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大山人一直都有个心愿,去见一下扬州的苦瓜和尚-石涛。
于是他就连着坐了两天的船。来到了扬州的右运河上。这时船上的摆舟的人对八大说“老人家啊,听说你要去大涤堂,你是向那个老和尚买画的吧?”这时八大山人笑了笑“您怎么知道的?”船家说道“大涤堂,名声大着呢。找他画画的人多着呢。都是那个和尚以前是个王爷,落地凤凰不如鸡了哦,如今是靠画画混饭吃了。都说他画得很好,花几十只老母鸡的钱才可以换得他纸上的一只小鸡。并且这个和尚呀,很有脾气的。吃软不吃硬的。土财主上门,摆出一付吆五喝六的架子的,他是一笔都不画的。你要是向他求画呀,态度要和软一些哦”
八大山人点头称是。
这样船就入了城,石涛的地方八大山人很快的就找到了。石涛陪着八大山人,在大涤草堂前前后后走了一圈。这时八大山人指着院子中间的两颗高达的槐树说到。“你这屋子刚刚建两年,怎么会有这古树呢?这树应该是前朝留下来的遗物了吧?”
八大身边的这位石涛。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削,年在花甲左右。笑起来满脸的皱纹。很显得苍老。石涛说“要是没有这两颗大树我是不会选在这建草堂的。要是有大雨下来。大树上下会通体透亮。。一片翠绿。有感于此,晚辈才自明大涤堂,上下一起涤啊”
院子的南边是一片荷塘。一篱花草。北边是一片修竹。这时石涛说。道长的画就在前面呢,我们过去看看,。。
草堂中间悬挂着一张画作,在画作旁边配着一副石涛自书的对联“未应淮海无豪士,长恨乾坤有腐儒
”
这是石涛喊来了六七个人出来。叫八大山人做在草堂中间的座位上。下面有石涛带头,一齐向八大山人下拜。
八大山人慌忙说道“这怎么能行呢?”慌忙起身。石涛上前按住他说“怎么不行呢?认宗谱辈分,你比我都长几辈,按理说啊,你是朱家的老祖宗了,受儿孙之礼。是天经地义的事啊。千万别动”
石涛领着几个人结结实实的磕了几个头。八大山人满脸的惊恐,说道“这是要折我寿的了。虽然说是同宗,但是支脉很远了”石涛说道。“远也好,近也好。长便是长。幼便是幼。是变不了得道理。我虽然说知道一点家世,但是从没见过一个家人。现在总算是见到一位亲人了。”石涛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这样八大山人在大涤堂住了三天。对石涛说要告辞了。石涛挽留八大山人。“在草堂住下,吃饭穿衣不用发愁的,就算是儿孙的一点孝心吧,有个家,有点病痛也有个照应的呀”八大摇头“八大无家还是家”
这两位患难与共的落寞王爷。一样的身世,一样的悲伤。在他们的作品中一样的流露出个人性情的写照。虽然石涛比八大山人小十五六岁,,但他们互相敬慕。石涛、八大的友谊还表现在合作绘画上:八大画的《水仙图》卷,有石涛的题识:石涛的《墨兰册》有八大山人的题跋。他们还直接合画《兰竹图》轴,八大写兰,石涛画竹,石涛题曰:“两家笔墨源流,向自独行整肃。”据《扬州画舫录》载:“石涛兼工累石。”
他们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有感而写,是在写出自己的心声。每件作品都是用心事表达。用情去挥写。不是仿效、不是做作、不是无病呻吟。是痛痛快快的表述。是那样的洒脱。那么得淋漓痛快。这就是他们作品的真谛。是生命的体现。他们的画作需要我们去花最大的心血学习,去推敲。他们的精神表达的方式是我们要毕生追求的目标。
砚云
于杭州砚云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