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闻雷泣墓

(2009-12-30 14:32:14)
标签:

杂谈

在望江县城原小北门街紧靠原县供销职校南侧,有一所砖木结构的祠堂,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孝祠。

说起三孝祠还得从徐仲源说起,徐仲源,名积,唐朝进士,曾任合肥令。唐代德宗年间,其父徐升翁由宣城调任望江县令,便定居望江,故居就在县治(当时没有建县城)以北十里(就是如今的太慈镇柯家畈村),他是现在太慈镇六九甲徐氏鼻祖,也是从他开始旧县志才有了各届县令、县官姓名等项的记载。

徐仲源以孝行著称,他对母亲至孝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德宗贞元年间,他母亲李氏左眼红肿,整日流泪不止,并且疼痛难忍,躺在床上日夜辗转不能入眠,广请名医用药物治疗都没有收效,慢慢的左眼就失明了,接着右眼又开始出现左眼的症状,红肿流泪疼痛,请来的医生也是束手无策,母亲的呻吟声使他心急如焚,在一次请医生回来的路上,听见两位老人在一起谈心,说如果母亲生病,在药物不能医治的情况下,用儿子身上的肉炖汤喝也许能医治。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仲源抱着这一线希望,回到家中准备割肉炖给母亲吃,毕竟是要割自己身上的肉,他本来就是一介书生,自己摸摸身上很瘦,只有大腿上有些肉,想着如何才能割下来,当天晚上,他在家里找了一把刀子,在磨刀石上磨好,第二天清早,摆设好香案,便叫自己的夫人烧了一锅艾蒿水,用艾蒿水清洗了自己的身子,然后叫夫人出去,自己关上大门,在香案前拜了三拜,脱去外衣,用手拿起刀子,便毅然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肌肉,他本不想告诉夫人,但他割下自己的腿上的肌肉后,已是血流满地,浑身大汗淋漓颤抖不已,找了一块白布,将伤口包扎好后,已经连自己的手也抬不起来了,他强忍疼痛打开大门叫来夫人,她夫人看此情形,差点晕了过去,接着哭了起来,仲源劝了好久才安慰好夫人,叫夫人不要在母亲面前表露出来,夫人找来瓦罐,将血淋淋的肉放了进去,边哭边在厨房熬汤,熬到中午总算炖烂,然后强忍泪水,把母亲从床上扶起,用汤匙将汤慢慢给母亲喂下,说来也巧,母亲喝下汤后,第二天疼痛开始减轻,红肿也有所好转,眼泪也不流了,不久眼病就慢慢的好了,为此总算保住了母亲的右眼。这也是“割股救母”的由来。

“闻雷泣墓”的典故是讲徐仲源母亲平昔最畏打雷,每逢雷雨天,仲源便紧贴着母亲,左右护持,不让母亲吓着,母亲去世以后,便安葬在住宅南边,每逢打雷下雨时,他便奔往墓地,伏在母亲坟墓上,连呼:“仲源在此、仲源在此”。他的这种孝行也感动了上天,以后每逢雷雨天,闪电和雷声总是会绕过墓地上空,就再也没听见雷声了。仲源死后,后人便将他安葬在他母亲墓傍,说来也怪,人们经常看到有野兽叼土为仲源坟墓培土,鸟儿衔了鲜花插在仲源坟墓上。人之行莫大于孝,仲源孝母的实绩,震撼城乡,交口称赞,当时的县令麴信陵得知此事,将徐仲源“闻雷泣墓”孝行上奏朝廷后,德宗皇帝听了深为感动,为弘扬他的孝道,便下旨敕封他住宅所在地为昭贤里,所在乡为孝感乡,将仲源故居地筑起孝义墩,建起白华轩,并且在墓前立碑,对徐仲源的孝德加以表彰。值此,仲源故居屋后之山名称孝感山,门前之坂称为孝感坂。

望江县原无城池,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建县城,当时县城建有五门,北门正对徐仲源故居和墓地孝感山,所以命此门为孝感门,大南门对王祥卧冰池,故称跃鲤门。

仲源死后,其玄孙布卿唐天佑元年(904)登科,授职郎官,后因唐庄宗(李成勖)内部兵变,布卿于同光二年(924)领其子孙七人乘船还乡,经饶州,途径凰岗,见此地山清水秀,为避五代之乱,便定居鄱阳凰岗,

时空变换数百年,仲源墓其间无人祀奉。到了南宋祥兴二年(1279),徐天龙、徐腾龙兄弟二人因怀念先人,为表祀祖之心,又从江西迁回望江定居。天龙的儿子翰林学士徐石宕,为追念祖先孝行美德,便在县治北隅建祠宇一所,恭奉先人徐仲源,同时又将古时望江流传的王祥和孟宗两位著名孝子一同立牌恭奉于祠内,并命名该祠为三孝祠。

三孝祠建成以后,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不少名人学士纷纷吟诗填词加以缅怀赞叹,明代学官龙澜、学者贡生龙味泉,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年间进士龙光、沈镐,以及县令胡远芬等十几位名家,先后作有凭吊诗词数十首,清康熙年间安庆府尹张楷和望江县令章节、清光绪年间县令何恩煌等分别立碑撰写孝墓碑记,因年代久远,所有碑碣都已荡然无存。

但老辈人中还传颂着县令师范所撰的对联:

泣于竹,卧于冰,绕于墓,三孝岂寻常孝行。

山有台,堤有池,里有墩,千秋共仰止芳名。

和县令胡远芬所作的诗句:

