对我造成不同影响:

朋友说:“垂头丧气是没用的,仔细分析一下原因,吸取教训。”我会想:“就你明白,一边儿呆着去!”

朋友语气轻松地说:“不就是个标吗,有什么好难过的,走,唱歌去。”我会想:“你懂个X!”我即使去唱歌了,看见别人高高兴兴的,也会觉得和别人不属于同一星球。

朋友语气同情:“唉,别想了,去唱歌散散心吧。”我会想:“虽然他不懂我的心情,但好歹是个朋友。”

朋友说:“去年我那支标没中的时候,脸上黑的跟你现在有一拼。”我这时可能打开话匣。

 

分析:

用讲道理去疏导情绪,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导致反抗。

忽视和否定情绪,实际上是对人的忽视和否定。

没有忽视或否定情绪,至少不会伤及我们之间的关系。

疏导情绪的第一步骤,用个时髦的词,就是“共情”。

 

 

疏导情绪的原则,是100%地接受情绪。当孩子遭遇困难,心情沮丧时,如果我告诉他“没关系”,那么就会给孩子造成两种负面感受:

爸爸根本不懂,我和爸爸没什么好说的。”

更糟糕的是,这会给孩子造成迷惑:“爸爸说没关系,可是我确实很难受,难道是因为我很差劲很没用,对别人来说没关系的事,对于我却这么难受?”这种迷惑,长期积累,将严重阻碍孩子的“自我接受”。

 

现在可以引入第二个问题:

 

¨ 如何帮助孩子不“过度产生”负面情绪?

 

这就涉及到我们最关心的话题 — 建立自信。

 

自信,包括两个部分:接受自己和相信自己。

 

接受自己,最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那些被文化和道德所认为不应该的情绪,如害怕、愤怒、嫉妒、仇恨等。这些情绪都是人类本能,被批评后就会恨,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会嫉妒,被强迫命令就会不耐烦甚至愤怒。只有接受了,才能有效地用理智控制和调整自己。这一点,对于我们成人,做起来都非常难,那么孩子怎么做到?

 

孩子是依据自己被父母接受的程度,逐渐形成自我接受的。也就是说,我们有多接受孩子,那么孩子就有多接受自己。

 

难道,我们作父母的,不都是100%地、无条件地接受孩子吗?很多人不是,至少我不是。但我现在需要做的不是自我批评,而是努力做到100%接受孩子,也就是,当我儿子挑战我时:“如果我总做错事,总是不改,总是欺负山子,你是不是就不喜欢我了?”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回答:“一样喜欢你。”

 

需要强调的是,接受孩子,主要体现为接受他的情绪和感受,并不意味着放纵一切行为。接受情绪,为的是有效地引导行为。任何行为背后,必有原因。针对原因的方法,才是行为引导,而忽视和否定原因的方法,只能称作行为强迫。

 

当孩子从每天的生活细节中,感受到自己被接受和被需要,他就开始接受自己,建立基本的自我价值,在此基础上,走向下一步:相信自己。

 

与前面相同的是,孩子是依据自己被父母相信的程度,逐渐形成自我信任的。也就是说,我们有多相信孩子,那么孩子就有多相信自己。

如何帮孩子应对挫折感

 

大家早有共识,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信任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鼓励。

 

鼓励,应该无处不在,不仅当孩子表现出色,而且当孩子遇到困难,更加当孩子犯下错误,因为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鼓励的过程,就是向孩子有效地传递这样一些信息:

¨ 首先,在任何情况下,我都理解和接受你的情绪和感受;

¨ 你的探索和尝试有意义(重视和参与孩子的探索)

¨ 我信任你有能力:

1. 让孩子做选择

2. 让他对自己的事负责:吃,穿,玩,等

3. 允许孩子说“不”

¨ 你对大家很重要:

1. 让孩子担负责任,并表达重视和感谢

2. 让孩子的意见影响群体(主要是家庭)

3. 与孩子分享大人自己的感受

¨ 当孩子表现出色:

1. 这是努力的结果;

2. 我重视并感谢你的努力;

¨ 当孩子遭遇困难和失败:

1. 你依然可以解决 — 尊重的支持方式

a) 倾听

b) 共情

c) 共同讨论:你的方案+我的方案+可能后果

d) 由孩子选择方案(你是主角)

e) 跟踪结果

f) 鼓励,必要时开始第二轮支持

2. 你已经有所提高,并获得了经验;

3. 休息,为了继续(弱化“放弃”的概念)

¨ 当孩子犯下错误:

1. 你只是做错了事,但并不是坏孩子;

2. 是人就会犯错,相信你会改正;

 

只要有机会,我们始终需要向孩子传递3个核心信息:

1. 自我努力:努力是成功的必需;

2. 人各有长。(这一点不必多说)

3. 有助他人:你的价值不在于超过别人,而在于对别人有帮助。

 

以上信息传递是否有效,不在于我们说的内容,而在于孩子接收到我们的言语和行动后,自己在心里产生什么认识,因此,传递时还要客观审视我们的语气、表情、肢体动作,甚至言外之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