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君子必慎其独也
(2017-09-04 09:28:5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第一个“恶”是动词,厌恶的意思。第二个“恶”是形容词,不好的意思。第一个“好”是动词,喜欢的意思。第二个“好”是形容词,美好的意思。“谦”是满足的意思,“慎”是谨慎的意思,“独”是指内心幽暗的地方。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诚其意的人,就不要自欺,就是要像讨厌恶臭一般,是真的切切实实的讨厌,又像喜欢那个美好的景色一样,内心是真实的喜欢,这就是内心的自我满足。所以修心的君子一定要谨慎地对待内心的那个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幽暗之处。
之前我们通过“穷究”发现所有的情绪都会让自己的内心不正,那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情绪消亡呢?《大学》教我们“自谦”,“毋自欺也”,也就是说不要压制自己的观念,内心真诚了,情绪也就消亡了,人生也就幸福了。因为真诚地做人做事,人生自然也就比较容易成功。
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自欺。
比方说,我过去有心理障碍。但是因为虚荣,我总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心态很好,时不时表现很阳光的样子,这就叫自欺。再比如过去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明明自己出生在农村,别人问我的老家在哪里?我总是说自己是九江市的,这也是自欺。
自欺的例子很多。这位同学的家在四川巴中,我们同她说:“同学,我们下次去巴中找你玩。” 这位同学可能认为大家说着玩的,立刻回答说:“行,欢迎大家。”过了一些天,我们十几个同学真的去了,一看到这么多同学,她左右为难,如果要招待需要花不少钱,不招待又害怕被大家说抠门,这种矛盾心态也是自欺。
人们有时会像鸵鸟一样,鸵鸟一见到敌人就把头扎进沙堆里,以为这样就没有危险。人也一样,总是用自欺的方式来获得安全感,以为把自己不好的地方遮住了,自己就会安全,自欺的行为无疑是欲盖弥彰。
真正的安全和幸福是自谦,因为内心始终是满足的。很多人以为圣人很累,其实圣人是最幸福的,因为圣人什么时候都能做到内心满足。
自欺和自谦是可以转化的。无论自己处于什么状态,只要你想改变,你都可以把自欺转变成自谦。那怎样才能让自己由自欺变成自谦呢?我们还是以这位巴中的同学为例,说明自欺到自谦的转变过程。
在大家向自己提出来巴中玩的时候,如果你真的不想大家来,就同大家说:“你们不要过来,因为我是老师,教学任务很重,怕没有时间招待好大家。”这就是自谦,所以自谦不一定就要做好事,拒绝别人也可以是自谦。
如果自己已经答应大家,最后大家也真的来巴中了,这个时候也可以做到自谦。既然同学们来了,心里踏踏实实的,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条件,你对同学们说:“我们家里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只有农家菜,大家不要嫌弃哈。”然后在屋后菜地里拔几个萝卜、莴笋,扯几窝白菜,高高兴兴地招待大家,这也是自谦。当然如果自己经济条件好,也可以拿出腊肉、香肠来招待大家。你怎么做都是心满意足的,内心都是幸福的。所以自谦是不需要条件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让自己自谦。
如果你内心不是自谦,你做了好事也是自欺。我来举几个做好事却是自欺的例子。
八十年代初期,我因为想学英语,总是想同外国人接触。有一次,一位英国人想去九江的四码头上船,我就想帮帮他。但是九江的烟水亭到四码头还有一段距离,自己陪这位英国人走了一阵子,因为天气炎热,自己都有些不耐烦了。虽然最后把别人送到了四码头,但因为内心有一些不情愿,自己这个做好事的过程就是自欺。
还有一次,我在美国留学期间,当时刚开始心灵成长,试着学会给他人爱。有一天,看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在乞讨,我就给了她一美元的硬币。当我给完她钱的那个瞬间,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于是内心有一些兴奋,这其实也是自欺。为什么这也是自欺呢?因为做好事并不是因为想帮助他人,而是“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的这个念头在推动着自己的这一行为。
修心是人生的幸福课程,修心修好了你做什么事都是自我满足的,人生自然就很快乐。很多人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来到中心,一旦心修好了,你什么事情都变得自我满足了,内心踏踏实实,你还觉得人生有问题吗?
这里要说明的是,大家千万不要误解为讨厌那个恶臭和喜欢那个美好的景色就是自谦。因为大部分人没有修心,曾参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才这么举例的。严格意义上说,讨厌那个恶臭和喜欢那个美好的景色也是自欺,因为此时内心情绪的产生就背离了真实的天性,关于这个问题,在后面我们还将做更深入的讨论。
再说“慎其独”。过去的解释都是说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这种解释是片面的。为什么说这种解释是片面的呢?因为这种解释更多地强调行为,殊不知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反应一个人的内心,因为相同的行为背后可能有不同的思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行为和心理往往是一体的。此时,从其行为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内心是不是自欺。但是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行为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内心。所以慎其独不能仅仅说是一个人独处时的行为。真正的慎其独是通过修心,逐渐培养自己内观的能力,通过培养心机一发动,是自欺还是自谦,你就能觉知,所以对待内心要慎之又慎!这才是慎其独。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慎其独”,这几个字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转念”法门,所有的转念只有修心到“慎其独”才有可能,没有修到“慎其独”,你想转也没有办法,念头看不清楚,转念就是一句空话。
“慎其独”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你是独立还是依赖,是快乐还是悲伤,是贫穷还是富有,所有的文章都在这三个字上。一个人只有到了这个点才能真正把握了自己的生命,才可能做回真实的自己。
儒家说的改命,其窍门就在这里。心理学界常说人生是内心的外化,你有什么样的思想,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你的人生或光明或灰暗,皆是来自人们不能识别的潜意识思想。没有修心的人通常思绪奔逸,天马行空,但这些内心的活动自己并不知道,人生也就只能听天由命。一旦“慎其独”了,每个思想都是全天候被监视了,你想人生有什么命运,你只需要拥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可以了,你有了这个能力,你说你的命运能不变吗?
“慎其独”又是凡圣分界点。一个人是凡人或者圣人,他们的差别就体现在这一念之差,当然也可以说是念念之差,如果能够把所有的观念做到“慎其独”,你也就是圣人了。
世界上有两个空间是宽广无垠的,一个是现实中的浩瀚无垠的太空,还有一个就是深邃的内心空间。在人们的头顶上的苍穹,人们每前进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世界上一些宇航员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迄今为止,人们对太空的探索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太空的空间太宽广了。和我们近在咫尺的内心,虽然距离与我们很近,但是人类对它同样很陌生,就如同人类不了解太空一样,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真正能透视了自己内心,因为它的空间太深邃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