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气的重要性

(2016-09-08 13:04:19)
标签:

杂谈

  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交流中,一般都会带有语气词,听起来比较自然,比较亲切,只要不打官腔就好。

  而在相对比口头语言交流的文字交流,比如说短信,qq,邮件等等,这种文字中的语气因人而异,则对阅读者的情绪或多或少造成一些影响。

  这个论题,以我的水平,很难展开理论上的讨论,举几个例子。

  例子1。生活中,约朋友或者同事到某个地方谈事,看两种文字表达造成的情绪差异。

  “要不咱们十点见吧。”

  “好”

  看到这样的回复,多多少少有些不爽,连个句号都没有,孤零零一个“好”字,就好比读书时辛辛苦苦写800字作文老师批一个“阅”。

  换一种方式:

  “要不咱们十点见吧。”

  “好!”

  如果是这样答复我就心情好多了,精神为之一振。我会觉得这个人比较重视,做过思考,仿佛看到他本人经过慎重考虑后的点头。

  当我意识到语气会影响情绪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言语开始有更多的注意。

  例子2。有一次我喊朋友吃饭,打电话的时候显示正在通话中。于是发一个短信,开始编辑的句子是这样:

  “晚上来吃饭吗?”

  想了想,觉得有些不妥。带“吗”字的句子总感觉带有一些质问的意思,有一点点攻击性。于是改成:

  “晚上来吃饭吧?”

  看了一眼,还是觉得不对劲。这个问号,他可以说来也可以说不来。问号打击掉了一些他可能赴会的积极性。于是再次修改为:

  “晚上来吃饭吧!”

  这个感叹号,就斩金截铁得多!

  不过我也只能要求自己多注意语气的表达,不能强求别人,只是尽量去潜移默化。

  谁也不想热脸贴冷屁股吧。

  在工作交流当中。工作关系产生的文字语言交流,相对来说缺少一些温暖和人情味。

  例子3。比如工作中的交流。。

  问:“你上次说的资料发到你邮箱啦!”

  答:  “收到”

  这样回复,并没有什么不对,达成了交流的目的,但是总是少一些感觉。

  有的人比较在意礼貌用语。

  礼貌,不是温暖。

  有些礼貌用语不注意表达的话,说出来也殊无温暖之意。

  比如:“收到,谢谢”

  如果加一个感叹号:

  答:  “收到,谢啦!”

  这就亲切得多,觉得对方比较在意这个结果,甚至会有一些隐隐的成就感。“收到”和“收到,谢啦!”相比,只不过多一个逗号,一个谢啦,一个感叹号。几秒钟的事情。然而给人情绪带来的变化可能影响一整天的心情。绝对超值。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给别人好心情,别人肯定会给我好心情。

  例子4。有一句话经常是吵架的前奏:“你什么意思?”

  这句话可能有这么几个意思。

  A,我没听懂,没听明白你表达的内容或者你这句话有歧义,表达不清楚。

  做完一套方案出来后,有几个地方没看懂,于是问:

  “你什么意思?”

  潜台词是。我没看懂,你能帮我解释下不?

  B,我听懂了,你在找茬。

  “你这裤子你也敢穿啊?”

  “你什么意思?”

  你嘲笑老子胖么?

  很多是时候分不清对方的意思是A还是B,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加强下语气就行了:

  “不好意思,我没看懂,你这是什意思?”

  按照如今人类的手速,多打几个字,不占时间吧……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可能有些朋友觉得这是小题大做小肚鸡肠,玻璃心太脆,怨不得别人。

  当然了,公事公办,工作环境中没有人会刻意在意你的感受。不过,我还是希望稍微注意下语气,增添一些好感……

  很简单的事情,加几个标点,加几个语气助词,少用一些压迫感强烈的反问句,世界会美妙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致卷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