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爱,安全感从这里开始!

标签:
生如花父母时光李岩安全感父母学育儿 |
分类: 父母工作营 |
作者:生如花父母学专家--李岩老师
书上说:爱,是安全感的源泉。
全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全天下的孩子并不都知道父母的爱;
于是,至今我们还在不断发出那古老的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里面临的,不是有没有爱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内心的爱超出所有书本的描述。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爱,如何向孩子传递?
如果我们回忆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就会发现:爱的传递方式,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更不是物质的。
在我们自己的浪漫年代,我们会在这样的时刻感到被爱:
¨
¨
¨
¨
¨
¨
¨
¨
¨
——————————————————————————————————————————
被爱,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个道理,只有觉得被爱,没有应该被爱。当我们感到,自己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地:
1.
2.
我们才会知道,自己被对方所爱。于是,我们进一步获得了一个更重要的感觉:在与对方的关系中,自己是安全的。
孩子感受爱的途径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情景中,孩子更容易接收到父母的爱:
¨
¨
¨
¨
¨
¨
¨
¨
¨
¨
¨
¨
¨
¨
¨
¨
¨
————————————————————————————————————————————
像每个人一样,孩子在内心测量是否被爱的标准,其实非常简单:
1.
2.
孩子在被父母接受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接受自己;在被父母需要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相信自己。自我接受和自我信任,将逐渐演化出完整的自信。
当然,父母明确的爱的表达,将帮助孩子映证内心的感受,这些表达不仅通过表面的语言和文字,而且通过眼神、表情、语气和态度,以及我们的动作和身体接触。
我们不要忽视身体这个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人,是一种触觉动物。由于这一属性,身体接触的感觉将直通我们的内心,因此,在很多语言中,形容极度感动的词是“触动”。遗憾的是,对于各种形式的身体表达,东方文化似乎有更多的排斥。我们一边为古老文化骄傲的同时,千万要警惕,文化有时将远离人性。可能需要解释的是,稍大的孩子有时似乎会拒绝父母的亲热举动,其实那并不是不喜欢与我们身体接触,而是怕被别人看见,因为孩子希望自己在同龄人眼里是成熟的,如果他确定不会被别人看见,那么他一定乐于接受父母的亲热。
最需要重视的是,物质形式的表达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决不能成为主要形式甚至唯一形式;被爱的无形感受,一旦等同于有形物质(例如玩具)的给与,那么爱就变成了有形和有限的,安全感也因此而永远无法建立。
孩子被父母所爱的感受,是在每天的生活细节中得到的。每个家庭的生活细节千差万别,但我们都需要向孩子传递一个相同的信息:
和你一起,我很高兴;因为有你,我真幸福;只要有你,我就快乐。
那么,哪些细节在传递这条信息呢?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占据我们生活的多大比重呢?
延伸思考:
登山队员在一天的攀登结束后,都需要回到大本营中。大本营的首要功能,是让队员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为第二天的努力补给精神能量。明智的教练,不会指责队员在过去攀登中的失误,不会在大本营中模拟艰难的处境,也不会让外面恶劣的气候干扰营中的温暖,更不会因为自己的压力而影响队员的情绪。他所做的,首先会是帮助队员放松,然后在平静的气氛中指导第二天如何做得更好;他知道,放松不会让队员懈怠,而会让他们获得新的勇气;他也知道,指导永远不应针对过去,而要针对未来。
家庭,是孩子的安全大本营;我们,是每天帮孩子充满力量的教练。
安全将产生力量。获得力量的孩子,将迈进人生的第二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