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蒲圖
标签:
杂谈 |
吳熙載(1799~1870)著手成春
灑金設色紙本扇頁(二頁)款識:
1. 著手成春。友桐九兄先生再正,讓之又筆。钤印:熙載(朱)
(語出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自然》:
楊伯潤(1837~1911)種蒲圖
字佩甫,號茶禅,別號南湖外史,浙江嘉興人。工詩、善書畫,書法尤工行草。
曾任上海豫園書畫會會長。爲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楊伯潤(1837~1911)、朱偁(1826~1900)
設色紙本立軸
http://www.xlysauc.com/results/2008nianqiupai/2008qiu05/2009-01-06/9169.html
點擊大圖==========>
款識:1.
2. 乙酉初冬夢廬寫盆蒲。
钤印:伯潤之印(白)南湖(白)偁印(朱)
跋文:
1) 水石之間毓靈草,辛苦而溫香而燥。
2. 嵂崒者石胡拜之而奉以丈人之呼苯撙者,
3. 米顛拜後增聲價,莫作荒山石筍看。
4.
秋農吳谷祥宵牕戲題。钤印:谷祥書畫(白)
一寸九莭通仙靈,抱樸子雲:蒲生石上一寸九莭。钤印:秋農(白)步廬(朱)
(《抱樸子內篇·仙藥》:
“韓終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日視書萬言,皆誦之,冬袒不寒。
5.
1. 楊伯潤,字佩甫,號茶禅,別號南湖外史,浙江嘉興人。工詩、善書畫,書法尤工行草。
2. 朱偁,字夢廬,號覺未、覺未生、胥山樵叟,浙江嘉興人。
善花鳥,師法王禮,後另辟蹊徑,別具風格,馳譽海上,任伯年受其影響,爲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上款簡介:
吳谷祥(1848~1903),字秋農,號秋圃、秋圃老農,浙江嘉興人。
擅山水、花卉、人物,師明四家,善細筆,青綠、淺绛、水墨,蒼秀和諧。
1892年北遊京師,1898年移居上海,鬻畫爲生,名重一時,爲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曲
款識:
光緒戊申端陽,寫案頭即景,人謂似白陽、忘庵一流人物,可咲可咲。
苦鐵。钤印:吳俊之印(白)古鄣(白)
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29503155/
http://s4/mw690/4e087192ge1f9fad93853&690
http://auction.artxun.com/paimai-96179-480890178.shtml
右詩爲:
钤印:金吉金印(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金農》16印,590頁)
鑒藏印:章绶銜印、老藥
此扇曾經章绶銜、唐雲收藏。
年 代:
形 式:
尺 寸:
钤 印:
鑒藏印:
款 識:
幾葉栽石菖蒲,佐以奇石,取其有深嵒窮谷之景。
靜坐閑玩,覽超然塵外,橫雲壽道人寫。
菖蒲卷石,益壽延年。
http://s12/mw690/4e087192g7ca1a52f3d6b&690
陸治(1496-1576),江蘇吳縣人。字叔平,號包山子。
長於山水花鳥,所作花卉生意盎然。
此幅以折枝菖蒲、百合、石榴組合,石榴點以硃砂,用色古艷。
菖蒲以花青寫成,百合則以墨筆鉤畫骨架筋絡,極具清逸雅淡之氣。
此幅用墨濃淡相宜,設色俏麗鮮艷,雅妍相兼,構圖和設色均不落俗套,是陸治七十五歲老境成熟之作。
畫上自題「隆慶庚午(1570)天中節,包山陸治寫。」
天中節即是端午節,可知此為應景之作。
http://s9/mw690/4e087192ge1d58f4c9078&690
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直。
清泉碧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顔色。
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迹。
嵩山采菖蒲者
唐李白
神仙多古貌,雙耳下垂肩。
嵩嶽逢漢武,疑是九疑仙。
