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作、轮作、间作和套作

(2007-12-09 15:35:17)
标签:

连作

轮作

间作

套作

分类: 资料收藏
    连作(succession cropping)
    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土地上重复栽种相同作物的种植制度。一种蔬菜连年种植,易造成相同病虫害的猖獗,产量逐年下降。如番茄青枯病、西瓜枯萎病在连作时发生严重。同一作物的根系分布范围及深浅一致,吸收肥力相同,连作引起该范围土层内某些元素缺乏,致使植物生育不良。连作,根系在生育过程中分泌的有机酸及有毒(或有害)物质不易消除,致使根系生长不良。如豆类蔬菜的根瘤菌给土壤遗留较多的有机酸,导致下茬同类蔬菜减产;又如甘蓝、马铃薯等吸收土壤中较多的碱性元素,会使土壤pH值下降;而玉米、南瓜等吸收较多的酸性元素。因此,玉米、南瓜等与甘蓝、马铃薯轮作可调节土壤pH值。

    蔬菜耐连作程度不同,应区别对待,如茄科、葫芦科、豆科、菊科等的蔬菜应避免连作,而伞形科、百合科、禾本科及十字花科蔬菜较耐连作,在无病害或发病轻的地块可连作几茬。在城市郊区常连续种植绿叶菜或其他生长期短的速生蔬菜,如白菜、四季萝卜等。蔬菜耐连作程度还受土壤理化性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在施用大量的有机肥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能提高蔬菜耐连作程度。西瓜、黄瓜等以抗逆性强的南瓜等作砧木进行嫁接,可减少连作的不良影响。

 
    轮作(crop rotation)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中国实行轮作历史悠久。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作物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绿肥作物轮换;稻田的水稻与旱作物轮换。欧洲在8世纪前盛行二圃式轮作,中世纪后发展为三圃式轮作。18世纪开始草田轮作。19世纪,J.V.李比希提出矿质营养学说,认为作物轮换可以均衡利用土壤营养。20世纪前期,B.P.威廉斯提出一年生作物与多年生混播牧草轮换的草田轮作制,可不断恢复和提高地力,增加作物和牧草产量。轮作因采用的方式不同,分为定区轮作和非定区轮作。轮作的命名决定于该轮作中的主要作物构成,被命名的作物群应占轮作区的1/3以上。常见的有禾谷类轮作、禾豆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水旱轮作、草田轮作等。
 
    3 间作(row intercropping)
  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中国早在公元前 1世纪西汉《氾胜之书》中已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明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间作面积迅速扩大,有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尤以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最为普遍(见图),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各地。此外还有玉米与花生间作(见彩图),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在印度和许多非洲国家,豆类、玉米、高粱、粟、木薯等采用间作的也较普遍。 
    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与间作相反,在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单作,其优点是便于种植和管理,便于田间作业的机械化。世界上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多数作物以实行单作为主。中国盛行间、套作,但单作仍占较大比重。
 
    4 套作(relay intercropping)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是一种解决前后季作物间季节矛盾的复种方式。套作在中国起源甚早。6世纪《齐民要术》中已有大麻套种芜菁的记载。明代麦、棉套种和早、晚稻套种等已有一定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套作最普遍的国家之一。主要方式有:小麦套玉米或再套甘薯或大白菜;麦、油菜或蚕豆套棉花;稻套紫云英和水稻套甘蔗、黄麻、甘薯等。套作的主要作用是争取时间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后季作物适时播种;缓和用工矛盾和避免旱涝或低温灾害。套作应选配适当的作物组合,调节好作物田间配置,掌握好套种时间,解决不同作物在套作共生期间互相争夺日光、水分、养分等矛盾,促使后季作物幼苗生长良好。
                                                    (资料来源: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