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返巴格达

(2010-08-16 08:24:17)
标签:

回忆录

外交生涯

约旦

伊拉克

巴格达

海湾战争

萨达姆

大使

人生

凉水泡茶

分类: 外交生涯(约旦)


         1992
62日,我离任回国。就要离开我工作生活两年半的大使馆,离开经历了被称为“世纪之战”的海湾战争的巴格达,离开圆了我出国梦的国家伊拉克,多少还有些依依不舍。

当面包车开上那条通往约旦的高速公路。看着那熟悉的不知跑了多少趟的高速公路,心想这一去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我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巴格达!再见了,伊拉克!

真是世事难料,没有想到在离开伊拉克9年之后我又重返巴格达。

2000年我到中国驻约旦大使馆工作。海湾战争之后,约旦成了进出伊拉克的必经之路,当年在伊拉克工作,接送使馆人员和信使文件,多次去约旦,所以约旦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2001年7月,邱大使即将离任回国,他决定去伊拉克进行使馆之间的情况交流。他知道我在伊拉克使馆常驻过,所以让我陪同前往伊拉克,这样,我就有了再次重返巴格达的机会。

经过10年经济制裁的伊拉克是个什么样子,离别9年的巴格达有什么变化,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期待踏上了重返巴格达之路。

从约旦首都安曼到约伊边境有390多公里,尽管那条公路比不上伊拉克的高速公路,但比起1992年那时的路已经好多了。大使司机是使馆的雇员,约旦的巴勒斯坦人,叫哈利里,开车技术相当好,几个小时之后顺利地到达了边境。出了约旦海关,走了没多远就看见伊拉克海关的拱形大门。我远远地望见飘着伊拉克国旗的海关大门,心里不禁一阵激动:啊!伊拉克,我又回来了。

哈利里把车停在办理入境手续的房子门前,我和他一起下了车。他找到一位海关负责人模样的人并介绍说中国大使夫妇要去伊拉克,然后又指向我说这是大使馆的办公室主任。在哈利里的示意下我塞给那人5个美元的小费,那人把钱握在手里,脸上堆满了笑容,毕恭毕敬地把大使夫妇请到贵宾室休息。他向我要走了大家的护照和行车本,替我办理人员入境和车辆入关手续。我多次出入伊拉克海关,以前都是我自己跑各个窗口办理各种手续,这次借大使的光,享受了贵宾的礼遇。

没一会儿,那人就把护照和行车本拿回来,他告诉我手续全办好了,可以走了。可是,哈利里却不见了。我以为他去了卫生间,只好耐心地等待。过了好长时间,哈利里回来了。他告诉我他去了卫生防疫检查站,伊拉克规定所有入境的外国人都要抽血化验是否有“艾滋病”,外交官除外。他用手比划着说他被抽去很大一管子血,不知道搞一个化验怎么需要那么多的血。

我们驶上了伊拉克那条高速公路,那条路还是那么漂亮。这条高速公路从边境到巴格达有500多公里,海湾战争的时候被西方记者称之为“死亡之路”。路上车不是很多,大使的专车“奔驰SEL-300”轻盈地飞奔,我斜眼看了看时速表,时速160迈,我提醒哈利里不能再快了,大使的安全重要。

在接近巴格达郊区的时候,看见路上跑着许多破旧的汽车,有一辆小轿车,整个车连一个车灯一块玻璃也没有,车漆剥落,就剩下一个空壳还在路上跑。想当年巴格达的车还是不错的,大部分是日本车。由于十年的经济制裁,市场上汽车零配件很少,所以,许多车都已经是破烂不堪。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决定对伊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伊经济受到重大打击,基本陷于瘫痪状态。1996年12月伊按照安理会第986号决议(即"石油换食品"计划),被允许每半年出口20亿美元石油,用以购买食品和药品等人道主义物资。1998年2月,安理会通过第1153号决议,将伊出口石油份额提高到每半年52亿美元,1999年12月17日,安理会通过1284号决议取消石油出口上限,伊经济状况稍有好转。巴格达市场上商品似乎还算丰富,但价格不菲。一般普通老百姓是买不起的。海湾战争以后,伊拉克第纳尔不断贬值,当年一个第纳尔可以换3.2个美元,而到了2001年,黑市汇率一美元可以换1800第纳尔,上街买东西真可以说用口袋装钱了。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的人均收入是世界的前20位。那时富人和穷人各占5%,生活富足的中产阶级占了90%。经过多年的制裁,伊拉克中产阶级几乎消失殆尽。伊拉克的富人还占10%,但穷人和中产阶级的比例分别占到了80%和10%,也就是说,现在的伊拉克社会中的绝大部分是穷人。

