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叨叨:刘仙洲
(2021-01-27 18:08:14)
标签:
百年人物刘仙洲 |
分类: 浩叨叨 |
各位学友,大家好,今天是2021年1月27日,整个小区的人正准备着做第五次核酸检测。谢学友昨天晚上,等于说是看一看——历史上的今天,也就是咱们百年人物》所称的“黄道吉日”。这个是挂引号的,就是说,能够与谢学友有殊胜因缘的,谢学友觉得有情有趣有料的人物,同时的话呢,也可能说寄情比较深,寄望比较重的一些历史人物。结果一看呢,是一位老辈——刘仙洲先生,机械工程学方面的一位大家。
刘仙洲先生,谢学友看着看着,琢磨琢磨,谢学友感到思绪回到了从前,回到了十年之前,也就说呢,一个人的怀念。话说呢,2011年,等于说是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时候,殊胜因缘,等于说是《新京报》的潘采夫君,蒙潘采夫的青眼,也承蒙《新京报》的厚爱,谢学友呢,担纲完成了对清华老辈的一个怀念,谢学友担纲的这部分叫“厚德载物”。
清华的校训不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吗!自强不息,某种程度上,凸显清华这所学校在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当中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人才,他们在推进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当中所发挥的独多且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呢,清华还是一所有温度的学校,流淌着一种人文关怀,所谓“厚德载物”。《新京报》“厚德载物”专版,谢学友,当时写过《清风明月顾毓秀》,这是清华大学工学院早期的院长;写过《玉树临风陈岱孙》,这是清华法学院院长,写过《雅人深致金岳霖》,这是追求林徽因的老金,金岳霖先生,著名的逻辑大家;还写过《温柔敦厚潘光旦》,《玉汝于成华罗庚》,华罗庚先生不是自学成才吗!这么几位。
刘仙洲老先生,谢学友当时写了以后,没有在版面上凸显。清华一百年,谢学友心中积蕴多年的清华情愫,得以发酵。包括,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吾爱吾庐梅贻琦》,写了一个系列的小文,当时,没有体现在《新京报》版面上,就包括撰写的刘仙洲先生这篇小稿,题目叫做——《端正刚直刘仙洲》。从题目,诸位学友就可以想见,刘仙洲先生之为人。
同时的话呢,谢学友还想起来,将近三年之前,2018年4月21日,谢学友和四月二十一日有缘。诸位学友看《新京报》的报头,2011年4月21日,这是《新京报》承办的纪念清华大学一百周年的专版,也就是谢学友写的几篇小文。2018年4月21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界读书日,一位朋友介绍我在长安公园附近的一个书店,聊一聊。谢学友心中,某种程度上,四月份是清华纪念月,清华校庆日在四月底。清华的老辈学人,那些人,那些事,谢学友的心中,积蕴的很深,所以,就聊了一个题目——《清华园中的河北籍老辈学人》。
首当其中,第一位的就是刘仙洲先生,第二位参加了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战斗了五年发现了“袁氏阔口龙”的袁复礼先生。“袁氏阔口龙”,学名叫加斯马吐龙,据说是现代鳄鱼的祖先。这在国际学术界是有很大的地位的。同时,清华园还有两位哲人——“张氏兄弟”,张申府和他弟弟张岱年。还有气象学家李宪之先生,水利学家陈士骅先生,土木学家杨式德先生。其实怎么样,还有若干位河北籍的清华学人。回顾所来径,谢学友第二次接触刘仙洲先生。第一次士2011年——《端正刚直刘仙洲》,第二次——河北籍的清华学人。今天的话呢,这是第三次聊刘仙洲先生。
刘仙洲先生是河北完县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觉得叫“完县”,不好听。后来,改为“顺平”,既顺且平,这就好啦,走在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平常交往,请问贵府,您来自何县?我来自完县,有可能受到戏谑——这个县不就完了吗!于是改为顺平。
刘老爷子,等于说与保定有殊胜因缘。以前的话呢,上的私塾,与周一良一样,只不过,周一良一直读到十七岁。刘仙洲以前读私塾,后来在保定,先读崇实中学,再转到育德中学。大家注意,育德中学在百年中国的历史版图之中,有着特殊之地位,一会儿咱们再说。刘仙洲育德中学毕业之后,考取北京大学预科,后来公费考取香港大学。百年之前的香港大学,到底学术地位怎么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有人写文章,说香港是文化沙漠。百年之前的香港大学,到底学术和教育水平如何,也不好推断。但,两位卓越的学人就前后毕业于香港大学,这是谢学友印象非常深的。这是内地和香港之间的特殊的文化因缘。一位就是刘仙洲先生,还有一位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朱先生就晚了,应该是1922年,刘仙洲先生1918年香港大学就毕业了。
毕业之后,面临职业人生的一个选择。为什么说刘仙洲先生“端正刚直”呢?老先生心中流淌着道义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刘仙洲要回到母校,为母校服务,就是说育德中学,月薪也就是八十块大洋,要是到河北高等工业学校任教,月薪怎么也得二百多块,这差着行市呢!按照现在某校特聘教授,或者特殊引进人才来说,第一,物以稀为贵;第二,哪里出银子多,哪里匹配的生活待遇、福利,各方面好,我就到哪里。我们就可以看,刘仙洲先生不是这么想的。毅然回到母校,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担任机械教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后来成为政治家的一些人物,当时是老先生的学生,因为,留法勤工俭学在中国政治史上是非常有地位的。
