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十五:
在王府井东方广场的先锋剧院看了温情喜剧《越狱》。
当然,此《越狱》和美剧的越狱没有丁点儿的关系。
故事讲述了三个正在社会劳改的囚犯,因狱警的疏忽把他们忘在了工地上。这天正值大年三十儿,阖家团圆,最热闹的时候。三个囚犯各有各得心愿,甲是回家看母,乙是回家看自己的心上人,丙即将刑满释且胸怀梦想,渴望老老实实回监狱服完最后几天的刑。
于是这些寸劲儿又陆陆续续引发了不同的故事。狱警的追逐,囚犯回家后面对亲人、爱人的尴尬和被社会隔绝的没落。虽然都是伤心事,但此剧从始至终还是充满温暖和希望。
上座率挺好,到场得观众多是我们这些八零后,气氛温馨和谐,许多包袱值得开心一笑。
话剧演员导演都是文艺青年,青年才俊追求文艺得绽放。
又想起了今年奥斯卡大赢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同样是掺杂着喜,同样是搏观众一乐,但留下更多得是温暖,是希望。
在观看话剧的过程中听到了另一种声音:这种主旋律浓重的话剧我真的接受不了。有的观众这样说。
是啊,09年的主旋律也许就是温暖。温暖有什么不好,因为这些作品我们才觉得温暖,因为渴望温暖,我们才爱上这些作品。
《越狱》推荐给大家。
剧评十六:
[原创] 归
发表者:mengmeng 评: 越狱话剧 http://critics.cando360.com/images/activity/star/3.gif
发表时间:2009-4-10
21:22:40
看这部话剧前就听说这是一场主流剧,遂把它想象得很春晚。http://critics.cando360.com/images/sysimage/emot/11.gif
剧中讲的是金刚、叶晓烈、谢明晨三个监犯在年三十下午劳动收工时由于狱警的疏忽被落在了街上,于是“被动越狱”,最终回归的故事。
该剧在艺术上可圈可点。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化旁白为吉他弹唱的形式,在悠悠的歌声中,不仅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景娓娓道来,而且很多时候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由旁白的吉他弹唱出来,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极其巧妙的作用。我们知道,和小说相比,舞台剧的一大天然不足就是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不足。而李伯男导演的这一创新,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
这部话剧在艺术上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狱警李少威、三个监犯都各有各的语言,生动、鲜明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饰演街头艺人的流浪歌手和饰演搓澡工的是同一个演员,饰演金刚老母亲的和饰演叶晓烈的是同一个女演员,一人分饰二角,却各有各的语言、神情,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演出结束后才知道李伯男导演出生于1978年,这样一位新锐导演选择了在感情和价值观上对主流意识的回归,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演出很感人。有人说它不真实,但我想说,艺术本来就是高于生活的,终场时的弹唱不也是这么说的么:也许它不是事实,但请不必介意,只要我们还心存真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