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这是应一会议之需而写的一篇文章,很粗糙,敬请方家提出批评意见。
根据现存史料可知,早在唐末时,锦石岩就已成为人们游览的景点,北宋崇宁年间,法云长老在此留下的“半生都在梦里过了,今番始觉清虚”话语,是见诸文字记载的证据。因此,自宋明之后,文人、官宦、僧人不断来锦石岩游历,他们或描摩锦石岩的奇异景致,或记述锦石岩的人文史迹,或借托锦石岩的景致发抒自己的感情,从而创作了大量的诗作,有些诗作因当时没有得到及时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了,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或是记载于文人的文集,或是记载于地方方志,或是镌刻于丹霞山的碑刻,因此这些流传下来的诗作肯定只是锦石岩诗作中的一部分。不过,就是这一部分诗作,却承载了锦石岩自然与人文得文化内涵,是开发锦石岩乃至丹霞山旅游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为充分认识这部分文化资源,我们拟对宋明清锦石岩的有关诗作稍作解读。
锦石岩上接海螺岩,下临锦江,由千圣岩、祖师岩、伏虎岩和龙王岩组成,有人将它形容成“宛若殿堂,深邃虚洞”,因为岩石多种色彩间杂,并且因季节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人们把它叫作“锦石岩”。锦石岩不仅有奇异的自然奇观,更是丰厚的人文奇观,宋明清的一些诗作者对其进行了描述和建构。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有关锦石岩的诗作,最早产生于宋代,其中明代最多,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了这样几方面的内容:
一、锦石岩的历史
神奇的锦石岩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这是见到锦石岩的人们首先要追寻的问题。由于当时没有可据查考的资料,也由于当时的人们不明白丹霞地貌形成的历史,于是诗作者便根据自己的知识对锦石岩的历史进行了建构。或写锦石岩产生于人类生活的早期,如欧阳铎的《锦石岩》“悬岩仿佛见巢居,具眼谁当混沌初”,说锦石岩在巢居时代的太古之初即已存在,“巢居”是人类早期的生活神话,以神话典故说明锦石岩形成的历史。或写锦石岩产生于天地开辟之时,如罗侨的《锦石岩》“二气同分初混沌,两仪齐判古鸿蒙”,说锦石岩在阴阳二气形成之初、天地二极开辟之时就已形成,“混沌”是人类开天辟地的神话,表明锦石岩是与天地同时形成的,形成的时间推溯得比欧阳铎更远。
二、锦石岩的形成
锦石岩是如何形成的?这也是见到锦石岩的人要追寻的问题。当时的人们同样不能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诗作者们便根据自己的知识,进行了解答。
关于锦石岩形成的原因,诗作者或写锦石岩或岩洞是自然天成的。如□子发的《游锦石岩》“巉巉怪石锦鲜明,不假人为自织成”,
说锦石岩岩壁是不借助人力而自然生成的。