刘仙洲先生在保定育德中学教了几年书,1924年,刘仙洲先生成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北洋大学的校长。很多学友要说啦,第一所难道不是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吗!大家注意,这是北大的文化霸权,什么北大都第一呀!第一所是北洋大学,也可以简称“北大”,北洋大学在天津,约等于今天的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是天津大学的渊源。刘仙洲先生担任了北洋大学四年校长,那个时候,担任校长的人,可不得了。这时候,刘仙洲先生也才三十多岁吧,三十四五岁。由此可见,刘仙洲先生在国内学术界崇高的地位。
刘仙洲先生担任北洋大学校长之前,就已经有一个非常成熟的完善的计划,老先生要推行“工读协作制”,也就是现在的产学研相结合。读工学的学友,千万不要以书本为重,同时,还要有动手的能力。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动手和动脑要结合起来,这个理念,百年之前提出来的,是不是依然非常鲜活?依然可以启迪当代中国的工科教育。这老先生有战略眼光的地方,远见卓识。
别看北洋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不是那么特别匹配,北洋军阀时期,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军阀混战的生态和格局中,老先生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1928年辞去校长,前往东北大学。那时候,张氏父子,特别是张作霖,还是很想干一番事业的,比方说东北大学。殊胜因缘,从美国学成回国的梁思成先生,就在东北大学创建的营建学系,也就是建筑系,开辟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先河。刘仙洲先生在东北大学开设了机械系,也是机械教育的一个先河。
时间不长,遇到了九一八,老先生发现不对,然后,回到河北,唐山土木工程学院,约等于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大家注意,唐山在中国近代化当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唐山的工业在河北一马当先,唐山的大学教育在民国时期,也非常之部落后,可以排在前列的,茅以升先生担任过唐山土木工程学院的院长。
当了一段,刘仙洲先生来到了清华大学。梅贻琦先生是吾爱吾庐,刘仙洲先生也是如此。刘仙洲先生1932年到了清华,和庄前鼎先生一起,开辟清华机械教育的阵地,一直到1975年,刘仙洲先生去世在清华园。
刘仙洲先生,一生之中有几大志业。其中的一个,就是对中国处于学术殖民地的状态,严重不满意,坚定地走一条中国人的现代化道路,机械名词翻译成中文一位卓越的先驱,同时,编写《机械原理》中文版教材,也是奠基人。真的是开山的人物。
当时的中国很多机械名词,它是不统一的。比如,PUMP,水泵的“泵”,老先生依照“从宜”、“从俗”,制定几条规则,最后,上面一个石,下面一个水——泵;比如说,弹簧,昨天晚上查一查——SPRING,那时候,中文翻译成“司不令”,“司令”中间加一个“不”——“司不令”;包括排障的机械设备——“猪拱嘴”。刘仙洲先生几度寒暑,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困难,最终出版《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后来,进一步完善,1945年再版时,收录了二万个词条。各位学友想一想,没有中国文化的造诣,没有现代科学的深厚学养,能做出来这个事情吗?肯定做不出来。刘仙洲先生就做这个事情。
各位学友,咱们看一幅照片,刘仙洲先生的书房,不知道是否看得清不清楚。刘先生身后是百衲本《二十四史》,反正都是中国古籍,刘先生的业余生活,爱逛古籍书店,古籍书店的店员和刘仙洲先生关切十分密切。刘仙洲先生作为一位现代科学家,跑古籍书店干嘛?这就是当代教育之偏蔽,老先生不仅东西是通的,传统与现代,古今贯通,中西汇通,文理融通,清华之所以是一所非常卓越的学校,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三通”,刘仙洲先生正好是实现了“三通”的一代大家。
老先生的志业之二,就是在中国古籍文献中进行搜寻和挖掘,搜寻中国人在机械工程方面的卓越发明和创造。其中有一部是《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这是刘先生的著作;还有一部,刘仙洲先生发现,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机械工程方面有很多的卓越的发明,就写了一部《中国古代在农业机械工程方面的发明》。某种程度上,刘仙洲先生和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先生一起开辟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田园。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老先生就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读书,教书,写书。老先生就把“人”字写得非常端正。
核酸检测,检测多少回,很多特别健康的人,特别是坚守卫生习惯的人,依然是阴性。百年中国政治风云变幻,近代社会变动那么频繁,但是,无论怎么检测,真金不怕火炼,老夫子依然是一位秉持爱国爱民之心,富有道义和良知,具有理性和宽容精神的学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