  我突然想起我的伊拉克朋友阿里,不知道他现在还有没有修理电器的活可做,不知道他过得怎么样,这次大概没有时间去见他了。

  我们顺利地到达了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看到我曾经工作生活过的使馆倍感亲切。使馆院子里的树长高了,围墙外面的路也形成了林荫道,当年新建的使馆建筑也烙上了岁月的痕迹,显得有些旧了。

    邱大使夫妇被安排在伊拉克章大使官邸,哈利里不能住在使馆,自己到外面找旅馆,凑巧的是安排我的客房竟然是我当年的宿舍。还是那张床,那张桌子,只是窗帘和地毯换了新的,看着这曾经住过两年半的房间,我躺在床上,好像又回到了十年前。真是人生如梦啊!

 

          http://s2/middle/4e076828t8dd131a76a21&690
        还是那张床,那张桌子,好像又回到了十年前,真是人生如梦啊!

  

    当天晚上,邱大使就和章大使进行了情况交流,工作第一嘛!

  第二天上午,伊拉克使馆的王参赞陪同邱大使夫妇参观巴格达烈士纪念碑,那是一座形似一颗 一分为二的心脏的宏伟建筑,中国人管它叫“桃子”。当年,广场上的大理石地面光洁如镜,而如今却是落满了灰尘,看来伊拉克也无力顾及他的脸面了。

  中午,章大使在一个高塔餐厅宴请邱大使夫妇。当年我在的时候还没有这个建筑。从高塔上极目远眺,四周景色尽收眼底。远处可见高高的围墙围起来的萨达姆行宫。我的老同学马武官指向一片布满了钢筋混泥土的地基,介绍说伊拉克准备在那里建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在经济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萨达姆不顾老百姓的疾苦竟然还大兴土木,真是劳民伤财啊!我看见远处熟悉的大片的椰枣林,记得当年我和小李夫妇去那里玩,庄园主还送了我们一大枝新鲜的椰枣呢。在大使交流的间隙,我们还参观了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当然,巴比伦我去过多次,对我来说是故地重游了。

 

       http://s1/middle/4e076828t8dd13d5bd450&690

       和邱大使夫妇、章大使夫妇在巴格达烈士纪念碑。中国人管它叫“桃子”。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在巴格达呆了两天,第三天就返回约旦。

  当大使的奔驰车再次开上那条通往约旦的高速公路的时候,我说:再见了,巴格达!再见了,伊拉克!也许我还会来看你的。

 

请关注我的相关文章:《我经历了90年那场海湾危机

  直接点击即可  《大撤退的中国“桥民”》(绝对独家照片

          海湾危机暴发那天29名中国劳务被抓

          《中国是尼泊尔的好邻居

          《又一轮大撤退

          《我第一次往返伊拉克那条“死亡之路”

          《第一次和外国记者打交道

          《我在伊拉克戴上防毒面具》

          《海湾战争爆发前新大使上任

           《大使司机差点被抓了壮丁》

           《我在屋顶画国旗》

                       《重返巴格达》

                       《战后巴格达》

                      《送唐师曾回国--多次往返那条“死亡之路”》

                      《黎巴嫩之行》

                      《伊拉克小姑娘》

                      《大使休假途中的尴尬》

                       [萨达姆也会流泪]

 

 

关注我的相关文章,请看文章分类:外交生涯(伊拉克)

                外交生涯(约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