赵壁的《锦石岩》“三窍玲珑倚碧空,洪濛开辟自天工”,喻模的《锦石岩》“窈窕锦岩洞,何年混沌遗。乾坤分气象,幻出此真奇”,说锦石岩岩洞是大自然造就的自然之物,是远古天地形成时留下的遗迹,这种解释虽推前了它形成的时间,但却是锦石岩岩壁和岩洞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或写锦石岩是由佛制作的。如杨起元的《锦石岩》“化邑兹岩胜,金仙自幻裁”,说锦石岩是如来佛自行变幻制作的,这虽不是科学的解释,但却符合中国风物传说解释的习惯,中国诸多的神奇风物都被民众解释为神鬼怪所为。这种把锦石岩归因于如来佛的解释,不仅不科学,而且也推迟了锦石岩形成的时间。不过,由此却透露出了深厚的佛教文化信息,要么是诗人笃信佛教,才将如此奇异景观的功绩赋予如来佛;要么是当时锦石岩内佛教文化氛围浓厚,诗作者才见景创意,具有如此之设想。
三、锦石岩的景致
锦石岩的景致,是锦石岩诗作描写的重点,不仅最多,因作者的视角和选取的具象不同而繁复多样,而且最美,最详细,最有特点。
锦石岩的景致主要有锦溪、岩壁、马尾泉、松树、竹子等。
(1)
锦溪
诗作者立足于锦石岩,从俯视角度多角度地描写了锦溪。或写锦溪的位置,如陈汝昌的《游锦岩题》“横江枕碧流”,
说锦溪紧靠着悬泉。或写锦溪水的形成,如陈锭的《锦石岩》“溪流上下百川水”,说锦溪是接纳了成百条山川的水流而形成的。或写锦溪水的颜色,如陈其谋的《锦石岩》“映水碧云围绮幄”,说映照着碧云的溪水呈现出绮幄的颜色。或写雾散后的锦溪,如周叙的《锦石岩》“锦岩云放锦溪明”,说云开雾散后锦溪明光闪亮。或写夕阳下的锦溪,如□子发的《游锦石岩》“夕阳天际认归帆”,说夕阳下锦溪里一艘艘载着收获的帆船来回穿梭。或写月下的锦溪,如符锡的《奉和锦石岩诗》“星汉翻从地底洄”,将地上静静流淌的锦溪比喻为天上的银河。或写芳草中的锦溪,如符锡的《奉和锦石岩诗》“楚楚芳洲乱碧流”,说茂盛的花草随风摇动,使人看不清锦溪的江水。
(2)
马尾泉
诗作者立足于锦石岩,从仰视的视角多方面描写泉水。或写泉水的形成,如唐升的《锦石岩》“叠壁排空障巨澜,飞流散珠雨珊珊”,说依次耸立的层层岩壁,使得水流渐次流淌,从而形成了悬泉。或写泉水的形状,如□子发的《游锦石岩》“频向水晶帘外立”,说莹澈如水晶的泉水像垂下的布帘,而朱英的《锦石岩》“飞瀑卷帘珠错落”,则说瀑布像卷起的帘子。或写泉水的流势,有的认为是“飞”,如谢珍的《锦石岩》“飞瀑落晴轩”,
说泉水的流势像飞一样;有的认为是“倾”,如张守一的《锦石岩》“帘泉碎雪倾”,说泉瀑的流势像碎雪那样往下倾泻;有的认为是“落”,如施可学的《锦石岩》“泉疑天上落”,
说泉瀑的流势好似从天上落下来一样,“落”给人的感觉明显没有“飞”与“倾”快。或写泉水的声音,有的认为泉水声如雷,如谭曜的《锦岩次半醒子韵》“朗朗谷声动壑雷”,符锡的《奉和锦石岩诗》“飞瀑霄腾绝涧雷”,
都说泉水声如雷声。“动壑雷”,表明清脆的泉水声如雷声在山谷中回响,“绝涧雷”表明悬泉的瀑布声在高空回响,超过了山涧的雷声。有的认为泉水声如琴声,如丁尚可的《锦石岩》“琴鸣泉滴潜龙跃”,说泉水滴落的声音像琴声,以致引得潜藏在水中的龙都在游动。或写泉水的水珠,有的认为泉水水珠如雨,如王大用的《锦石岩》“泉霏不断浑疑雨”,陈锭的《锦石岩》“泉瀑层崖晴亦雨”,
都说瀑布的水珠像是雨水一样,“晴亦雨”强调的是晴天的感受,即在晴天也像是下雨一样,表明它的大。
立足锦石岩,诗作者们还写了瀑布的潭水,或写潭水的形状,如陈秉刚的《游锦岩》“虚敞水晶宫”,说潭水就像宽阔的水晶宫一样。或写潭水的颜色,如唐升的《锦石岩》“碧潭不瞰龙湫黑”,写潭水碧绿如墨,潭水中的水泡在阳光下闪现的色彩就像凤凰羽毛一样五颜六色,王继芳的《锦石岩》“映日潭澄濯锦川”,
