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吹响集结号”》接续报道
(晚报报道原文)一声集结号 牵挂众人心
记者 刘晓峰
昨日本报《我没吹集结号》的新闻,报道了鞍山老军人何有海是电影《集结号》中胡军扮演的团长的原型,一时间读者反响强烈。很多读者都想了解何有海传奇的一生和原著小说《官司》的作者杨金远是如何创作的。昨日,应读者的要求,记者经过多方了解,采访了《集结号》原著《官司》的作者杨金远、谷子地原型常孟兰的儿子常贵文和何有海老人的儿子何所惧,当年一声没响的集结号,牵挂了两代人的心。
何有海 曾被朱总司令表扬
由于年龄的原因,如今的何有海虽然记忆力有时会不太清楚,但仍时常和家人及保姆谈起自己的战斗经历和一些老战友。
在记者面前,何有海经常说的就是“自己命大”。何有海说:“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我没有战死,我曾经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身边的警卫员倒在了我身上,身边的警卫员都死了好几个,但是我还活着,我很幸运。”
何有海的儿子,今年51岁的何所惧说,他父亲平时挂在口头上最多的就是“云盘山”,那场解放石家庄外围打响的战斗让何有海一直没有忘记。
通过何有海的回忆和翻阅当时何有海所在连队司令员曾思玉的回忆录,这场被称为打开“半扇门”战争的惨烈场面浮现在了记者面前。曾思玉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云盘山当时是石家庄东北面的制高点,是解放石家庄战役的突破口。国民党部队在山上布下了严密的工事,地雷、电网、铁丝网、壕沟……做好了拼死一博的准备。1947年11月7日黄昏,何有海所在的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开始第一次强攻失败,国民党的飞机不停地向四纵的阵地狂轰滥炸。11月8日拂晓,开始了第二次强攻,部队的炮弹齐发,炸弹大都落在国民党部队的土围墙和碉堡上,云盘山方向上都是云雾和烟尘。”
当时的司令员曾思玉在回忆录里是这样描述何有海的:“那个时候,在外壕隐蔽洞里有八连的爆破手杨占全等两名同志,他们把3丈5尺高的梯子架在突破口,八连的何有海连长、朱文义指导员率领突击队发起了冲锋。突击队员王连雪、张立年最先攀登上去,在云盘山突破口插上了红旗。何有海所在的八连受到了朱总司令的表扬。”
何有海回忆起那场战斗时说,他当时就眼睁睁地看着一起和自己冲锋的战友一个个地倒下去,他的指导员朱文义也牺牲了。战斗没打响之前他也害怕,就怕国民党的飞机,不知道国民党的飞机什么时候来轰炸,那飞机扔下来的炸弹像雨点似的,但打上仗之后就什么都不怕了。何有海身上的很多伤都是那场战斗留下来的。
杨金远 这也太凑巧了
昨日,记者几经辗转,采访到了在福建莆田市政协工作、《集结号》原著小说《官司》的作者杨金远。杨金远介绍说,当时他创作这部小说就是因为看到了《东方时空·为了那声军号》的节目,看过后当过兵的他有一种想写点东西的冲动,于是这个名为《官司》的小说就出炉了,最后被冯小刚买去改编成了《集结号》这部电影。
当记者说《集结号》中团长的原型在鞍山生活,那声集结号确实没吹,与他小说中写的一样时,杨金远也很惊讶:“这太凑巧了!”谈到他创作的《官司》这部小说中为何设计最后没吹集结号时,杨金远说,艺术创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个小说作者不会离生活太远。他曾经当过兵,是东海舰队的一名舰艇轮机手,凭他对部队的了解,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绝对不可能吹集结号,没想到事实与他想像的竟然惊人地吻合。
写完《官司》这部小说后,杨金远透露,他的新作、16万字的军事题材小说《突围》已经出版,被很多导演看好,很可能将由黄健中改编为30集电视剧。
常贵文 父亲活着该多好啊
寻找了连长何有海50年的常孟兰去世了,他想问连长到底吹没吹集结号,他们的任务到底完没完成,遗憾的是,这个愿望一直也没有实现。昨日,记者通过多方打听,终于拨通了住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常孟兰老人儿子常贵文的手机。
目前常贵文在家里以种地维持生活,而他的兄弟常贵斌则在石家庄打工。说起他的父亲常孟兰,常贵文说,父亲活着的时候一直惦记着他的战友,经常与他们兄弟俩讲当年打仗的事,每次讲完,他都说一定要找到部队,找到当初的老连长。他要向老连长汇报他们当时的情况,他最想弄清楚当时到底有没有吹号,他要对那些牺牲的战友有一个交待。
记者把常孟兰的连长还活着,在鞍山生活的这一消息告诉常贵文时,常贵文很是震惊:“是吗,他还活着?他今年多大岁数了啊?”常贵文对记者说,如果父亲活着的时候能知道这一消息那该多好啊。
记者告诉常贵文,为了掩护大部队,当时那声集结号确实没有吹,但连长何有海说他们的任务完成了。常贵文说:“知道完成任务了,父亲也就能心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