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爱,安全感从这里开始!

(2008-07-07 10:08:17)
标签:

生如花

父母时光

李岩

安全感

父母学

育儿

分类: 父母工作营

 

作者:生如花父母学专家--李岩老师

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爱,安全感从这里开始!

 

书上说:爱,是安全感的源泉。

 

全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全天下的孩子并不都知道父母的爱;

于是,至今我们还在不断发出那古老的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里面临的,不是有没有爱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内心的爱超出所有书本的描述。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爱,如何向孩子传递?

 

如果我们回忆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就会发现:爱的传递方式,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更不是物质的。

 

在我们自己的浪漫年代,我们会在这样的时刻感到被爱:

¨  在一起时,他(她)很快乐。这种快乐没有任何理由,只因为和我在一起,而且不论我当时是光彩照人,还是蓬头垢面;

¨  在一起时,他(她)很少处理工作事务,经常不接电话,生怕被打扰;即使是上司来电,他(她)也尽量搪塞,为的是多一点时间和我在一起;

¨  在一起时,我感到可以随心所欲;

¨  我们不仅仅因为要处理重要的事情,才呆在一起;

¨  他(她)经常关心我的事情,更随时关心我的心情;

¨  当我情绪低落时,他(她)不是教育我应该如何,而是用共同的感受来陪伴我;当我高兴时,他(她)好像比我还高兴;

¨  我们有共同爱好的电影、音乐和美食;

¨  被爱的时刻,当然包括肌肤接触的时刻,尤其是在不被别人注意时,他(她)会偷偷和我亲热一下;

¨  他(她)随时会用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表达他(她)的爱。

 

——————————————————————————————————————————

 

 

被爱,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个道理,只有觉得被爱,没有应该被爱。当我们感到,自己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地:

1.  被对方感同身受,而且是非理性的;

2.  被对方需要,而且是被放在第一位;

我们才会知道,自己被对方所爱。于是,我们进一步获得了一个更重要的感觉:在与对方的关系中,自己是安全的。

 

孩子感受爱的途径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情景中,孩子更容易接收到父母的爱:

¨  深夜,怕黑的孩子哭起来,父母及时来到身边安慰,而不是为了训练孩子自立而置之不理。

¨  早晨,父母依然困倦,而3岁的孩子已经精神焕发。当他爬到父母床上时,迎接他的是父母的拥抱,和“我们也真想你呵”,而不是不耐烦的“自己玩去,我还在睡觉呢”。

¨  7岁的孩子被闹钟叫醒,妈妈在床边说“好困呵,真想再睡一会儿”,而不是“快点起来,再懒床就又要迟到了”。

¨  早餐时间是从容的,而不是匆忙的;孩子至少与父母中的一人共进早餐,而不是独自的。

¨  上街走累了,孩子要抱,父母的回应是“自己走了这么久,肯定很累了”,而不是无可奈何的神情。

¨  去幼儿园或者学校的路上,孩子是由父母陪伴的,而不是由阿姨陪伴的。

¨  在幼儿园或学校门口分手时,是依依不舍的“高高兴兴的,我会想你哟”,而不是催促的“快跑,马上就打铃了,上课别走神”。

¨  下午,早于父母回家的孩子,会接到父母的电话,或者进门时发现父母的字条:你好吗,我在想你呢。

¨  孩子和父母团聚时,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今天过得好吗”,而不是“今天是什么作业”。

¨  当孩子抱怨作业太多时,父母的反应是“那就休息一会儿再做,或者吃块巧克力,等心情好点再做”,而不是“你越磨蹭就越做不完”。

¨  晚餐,是一天中家人团聚的欢乐时光的开始,父母会讲述自己今天的经历,或者讨论周末的安排,但不会频频纠正孩子吃饭的姿势,或者对学习进行说教。

¨  父母主动邀请孩子外出,吃孩子最爱吃的美食,即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而且全过程中没有任何说教,只有快乐享受。

¨  晚餐后的共同时光,是感性时光,而不是理性时光,至少在一段固定的时间里,父母是在享受孩子,而不是给孩子上课,是做鬼脸,说说笑笑和搂搂抱抱的,而不是严肃和理智的。

¨  无论是一起读故事,看电影,还是做游戏,和孩子在一起的,是父母投入的内心,而不是敷衍的外壳。周末陪孩子去公园,父母是一起参与游乐项目,兴奋着孩子的兴奋,而不是让孩子“自己玩”,只管付完钱后,在一边看报纸或打电话。

¨  在共同时光中,如果有人打电话来讨论工作,父母会说“等我和孩子玩儿完游戏,就会回电话”,而不是“孩子,不能玩儿了,我要工作”。

¨  共同时光结束时,父母是意犹未尽的,而不是任务完成了。

¨  多数时间,父母是坚持原则和规则的,但偶尔也会放下规则,和孩子一起随心所欲。

 

————————————————————————————————————————————

 

 

像每个人一样,孩子在内心测量是否被爱的标准,其实非常简单:

1.  当自己有情绪时,父母如何反应?由此判断父母是否接受自己;(即使行为没有被允许,但如果情绪被尊重,也依然会产生自己被接受的感觉。)

2.  父母与自己在一起的情感时光有多少?由此判断父母是否需要自己。

 

孩子在被父母接受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接受自己;在被父母需要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相信自己。自我接受和自我信任,将逐渐演化出完整的自信。

 

当然,父母明确的爱的表达,将帮助孩子映证内心的感受,这些表达不仅通过表面的语言和文字,而且通过眼神、表情、语气和态度,以及我们的动作和身体接触。

 

我们不要忽视身体这个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人,是一种触觉动物。由于这一属性,身体接触的感觉将直通我们的内心,因此,在很多语言中,形容极度感动的词是“触动”。遗憾的是,对于各种形式的身体表达,东方文化似乎有更多的排斥。我们一边为古老文化骄傲的同时,千万要警惕,文化有时将远离人性。可能需要解释的是,稍大的孩子有时似乎会拒绝父母的亲热举动,其实那并不是不喜欢与我们身体接触,而是怕被别人看见,因为孩子希望自己在同龄人眼里是成熟的,如果他确定不会被别人看见,那么他一定乐于接受父母的亲热。

 

最需要重视的是,物质形式的表达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决不能成为主要形式甚至唯一形式;被爱的无形感受,一旦等同于有形物质(例如玩具)的给与,那么爱就变成了有形和有限的,安全感也因此而永远无法建立。

 

孩子被父母所爱的感受,是在每天的生活细节中得到的。每个家庭的生活细节千差万别,但我们都需要向孩子传递一个相同的信息:

和你一起,我很高兴;因为有你,我真幸福;只要有你,我就快乐。

 

那么,哪些细节在传递这条信息呢?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占据我们生活的多大比重呢?

 

 

 

延伸思考:

 

登山队员在一天的攀登结束后,都需要回到大本营中。大本营的首要功能,是让队员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为第二天的努力补给精神能量。明智的教练,不会指责队员在过去攀登中的失误,不会在大本营中模拟艰难的处境,也不会让外面恶劣的气候干扰营中的温暖,更不会因为自己的压力而影响队员的情绪。他所做的,首先会是帮助队员放松,然后在平静的气氛中指导第二天如何做得更好;他知道,放松不会让队员懈怠,而会让他们获得新的勇气;他也知道,指导永远不应针对过去,而要针对未来。

 

 

 

家庭,是孩子的安全大本营;我们,是每天帮孩子充满力量的教练。

 

安全将产生力量。获得力量的孩子,将迈进人生的第二级台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