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内心的空间
(2016-10-01 18:29:34)
标签:
心理咨询健康 |
这是我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修心的内容,是中心的义工整理出来了,现在以博客的方式发出来。
C同学问:你说的“广博”有点虚,能具体说说什么是“广博”吗?
A同学答:“广博”就是我以前接受不了失眠,我现在能接受失眠了。我觉得心理的强大就是在每次接受之后一点一点变得强大的。
C同学问:可是既然知道接受之后就可以变好,为什么还是不愿意接受呢?
A同学答:因为你的观念没有转过来,因为你放不下你的执着。
C同学说:难就难在这个执着上。
冯老师说:C同学说,难就难在执着上。有些地方其实不是这样,是你没有找到这个原因,所以它就比较难。举个例子,比如我恨这位同学,我非常仇恨他。首先我不知道人生要通过宽恕才能获得幸福,那我就会倾我所有去恨他。其实我是在折磨我自己,这个“恨”别人也可能感受到也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所以恨是在自己折磨我自己,是自己同自己较劲。所以,第一个方面是我们不知道这个原理,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并不知道怎样去宽恕别人。我们很多时候误认为宽恕别人是因为别人做错了,所以我原谅你,这就是宽恕。其实真正的宽恕恰恰不是这样,真正的宽恕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伤害过我们,我们所有的仇恨来源于我们对别人的期望过高。打个比方,这位同学第一次见到我,他没有说“冯老师好”,而是说“冯老师呸”,我期望过高,我的期望是什么呢?我希望他见到我就说“冯老师好”而不说“冯老师呸”,如果我什么都能接受,这位同学第一次见面向我吐口水我都能接受,那何来仇恨之说呢?所以我们不是这个世界的受害者,我们是自由人。所以我们在座的无论是哪位同学,你们都可以宽恕你们的父母,也可以宽恕所有的人。
特别要说明的是,爱自己其实是宁静,爱是接受。当我们都接受了,其实我们也就宽恕了。如果我完全不能接受别人在我面前向我吐口水,我就会恨他,如果我把标准放低了,我接受他在我面前向我吐口水,我宽恕了,我自由了。所以修心是一个幸福课程。上次C同学问我:老师你西去的时候能不能证得这个点?我说这个证得其实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生在修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快乐,不断地增添幸福。这个点其实不难,达到这个高度的时候就行,但关键是要认真去修,修心不是虚无缥缈的。举个例子,A同学刚来的时候,她也不知道怎么修心,她似乎也知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道理好像也懂很多,其实一点也没懂,她一点也不知道修心是干什么的。但认真修了三个月,她说的体会给我的感觉是她确实在不停地改变。关于改变,她讲的其实不细,没有讲到某个思想上,讲的是一个宏观的表现,但其实思想上我知道她也在一点一点地变。比如和父亲的关系在一点一点改变。再比如过去某个人关心她一下子她就很容易感动,这也是她人生的陷阱,她现在开始觉知到了。所以如果讲修心的体会要讲具体的,微观的、内心的体会,而不是讲一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这样对帮助别人的帮助是有限的,很容易让人走上修口的道路上。
说到“觉知”,那什么叫“觉知”呢?比如我现在因为买了彩票中了一百万而特别高兴。过去我高兴的时候就没有觉知的能力。情绪刚起的时候,你马上就知道,哦,原来我因为中了一百万而高兴。你在高兴的时候,这个高兴的劲很快就开始回落。如果你顺着这个高兴的劲头去推波助澜,一波接一波,一波接一波,你可能那天晚上就兴奋地睡不着觉了,可能几天晚上都睡不着觉。所以你清楚了为什么高兴,其实你就觉知了。
C同学问:接受是需要一个参照的吧,所以出现情绪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异常。所以那个参照是什么?
冯老师答:说得对,参照就是宁静。
C同学问:你说一个人平时刻意注意自己的言行,收敛自己的脾气,这能帮助修心吗?比如你让一些同学少说话。
冯老师答:少说话不是目的,少说话是一种手段。如果我们刻意地去少说话反到可能产生新的问题,那就成为内向了。我们说的少说话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法。在少说话的时候去感觉自己心里的变化,看看你想说什么你想表达什么,看看你想表达的是不是内心的冲突,如果是,就去化解内心的冲突。去观照所有的冲突,然后解决它。我们成长最终的目的是想说就说,说话不能成为一个障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