说阳光照耀下的潭水,潭水清澈如锦江,粼粼有光。
(3)岩壁
立足锦石岩,诗作者们或仰视或平视岩壁,或写岩壁的陡峭,如周延的《锦石岩》“峭壁巉峰削不如”,说陡峭的岩壁比用刀削的还要陡,突出了它的陡。或写岩壁的高耸,如余靖的《锦石岩》“巉岩绚烂倚云隈”,说锦石岩岩壁高与天齐,几乎与云朵相接。符锡的《奉和锦石岩诗》“决眦南荣斗柄揩”,说岩壁似乎要与北斗星相摩擦,突出其高。岩壁不仅高,而且还生长着植物,表明了一种生机。如唐升的《锦石岩》“万丈层崖挂薜萝”,岩壁上生长着蔓生植物,这是岩壁情景的真实摹写,□子发的《游锦石岩》“倚空俊壁列松杉”,则说在峻峭的岩壁上面生长着一排排的松树和杉树。或写岩壁的颜色,有晴天的颜色,如王大用的《锦石岩》“五色文章满眼攒”,说岩壁是多种彩色的纹理聚集在一起。有雨中的颜色,如周延的《锦石岩》“雨眉石纹开翠锦”,说岩壁上的石纹在雨中就像铺开的翠锦一样。有夕阳下的颜色,如符锡的《奉和锦石岩诗》“江翻西日晃丹崖”,说傍晚时,江水翻腾,江水与夕阳的光照在岩壁上,岩壁似乎随着光影在晃动。有月光下的颜色,如赵壁的《锦石岩》“光分锦石夕阳红”,说月光下岩壁的颜色,就像那西下的夕阳一般。
(4)松树
立足锦石岩,诗作者们仰视或俯视松树,或写松树的高,如施可学的《游锦岩》“青松团盖驻云烟”,说锦石上高大松树的树冠上停驻着云烟,应是仰视视角的所见。王大用的《锦石岩》“松竹萧森一径深”,说松树错落而高大,掩映着登山的石路,使石路显得小而幽深,应是俯视视角的所见。或写松树的声音,如丁尚可的《锦石岩》“簧奏松呼野鸟归”,说松树发出的声音像乐器发出的声音,以致引得鸟兽纷纷归巢。
(5)竹子
立足锦石岩,诗作者们仰视或俯视竹子,或写竹子的形态,如施可学的《锦石岩》“竹挺千竿秀”,说千万株竹子笔直俊秀。或写竹子的颜色,如唐升的《锦石岩》“苞彩浑疑凤穴丹”,写竹子翠绿,如同装饰凤凰居地的饰物,显示出这里的竹子非同凡可。或写竹子的声音,如施可学的《游锦岩》“翠竹摇声杂佩环”,说翠竹摇动的声音像佩环发出的声音。
四、 锦石岩洞的景致
锦石岩洞是锦石岩景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自然景致和人文景致。
(一)
自然景致
(1)
岩洞
锦石岩洞,是锦石岩的重要景致,诗作者们或写岩洞的大,如张守一的《锦石岩》“岩涵真武宫”,说岩洞能包涵着真武宫,以真武宫的具象显现它的情景。或写洞的深,如夏汝砺的《锦石岩》“幽深逵玉京”,说洞内幽深,深像仙家都城里四通八达的大道一样。或写洞的空寂,如周延的《锦石岩》“洞岩阴室霭清虚”,说锦石岩洞内清静空寂。或写洞的清凉,如胡居安的《游锦岩题》“游经古洞清寒骨”,说游览古洞都会感觉到微微的寒冷。陈锭的《锦石岩》“风生虚洞暖犹寒”,说洞里吹出来的风即使是在暖和的天气也会觉得寒冷。
(2)洞门
锦石岩洞洞门,是诗作者们比较关注的物象,或写薜挂洞门,如王继芳的《锦石岩》“路迷云拥薜门悬”,说在云雾掩映中,石洞的洞门上悬挂着薜草。或写雾绕洞门,如李璧的《锦石岩》“曲折洞门朝雾锁”,说早晨山洞的洞门被雾气所遮盖。
(3)洞壁
锦石岩洞的洞壁,是诗作者们重点关注的物象,或写洞壁的形状,如夏汝砺的《锦石岩》“棱增岩窟可回旋”,说岩壁内石壁弯曲突兀。谭曜的《锦岩次半醒子韵》“四时放出石边梅”,写石壁上有形如朵朵的梅花。或写洞壁的颜色,如张守一的《锦石岩》“地产卞和玒”,说洞壁如卞和一样的玉,这应是某一处的自然颜色。施可学的《锦石岩》“四壁饰金玒”,
