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宫探秘3

(2016-11-11 08:35:15)
标签:

桐城派

枞阳会宫

吴汝纶

张氏宗祠

学堂石

分类: 共享时光


  今年6月,《枞川夜语》栏目推出的《会宫探秘》系列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后来因为防汛抗洪抢险而中断。如今,当我们的目光再次回到会宫时,发现灾后重建中的会宫更加壮丽多姿,她的美从未走远。今天,我们继续播出《会宫探秘》第3集,来一起领略她的过去、现在和即将发生的未来。

 枞阳是桐城派发源地,许多对桐城派文化产生过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被尘封在岁月背后,零星散落在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村落。它们有的与神话分不清界线,有的与真实历史似是而非,但它们的发端与延续都会在今天的枞阳寻找到归结与出口。当年,正是这些支流的汇集,决定着桐城派这条大河的澎湃与流向,也深刻构建了我们枞阳人的文化心理。

五月的会宫,又到了农村最忙碌的季节,旷野里花草的香味浓烈而有力量。

沿桐枞公路一路向北,在会宫和义津镇交界的老桥村,有一个叫吴牛庄的地方,这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最负盛名的教育家、桐城派后期杰出代表吴汝纶的出生地。

如果说,桐城派从方苞开始,主宰中国文坛两百余年,形成了宏大的文化气象的话,那么,吴汝纶无疑是促使桐城派从宗儒传统向科学化、现代化转型的第一人。

1894年,甲午海战让北洋水师一战成殇,也为洋务运动的落幕涂上了一层悲壮色彩。曾先后协助曾国藩、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不遗余力的吴汝纶开始痛切反思,山寨西方工业文明并非中国的救国之道。于是,吴汝纶在担任莲池书院山长,主讲莲池书院长达十年期间,力举新式教育,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变革积蓄了一大批“国器”人才。

189712月,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天津的《国闻汇编》上首次发表,此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引起全国思想界、知识界巨大震动。沉睡已久的中国人豁然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

【枞阳历史文化研究者陈靖】:《天演论》的影响这么大,是因为它的背后站着吴汝纶这样的文化巨人。晚清的文化精英大多出自吴汝纶的门下,像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就是吴汝纶的弟子。据《桐城吴先生全书》附录的吴门弟子,多达一两百位,他们也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以吴汝纶这样的绩学大儒、文坛祭酒给严复的《天演论》作序,其影响力自非一般人可比。所以严复一直把吴汝纶视为生平第一知己和最敬重的人。

“平生风义兼师友,天下英雄谁使君”吴汝纶去世时,严复这样评价他的老师。

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吴汝纶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他对开启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棵陪伴吴汝纶晚年归隐故乡的老槐树,披风沥雨,一站百年,至今仍默然释放出尊严凛冽的光芒。

崇尚教育,是会宫人代代相传的最可贵传统。

拔茅山是会宫镇最高山峰,山脚下散落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村庄。这里聚居着大量的张姓人家,当地人惯称这一支为拔茅张。已有近600年历史的张氏宗祠就座落在拔茅山北麓。

【会宫晓春小学教师张勋超】:张氏宗祠建于明朝,大约在正统年间,在我们谱上能够查证的。距现在大约570年左右。

张氏宗祠,又名“公茂堂”,占地约420平方米,分前后二进,由戏台、前厅和后堂等部分组成。整座宗祠为全封闭抬梁式结构,天花和四壁均有精美的彩绘、雕刻图案。据说,这种戏台式宗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为少见。

1939年春,抗日战争进入到最惨烈阶段,大半个中国遍地狼烟,国破家亡。流亡在外的张氏族人张羽清先生深感一个国家是否兴盛或立于不败之地,一是看政体,二是看国防,三就是看教育。当政体腐朽国防崩溃,最后的希望只能寄托给文化教育。中国历史上亡国亡家的教训并不少见,但能保持中国正统文化的血脉,国家就不会亡。

于是,张羽清先生辗转回到家乡,以张氏宗祠作为校舍办起了一所学校。

【会宫晓春小学教师张勋超】:他有一个理念,把学校取名叫敦化,大概取自于大德敦厚,化生万物,就是这样的一个理念。他在办学的时候,倡导一种淑德兼备的理念,注重以德为本来进行教学。

信仰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张羽清先生对文化教育的信仰宛如灯塔,照亮了一方山河。

于是,从这里走出了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的张海鹏。

于是,从这里走出了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将军张斌

今天,无论什么游客,基于对文化对历史的尊敬,都只能即刻对着张氏宗祠肃然起敬。

寻找学堂石是会宫探秘的最后一个目的地。在向导的带领下,临近傍晚我们来到这个叫学堂石的村庄。

学堂石最初是一块石头的名字,它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神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座学堂,老师和学生都是天上的神仙。但学生顽劣成性,成天打闹。有一次,因为偷吃天狗触犯了天条。天神震怒之下,飞来一石堵住学堂大门,从此学生们再也没有出来,只有厨师因为没吃天狗,从旁边一个山洞里钻出。如今,这块飞来石就叫学堂石。而那个山洞,当地人就叫它观音洞。

通往观音洞的路并不遥远。这是一座相对孤立的小山,被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着,幽静而又神秘。我们在丛生的杂草中一路搜寻观音洞的后门

【记者】:没看到有洞。石头堵起来了。这就是观音洞的后门。前门在水里,要划船才看到。现在看不到。

为了一探究竟,我们决定改从水路绕到观音洞的前门。

即将进入汛期的白荡湖开始涨水,我们坐在向导找来的木船上,四周一片沉寂,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木船绕着小山而行,十多分钟后,已见前方山上树木逐渐稀少,一块裸露的山体陡峭险峻,从湖中拔地而起。山体正下方有个凹槽,恰如一道石门,紧贴石门有一块直立的巨石,石后观音洞隐约可见,只是大部被水淹没。巨石背后,估计有一定的空间。

向导说,如果走近学堂石用力敲打,里面会传出回音,犹如儿童读书声,朗朗入耳。

每一种文化形成结果,都伴随着血泪、牺牲和坎坷,从文字狱到桐城派的兴起,从鸦片战争到吴汝纶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无不体现这一历史铁律的律动。当学堂石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终于明白,这个杜撰出来的神话故事,是会宫人告诫孩子们学习必须刻苦用功,否则将会遭到命运无情的惩罚的良苦用心。

 今天,被神化的学堂石已经成为会宫人崇文重教的一个象征,他们坚守执着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患,对自身命运的抗争从未停息。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长江就在不远的地方,她不正是以这种坚韧的忍辱负重精神塑造我们民族性格的吗?

《会宫探秘》3集系列片到这里全部结束了,但会宫的山水人文所积淀下来的生命精神内核是一部读不完的书,讲不完的故事。而它的意义就在于,当所有人明白了我们从哪里来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我们的未来将向哪里去。我们相信,伟大的会宫,必将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会宫探秘之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