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推已及人才能教育人
(2017-11-30 14:11:18)原文: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字词解释,令,是命令或政令的意思。非,是责难的意思。诸,“之于”的合音。恕,是以己之心推断别人的心。喻,是晓喻的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是,唐尧和虞舜用仁爱之心领导大家,民众都纷纷效仿;而夏桀和殷纣用暴政领导大家,民众也纷纷采取暴力的手段。国君的政令和他自己的爱好相反,民众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君子身上有这样的美德,然后才能让大家也有这样的美德,自己的内心没有恶才能指责别人身上的恶。如果藏在自己身上的品行不能推己及人,而能开导别人有这种品行,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
很多人说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好领导,这里就有答案,做一个好领导首先自己要修心,这就是做好领导的前提条件,修心之后你就与道越来越近了,与此同时,你的德就会增加,一个有德的人才能当一个好领导。所以国家讲德才兼备就是这个道理,在德和才二者之中德是第一位的。
什么要有德才能做一个好领导呢?这是因为民众会上行下效,如果领导天天吃喝玩乐搞贪腐,自己还高喊:“同志们要廉政、要勤政为民。”大家是不会听的。如果我对中心的同学莫不关心,却要同学们来关心我,同学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老师的表率作用差了。“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就是这个道理。
批评别人也如此,如果说我做不到,然后我还动不动批评其他同学,这个也没有说服力,别人是不会听你的。所以领导力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给自己的。
现在大家说西方的选举制度好,我说也未必。要真正按照修心的原理,“先诸己,而后求诸人”,先把自己内心修炼成美好的品德,再去要求其他人,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就主动“禅让”,让那些真正有德才兼备的人走上领导岗位,这自然比选举要好得多,所以任何制度没有修心都很难做到完美。
不仅领导力是自己给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财富、地位以及别人对自己的尊重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如果大家懂了这个道理,就算是一个明白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以人际关系为例来说明。
如果我们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要知道别人内心恐惧什么、焦虑什么和担心什么,要知道别人的短板,我们才可能不去触及别人的痛处,如果我们动不动就触及别人的短处,别人内心就会很难过,别人就不愿意同我们玩,我们就会少了朋友。
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在人际交往中,要么喋喋不休,要么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要么表现得很强势,你说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呢?你让他们不这样,他们做不到,因为他们内心有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些障碍让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言行对别人内心所造成的影响,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情商低。
要提高情商,就需要把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去掉,我们才能看清别人内心的障碍,所以情商不是靠学习知识堆积出来的,情商是修心修出来的。一旦我们把内心修好了,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别人的短处,我们就会处处体谅别人的难处,自然我们就能赢得大家对我们的尊重。
像这位来自湖南的同学,刚开始来中心他天天在宾馆里打游戏,老师知道吗?当然知道,前一个月我几乎不说,为什么我什么也不讲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内心很难过,他做不到不打游戏。二是因为他心理敏感,如果批评他,他就会有抵触,他就拒绝成长。刚来中心的同学因为没有成长,几乎都很敏感,所以老师就很少批评大家。
因为老师内心有这种成长的体验,也就是说,老师过去难过的时候也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懈怠,只有内心痛苦去掉了才可能每天高高兴兴地工作和生活。自己有这种体验,就能知道同学内心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会有什么表现。因为老师对同学的宽容和理解,同学们在这里就会感觉到很舒适,同学们才能成长得好。“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如果不能推己及人,而能教育人的,这是不会成功的。
当然,作为老师,除了能理解同学的痛苦,还要能准确地“看到”同学实实在在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指导同学去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