极目江天望,何如陟屺时。

一行常作吏,三孝愧瞻祠。

北诣惊雷地,东临跃鲤池。

箨龙今昔异,台筑系人思。

(编者注:陟,音至;屺,音起。陟屺,是指出门在外地的人,登高瞻望思念父母。《诗经》陟岵篇:“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箨,音拓,是指竹笋的外壳。龙,即龙孙。指竹笋的别称。)

相传三孝祠正堂修建时有前后两进,两侧各有厢房,正堂的后墙和外墙之间为套间,东北角有一厨房,后门外有一座小高丘,高丘之上有一小丛水竹,象征孟宗泣竹,当时并建有泣竹亭台。千百年来,因岁月的流失,亭台湮没。祠堂在明、清时期曾多次整修,并局部有所改造,抗日战争期间,县城沦陷,日军曾在三孝祠设过警察局,解放后,县供销社在此设门市部,后因城区建设被拆毁。

白华轩、孝义墩等也随时间的更迭湮埋在历史的记忆中。明朝初期,柯姓迁徒居孝感坂,并在这里开基建房,繁衍生息,将孝感坂更名为柯家坂,从此以后,孝感山名变更。康熙59年安庆府张讳楷,因修《郡志》,檄查仲源孝绩,下达公文给望江知县章节,章知县多次亲临实地查看,得知在柯姓屋后滴水檐下,有孝子真墓,古冢屹立。当地房长柯元才及柯姓族人柯溥等,不但俯首直认,并愿献地二丈,以作拜阶。康熙60年,知县章节向安庆府报呈县文曰:“……即查昔为孝感坂,今为柯家坂,昔为折华轩,今为白华庵。坂名虽改,志载昭然也,轩庵虽别,名号犹存也。至今墩迹嶷然,松苍竹翠。”

为此,也拉开了徐氏家族与柯氏家族百余年的纷争。徐氏家族提出拆屋开阳,建立墓道,由柯屋外东路登山,以达墓前,于东路道口建孝子神道牌坊,以垂永久,使出入有道,拜奠有地,以慰孝子在天之灵。对此,柯元才具状提出要求“恩免拆屋”。当年五月二十四日安庆府批示:“孝子墓湮没多年,因修志行县查出表扬,有自难容混控。如详著柯元才等献地二丈,以为拜阶、墓道,并追出原碑竖立,仍令孝裔同柯姓等各守各界,不得再起争端……”但柯元才不服,称其屋系坐北朝南,今岁系坐煞向煞……求赏赐大寒之后拆屋让出。十月十四日安庆知府批示:“姑准十二月内让出墓址可也”。

此后,遵循知府批示,府县官吏亲书匾额、楹联为仲源公立碑、悬匾、复轩祭祀。知府张楷、知县章节均亲自撰写碑记、碑文,张楷并亲书白华轩对联云:

华白仍开轩,俨对蓼莪怀罔极;

山青原不语,高悬铁案信无偏。

府志“陵墓篇”记载:孝子徐仲源墓:“邑北十里孝感山官道之傍,仲源母墓之左东隅则其故居也,岁久为居民隐占,康熙庚子知府张楷檄县令章节清出,竖以碑,俾之孙世祀之。”府志“古绩篇”载:孝义墩、白华轩:“德宗敕筑孝义墩,白华轩以旌、岁久为居民陷占,知府张楷檄县令章节清查俾复其旧。”

府志“山川篇”记载:“孝感山邑北十里,唐德宗贞元中有孝子徐仲源居此,旌其乡曰孝感,亦以山名”。

府志“寺观篇”记载:“白华轩在柯家坂”。

仲源墓经府县查明,并竖立碑坊祭祀。然而柯氏家族与徐氏家族为祭祖之事,聚众械斗,大打出手,继而发展到筑墙锁轩、毁碑阻祭。

从康熙59年(1660)开始,徐柯两姓互控历经190余年,难得结果,至光绪25年(1850),由县府裁定才结束了徐柯两姓百载诉讼,当时任望江知事何恩煌,为避免两姓再起争端,立碑写《跋》:

碑立于光绪纪元之25年,余宰望时捐廉重建者也,仿吾乡延陵十字之式,文曰:“有唐朝孝子徐公仲源墓”。一样两座,碑身连脚高五尺,宽二尺三寸,厚五寸五分,长短厚薄佥以木尺以准,一座安于太慈寺柯屋后孝子墓,次一座送存明伦堂(明伦堂在县城文庙内),庶徐柯两族咸知有所程式,以慰孝子在天之灵,即以永杜异日两姓争涉之萌云尔,此跋。

望江知县事丹阳润生何恩煌光绪25年季秋月撰

值此,仲源墓、碑、轩、墩、坊、祠才得以重新展现。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破“四旧”运动中,仲源公墓又遭洗劫,墓碑被毁,坟茔无存,时过境迁,现在是墓冢湮没,轩墩更名。

据徐氏家谱、府志和县志记载,仲源墓前的白华轩、孝义墩,比照现在的柯家坂的地形,现称“柯家庵”是昔日的“白华轩”,现称“倪家墩”是昔日的“孝义墩”。柯家大屋背后山是昔日的“孝感山”,今日“柯家坂”是昔日的“孝感坂”。

诗人任伦在其咏孝感山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孝感山头鹤己仙,曾忧天变护牛眠。

朝廷特表曾生孝,乡里犹称孟母贤。

金碗玉鱼春寂寂,朱门石兽草芊芊。

炙鸡架酒寻陈迹,徒倚斜阳听杜鹃。

虽然三孝祠、仲源墓、碑、轩、墩、坊等往日的景色都已湮灭,但仲源泣墓、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作为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三孝,已在望江广为传颂,同时也成为久传不衰的千古佳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孟宗哭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