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 奥斯丁与张爱玲

(2007-10-01 14:05:32)
标签:

艺术赏析

文化

感悟随笔

分类: 文化
简 <wbr>奥斯丁与张爱玲     这几天正忙着改编话剧《色,戒》的剧本,也想把张爱玲内心说的“色”和“戒”的真正涵义说出来,免得中国人对中国自己优秀的作家的心灵那么不了解或理解的那么肤浅和草率。李安电影版的《色,戒》的宣传片上有句话“色易守,情难防”大概是想概括整个影片的内核,我还没有看到《色,戒》的影片,这也只是推测。若真是这样来理解张爱玲先生的“色”与“戒”似乎有些偏颇,张爱玲先生的“色”与“戒”是指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或者说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情色只是我们感情中一部分,而且张爱玲先生要说的“色”中包涵的“爱”是指无私的生命的爱,正因为王佳芝那种纯的让人发麻的爱才会使得那个近60岁的汪政府的头号特务头子动了真情,因为生命都渴望真诚的、真实的生命间的“爱”与“被爱”。王佳芝需要,易先生同样也需要,这和他们分别是什么出身、什么地位、什么阶级、什么年龄无太大关系。话虽这么说,我们毕竟都是社会人,怎么能脱离这些呢?但张爱玲先生的小说是艺术,我们都知道艺术充满了虚构和想象,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想象的真实。如果我们非要从书中寻求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以及诸如此类的真实是毫无意义的。一本书中,或人或物或环境的真实完全取决于该书自成一体的那个天地。一个善于创新的作者总是创造一个充满新意的天地。如果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与那个天地的格局相吻合,我们就会惊喜地体验到艺术真实的快感,不管这个人物或事件一旦被搬到书评作者、劣等文人笔下的“真实生活”中会显得多么不真实。这只是出发的起点和评判的标准不相同罢了。对于一个天才的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后果。这里所说的创造的真实是指作家用自己的个体心灵感受到的生活的真实,而不是别人眼中看到的或心中感受到的真实。我们这样才能懂得张爱玲先生的心底淌着血的《色,戒》。这是一部探索人的生命和灵魂中那些不可调和的矛盾间自戕的人类悲剧。而戏剧就是要在舞台上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这种“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也可算是我改编和导演张爱玲先生的短篇小说《色,戒》的原因吧。
     简 <wbr>奥斯丁与张爱玲    昨晚,和我的学生们一起看了电影《成为简"奥斯丁》。发现张爱玲先生和简"奥斯丁惊人的相似,别人眼中她们的人生是悲凉的,可我能感受到她们悲凉底下的暖暖的幸福,因为她们心中有爱,她们直面人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刻下了重重的一个痕迹,这就是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过度文学大师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凝结。
     张爱玲先生四十七岁以后孤独,衰弱,最后也死的悲凉,简"奥斯丁和她的姐姐终生未嫁。可她们的作品却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芬芳。
    她们的小说风格也是那样的相似,都是非个人的,自己从没有露过面,但同时小说里每一观察,每一景象,只有她们能写的出来,真正表达了她们自己感官的反应,自己对人对物累积的世故和智慧,让我们懂得简"奥斯丁和张爱玲是如此的“细致”、“成熟”。
    简 <wbr>奥斯丁与张爱玲    风格不是一种工具,也不是一种方法,也不仅仅是一个措词的问题。风格的含意远远超出这一切,它是作家人格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或特性。我们这里谈到的风格是指一个作为个人艺术家的独特品质及其他的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尽管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他或她的风格,但只有这个或那个独特的天才作家所特有的风格才值得讨论。这种天才如果不存在于作家的灵魂中,便不可能表现于他的文学风格中。正像温婉有力的简"奥斯丁和张爱玲,清晰、简练的给我们生命以滋养和净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