说洞壁的四边像装饰着金与玉。夏汝砺的《锦石岩》“晓日映金玒”,写晓日映照着洞内,使岩壁如金似玉,是阳光照耀下的颜色,这是特定时刻的颜色。
(4)龙虎
洞内的龙虎景致,是诗作者们津津乐道的素材,或写洞中的龙,如余靖的《锦石岩》“万玉无香结作堆,不是虬龙眠铁树,原来假石壮根荄”,说龙王石像无数的玉块堆积在一起,猛地一看,像是虬龙睡在铁树之上,仔细一看,却是像草根一样的石头。王继芳的《锦石岩》“龙蛰犹存起赤鳞”,说蛰伏在洞内的龙王石还呈现出红色的鳞片,这是对真实景象的描写。或写虎,如张守一的《游锦岩》“洞折云霾龙虎伏”,
说洞内的云霾因洞石阻隔而显现洞内像有龙潜虎伏一样,是对虚幻景象的描写。
(二)
人文景致
洞内的人文史迹,是诗作者们着力描写的对象,一是写佛事。自宋代僧人法云在这里开山建庵以来,洞岩便是佛教文化的载体。或写佛座,如唐升的《锦石岩》“佛刹连云生宝座”,说洞内佛刹的宝座几乎与天空中的云朵相连,突出佛座位置的高。王继芳的《锦石岩》“石巧洞开莲宇迥”,
说佛座是与众不同的莲花座。或是写佛像,如欧阳铎的《锦石岩》“境当胜处偏藏佛”,说岩洞里风景佳胜的石室里藏着佛像。夏汝砺的《锦石岩》“肃清遗像分高下”,说岩洞里的佛像庄重洁净,高下分明;符锡的《奉和锦石岩诗》“虹吸石佛转萦回”,说岩洞里水气在阳光照射下,如彩虹环绕着佛像。或写佛画,如陈其谋的《锦石岩》“壁涌丹青法宝藏”,
说岩壁上的图画像隐藏着佛法,隐藏着佛法的图画,应该就是佛画。或写香炉,如符锡的《奉和锦石岩诗》“雾拥香炉增缥缈”,说岩内云雾围绕着香炉在飘动,使香炉如真如幻。或写僧人的活动,如朱英的《锦石岩》“参禅锦向林梢纹,出定僧从月下回”,
说禅僧入定时,可以透过树枝的间隙看见锦石的纹理,出定时,可以悠闲地在月光下回到自己的僧舍。二是写道教。锦石岩洞,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载体,还是道教文化的载体,如王继芳的《锦石岩》“禅踪已去留丹灶”,
说明这里在佛教颓势后,曾有道教徒在此炼丹,丹灶是道教文化的标志,因此,岩洞也存在着道教的文化因子。三是写碑刻。锦石岩洞里留存有不少的游人碑刻,是人文文化的具体展现。如毕逊卿的《锦石岩》“过客崖阴成玉勒”,说岩内有人留下碑刻的事实。夏汝砺的《锦石岩》“碑兀奇峰几抱缠”,说碑石突兀,像耸立的奇峰一样围绕在周围。王大用的《锦石岩》“水井有碑颂功德”,不仅说出了水井旁有碑刻,而且碑刻还有着述歌功颂德的文字;于祥的《锦石岩》“一碑已见黄公立,二字犹存赵子书”,则具体说出了锦石岩洞内有黄公立的石碑,有赵子写的“锦石”二字。四是写龙灵。因锦石岩洞里有龙王石,当年曾有人们在此求雨灵验的传说,因此诗作者们写了这一史实,如符锡的《奉和锦石岩诗》“龙栖石洞云常雨,凤翥韶津忆礼柴”,说居住在石洞里的龙王,经常行云布雨。因为灵验,当年的人们曾在此祭祀求雨。凤翥应是偏义词,无实在义,只是为了与“龙栖”对举。胡居安的《游锦岩题》“龙藏神应见灵奇”,说潜藏在洞里的龙与神灵相感应而显出神奇的功用。
五、锦石岩的人文情感
凡是游历名山胜水的人们,都会有这种感觉,只要你有生活或情感,你就会自然在景物之上找到自己的寄托之点,这就是古人所言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物我一体”境界。游览锦石岩的人们,面对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观,自会找到不同的寄托之点,借此抒发自己的感受。
1.