我來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終忽不見,滅影入雲煙。
喻帝竟莫悟,終歸茂陵田。
寄菖蒲
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節。
仙人勸我食,令我頭青面如雪。
逢人寄君一绛囊,書中不得傳此方。
君能來作棲霞侶,與君同入丹玄鄉。
《本草》:菖蒲,味辛溫無毒,開心,補五髒,通九竅,明耳目。久服輕身不忘,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注雲:生石碛上穊節者,良。生下濕地大根者,乃是昌陽,不可服。韓退之《進學解》雲:“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稀苓。”不知退之即以昌陽爲菖蒲耶?抑謂其似是而非不可以引年也?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須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韋、石斛之類。雖不待土,然去其本處,辄槁死。惟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于幾案間,久而益可喜也。其輕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陽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白石爲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豈昌陽之所能仿佛哉?余遊慈湖山中,得數本,以石盆養之,置舟中。間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愛焉。顧恐陸行不能致也,乃以遺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視之。余複過此,將問其安否。
蘇轼
古相思
十訪九不見,甚于菖蒲花。
可憐雲中月,今夜墮我家。
酬楊學士
神仙簿上愧非夫,诏作疑丹兩入爐。
詩裏几曾吟芍藥,花中方得見菖蒲。
陽春唱後應無曲,明月圓來別是珠。
莫下蓬山不回首,東風猶待重抟扶。
題自寫菖蒲
盆泓淺淺映幽叢,綠發翛翛墜鏡中。
潇灑憑誰供拂掠,淡煙微雨及清風。
雲骨溪毛瘦不禁,井花濯濯翠陰陰。
閑來坐對清詩眼,月落半窗風露深。
菖蒲
明
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斬碎一川波。
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晝夜磨。
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
秋來只恐西風起。銷盡鋒棱怎奈何。
《漁家傲》
宋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绡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裏黃骊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鹧鸪天》
袅袅香風響佩環。廣寒仙子跨青鸾。誰教瑞世儀周國,天賦多才繼小山。鈴閣靜,畫堂閑。衮衣象服?團圓。年年此日稱觞處,留得菖蒲駐玉 。
懷仙吟二首
唐
丹陵五牙客,昨日羅浮歸。赤斧尋不得,煙霞空滿衣。
試于華陽問,果遇三茅知。采藥向十洲,同行牧羊兒。
十洲隔八海,浩渺不可期。空留雙白鶴,巢在長松枝。
雲溪古流水,春晚桃花香。憶與我師別,片帆歸滄浪。
滄浪在何許,相思淚如雨。黃鶴不複來,雲深離別處。
石渠泉冷冷,三見菖蒲生。日夜勞夢魂,隨波注東溟。
空懷別時惠,長讀消魔經。
因尋菖蒲水,漸入桃花谷。
贈信安鄭道人
貌古似蒼鶴,心清如鼎湖。
仍聞得新義,便欲注陰符。
點化金常有,閑行影漸無。
杳兮中便是,應不食菖蒲。
代羅敷诮使君
唐
常言愛嵩山,別妾向東京。
朝來見人說,卻知在石城。
未必菖蒲花,只向石城生。
自是使君眼,見物皆有情。
麋鹿同上山,蓮藕同在泥。
莫學天上日,朝東暮還西。
\
大堤曲
妾家住橫塘,紅沙滿桂香。
青雲教绾頭上髻,
明月與作耳邊珰。
蓮風起,江畔春;
大堤上,留北人。
郎食鯉魚尾,妾食猩猩唇。
莫指襄陽道,綠浦歸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楓樹老。
