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协名誉会长杨慎今天在宁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示——
宏观调控显成效,楼市拐点已出现
金陵晚报记者 李子墨

12月27日上午11点,中国房地产协会名誉会长杨慎在南京山水大酒店,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本报讯
近期,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不断传来房价下跌的消息,南京商品房销售也由一路热销,逐渐进入销售乏力的“冰期”,成交量连续下挫,许多楼盘疯狂打折甚至降价促销。全国各大媒体及坊间,都在热议楼市拐点是否到来这个焦点问题。万科董事长王石近日在央视,公开承认楼市出现拐点,再一次把此问题推到舆论激辩的风口浪尖上。
今天上午,针对楼市是否出现拐点问题,本报记者在南京山水大酒店,对来宁访问的中国房地产协会名誉会长、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名誉会长、建设部原副部长杨慎,进行了1个小时面对面的专访。
记者:最近盛传全国各大城市的楼市出现拐点,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南京以及全国楼市的拐点是否已经出现?
杨慎:在房地产教科书中,并没有“拐点”这个词。最近热议的所谓楼市“拐点”,指的是近年来全国居高不下的房价,开始出现了由高向低的转折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同意楼市已出现拐点的说法和判断。
商品房销售受阻,部分大城市房价下跌,这些都是楼市拐点到来的有力证明。楼市出现拐点,也符合经济周期活动的规律,是“低谷”的一种表现。房价不可能一直那么涨。
记者:请问杨会长,目前楼市出现拐点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是什么?
杨慎:我认为楼市出现拐点,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2005年以来,政府连续颁布了“国八条”、“国六条”等宏观调控政策,增加小户型供应比例,连续若干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信贷规模,今年就连续6次加息,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及贷款利率……这些宏观调控政策已初现成效。
二是政府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方面,加大了投入,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政府高层正在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希望逐渐健全社会住房保障。
三是全国住房总量每年都以巨大的速度在增长。从1996年至今的11年来,全国城乡平均每年增加住宅13亿平方米,折合成房子,也就是每年增加1200万套(户)。截至2006年底,全国城乡住宅总量为323亿平方米,平均每人28平方米。南京达到平均每人32.21平方米住宅的水平。这么大的住宅供给增量,让原来住房严重短缺的状况逐渐改善,供求矛盾缓和。
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在积累了若干年的力量后,逐渐显示出威力,让房价连续大涨的楼市,终于出现拐点。
记者:楼市出现拐点,对目前的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心态,有何影响?
杨慎:居高不下的房价,出现由高向低的转折,各方面的心态很微妙,概括起来说,是“三高兴一观望”。
“三高兴”是指:政府高兴,因为宏观调控显成效;购房人高兴,因为更容易买得起房子了;社会高兴,因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更加稳定。“一观望”是指开发商观望,他们担心房子卖不出去,又担心房价下跌,导致自己的生存危机。
实际上,房价停止快速上涨,保持稳定,有利于稳定物价,有利于民心稳定,并进一步有利于社会稳定,顺乎民心。
记者:您觉得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发挥最大的威力了吗?中国房地产治理之本,在什么地方?
杨慎: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正在改变从前只采用行政手段这种单一手法的状况,逐渐采取行政、市场和法律等综合手段,来进行治理。但是仍然不如人意,不是治本之策,还没有发挥最大的威力。
我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诸多问题,例如房价持续上涨,新拍地价甚至比房价还要贵等怪状,与目前的财税政策有莫大关系。1994年实施税制改革,中央对地方实行“财权上收”的政策,把绝大多数税收都上缴中央,而地方税只留下营业税、所得税和契税等少数税种。这样,地方缺少财政来源,就热衷于卖地,希望地价越高越好,从而导致“地王”频出,进而导致房价上涨。
因此,要想稳定房价,从根本上治理房地产市场,必须改革分税制度,让地方财政不再过度依赖拍卖土地所得的收入。稳定了地价,就能够稳定房价。
记者:楼市出现拐点,这个调整期将有多长?究竟如何看待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前景?
杨慎:楼市面临的调整期,最长两年。这个调整过程,时间不会太长。
实际上,楼市出现拐点,是个好事情。出现拐点,及时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很多开发商也怕房价一直涨,因为那是危险的信号,他们希望稳中有升。我认为,目前出现的楼市拐点,是将来楼市繁荣的前奏。
这是因为民以食为天,人以居为安,居住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尽管目前住宅总量不断增加,但离“人有所居,安居乐业”还有一段距离。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在住房方面还有很大差异,许多人还没有房子住。而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都希望把差房子换成好房子,把小房子换成大房子,这势必导致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只要调整好,顺利地渡过拐点,房地产这个非饱和产业一定有着非常好的前景。
记者:您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什么希望?
杨慎:我希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较快、较好地渡过拐点,房价更加平稳。只要调整好,现在楼市拐点的到来,确实不是危机,而是进一步繁荣的前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