归隐的想法
由于诗作者绝大部分是官宦之人,他们因远离家乡,日日为公务烦扰,加之官场的变化无常,因此,看到幽静的自然环境,自然会产生离开尘世,归隐于此的想法。
朱英的《锦石岩》“何当了却书生债,使学图南高卧来”,说作者由此萌生放弃仕途的追求,来此逍遥度日的愿望。欧阳铎的《锦石岩》“尘俗可怜奇绝地,暂时登临亦吾庐”,说作者身受美景感染,立即产生了为求得暂时清净、超脱尘俗,要以之为家的愿望。伦以琼的《锦石岩》,“幽栖如可卜,吾欲谢烦喧”,说假如如此幽静的地方可以择地定居的话,我将谢绝一切尘世的喧扰。刘稳的《锦石岩》“尘缨如可谢,结屋静相依”,
说若能辞去为官的俗务,我定在这里盖屋与他们一起为伴。
2.人间的仙境
锦石岩景色优美,诗作者们往往把它视为人间的仙境,这种仙境不是景色的描写,而是一种感受,如□子发的《游锦石岩》“只愁凡骨成仙去,寒却当年泉石盟”,说自己因游览了锦石岩而留恋往返,成了锦石岩中的仙人,以致忘掉了别地的一切美景,甚至忘掉了人间的一切约定。施可学的
《游锦岩》“徘徊如在神仙岛,焉用寻思觅洞天”,
说在锦石岩就如同在神仙岛一样,因此没有必要再去寻找所谓的仙境。徘徊,足可以见出他的留恋之情。
3.
感悟的人生
诗言志,借景抒情是诗作者写诗的目的,也是诗作本身的功用。锦石岩诗作者根据自己不同的人生际遇和观景的视角,抒发了不同的人生感悟。他们或抒发忧国之心,如王大用的《锦石岩》“经年心事干戈际,怅望天崖路渺漫”,说作者面对战争,只能心事重重,惆怅地遥望着漫漫长路。周叙的《锦石岩》“冷雨洒回忧国泪”,说作者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了国家的安危,曾流下无数次的泪水,表达的是忧虑之情。或抒发思乡之情,如喻模的《与周令游锦岩》“频向石栏登眺望,岭南佳处接吾庐”,
说作者依靠石栏眺望家乡,由锦石岩的景致而想到家乡的景致,两地景致相同,是因为山脉相连,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思。或抒发羁旅之困,如施可学的《锦石岩》“醉阑孤航过,空听白猿声”,
说自己在醉意朦胧中,只能孤独地空听那“白猿”的叫声。“空听”曲折而强烈地道出了作者羁留他地的苦闷与惆怅。或抒发光阴虚度之慨,如陈锭的《锦石岩》“千里望穷亲舍远,半生输却老僧闲”,
说作者极目远望,千里外的家乡是那么遥远,回想自己漂游半生,却如同老僧一样闲度光阴。欧阳铎的《锦石岩》“低头惭负百年身”,说作者愧对美好的丘壑,而没有游览,实质上作者愧对的是虚度的光阴。或抒发人生失意。如严时中的《锦石岩》“登临偶对闲僧话,独立西风叹转蓬”,说作者因偶然与世外之人闲谈,从而触动了自己的人生感遇,故而在西风中独自站立,感叹人生的飘零。
4.殷切的期望
中国文化中,人杰与地灵是相辅相成的,面对如此地灵的锦石岩,诗作者,尤其是仁化的地方官员或仁化人士,都会由此发出感慨,希望仁化能人才辈出,不辜负这好山好水。
周叙的《锦石岩》“地当雄处人多杰,会有群英擘巨灵”,说如此地灵的地方,应该会产生出如擘开华山神灵般的英雄。罗侨的《锦石岩》“不信贤才仁化少,岂无人继曲江公”,说仁化一定会人才辈出,代有踵武张九龄的人物出现。蔡鸾的《锦石岩》“有此灵丛元特地,未应仁邑不生才”,说在这样奇特的地方,仁化一定会多出人才,表达了诗作者们希望地方多出人才的厚望。
除此,还有一首寄托作者期望保护锦石岩的诗作,尤为值得称道。陈秉刚的《游锦岩》“寄与后陶须共玩,恐遗片石补南天”,表明作者希望以后的县令要珍视这锦石岩的佳境,让它能够永久流传,供人共同赏玩,即使是为了补救南天,也不能损害它,使它减损片石。
由于锦石岩诗作几乎都是同题之作,几乎运用了相同的物象,由于锦石岩诗作者都是地方官员,因此,锦石岩诗名作不多,意象不丰富,从而减弱了锦石岩的文学传播效果,这是我们的遗憾,更是锦石岩的不幸。我们可以此为鉴,在发掘传统的同时,积极建构新的文学传播渠道,宣传与张扬锦石岩乃至丹霞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