菖蒲葉老水平沙,臨流蘇小家。畫闌曲徑宛秋蛇,金英垂露華。
燒蜜炬,引蓮娃。酒香薰臉霞。再來重約日西斜,倚門聽暮鴉。
移種菖蒲
誰剪蒼龍髯,種之水邊石。
不與草爭春,四時挺幽碧。
余心具靜觀,而愛此正色。
一朝移香根,古瓷手親植。
疏之以冷風,沐之以甘澤。
得此伴閑身,凡花何足惜。
呼童汛淨室,寘彼芝蘭側。
如參物外人,利名念俱釋。
如親詩中仙,冷澹趣相得。
人物本一體,清濁霄壤隔。
物以類而聚,人于交貴擇。
人爲物之靈,讵可乏真識。
采石上菖蒲詩
江淹
瑤琴久蕪沒。金鏡廢不看。
不見空閨裏。縱橫愁思端。
緩步遵汀渚。揚枻泛春瀾。
電至煙流绮。水綠桂涵丹。
憑酒竟未悅。半景方自歎。
每爲憂見及。杜若讵能寬。
冀采石上草。得以駐余顔。
赤鯉傥可乘。雲霧不複還。
失調名(菖蒲酒滿歡人人)
菖蒲酒滿歡人人,願年年歡醉。
偎倚。把合歡彩索,殷勤寄與。
(失調名
手把合歡彩索,殷勤微笑殢檀郎。
低低告,不圖系腕,圖系人腸。
點評:
張文潛十七歲作函關賦,從東坡遊。
元佑中,在秘閣,上巳日集西池,
張詠雲:“翠浪有聲黃繖動,春風無力彩旌垂。”
少遊雲:“簾幕千家錦繡垂。”
同人笑曰:“又將入小石調也。”因文潛作大石調風流子,故雲。)
東坡居士:
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臵盆中,可數十年不枯。
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聯絡,蒼然于幾案間,久而益可喜也。
離騷草木疏巻一
蓀荃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王逸主荃香草以喻君也惡數指斥尊者人君被服芬香故以香草為喻洪慶善曰荃與蓀同莊子得魚忘荃崔音孫雲香草可以餌魚疏曰蓀荃也九歌蓀橈蓀壁皆一作荃蓀不察余之中情蓀何為兮愁苦數惟蓀之多怒蓀獨宜兮為民正蓀詳聾而不聞願蓀美之可全皆以喻君也沈存中雲香草之類大率多異名所謂蘭蓀即今菖蒲是也東坡先生石菖蒲贊引本草主雲生下濕地大根者乃是昌陽不可服韓退之雲訾毉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狶苓也不知退之即以昌陽為菖蒲耶抑謂其似是而非不可以引年也仁傑按本草菖蒲久服輕身不忘延年不老一名昌陽謂石上菖蒲花也汗武帝內傳雲九疑仙人聞中嶽有石上菖蒲食之長生故來採之抱樸子雲韓藂服菖蒲十三年身上生毛日視書萬言皆誦之冬袒不寒菖蒲須得石上一寸九節紫花尤善故李衛公平泉草木記有芳蓀詩自主雲茅山溪中謂之溪蓀其花紫色又寄茅山孫錬師詩雲石上溪蓀發紫茸陶隠居乃雲樂閒溪側有名溪蓀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正如蒲無脊俗人誤呼此為石菖蒲詩詠多雲蘭蓀正謂此也又雲生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陳藏器雲水菖蒲一名昌陽一名白昌即今之溪蓀也根色正白陶以菖蒲昌陽溪蓀為三物陳別出菖蒲而以昌陽溪蓀為一物皆誤也圖經雲菖蒲葉一二尺長中心有脊狀如劔無花實此與抱樸子李衛公所雲不同蓋石上菖蒲無劒脊而有紫花者為昌陽昌黎蓋曰引年當用溪蓀若進稀苓則謬矣本草別說雲今陽羨山中生水石間者其根上略無少泥土極緊細一寸不啻九節二浙人家以瓦石器種之旦暮易水則茂近方多用石菖蒲必此類也其池澤所生肥大節疏恐不可入藥唯可作果盤蓋氣味不烈耳雷公雲勿用泥菖夏菖二件根如竹根鞭氣穢味腥又陳藏器雲水菖生水畔與石上菖蒲都別大而臭則知菖蒲種類甚多生下濕地者曰泥菖夏菖生溪水中者曰水菖生石上者為石菖蒲而石上者又自有三種焉經所載生蜀地葉作劒脊而無花一也別說所載生陽羨山中不作劒脊有花而黃二也衛公所載生茅山溪石上亦不作劒脊而花紫三也抱樸子以紫花為尤善即所謂昌陽溪蓀者也如溪蓀自是石菖蒲一類中尤頴耳藥有君臣佐使而此為君離騷又以為君喻良有以也諸家以此種葉不作劒脊遂謂非真其實不在此如泥菖雖復葉作劒脊亦安所用耶大抵菖蒲生溪石上自然根硬節宻暴乾堅實而辛香與泥菖水菖不可同日而語也昌陽名謂彼烏足以當之越繇王閩侯遺江都王荃葛服虔曰荃音蓀細葛也臣瓉曰荃香草也顔思古謂字本作絟音千全切又千劣切今筩布之屬服虔二說皆非此誤以絟為荃耳
《離騷》:
“荃不察余之個情兮”、“荃惠化而爲茅”;
《湘君》“孫桡兮蘭旌”;
《湘夫人》:“孫壁兮紫壇”;
《少司命》:“孫何以兮愁苦”、“孫獨宜兮民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