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
标签:
情感感悟 |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30314 周二
晴
今天结束了《被讨厌的勇气》的阅读,这是我们读书小组自成立以来读完的第五本书,相信以后我们会在一起读更多书,因为科学证明,一个团体在成立之初的三个月是最难的,如果走过了三个月的磨合期,以后大家的默契度、配合度会越来越高,团体的向心力也会越来越稳固,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坚持与陪伴。今天,我认真的在博客的目录上,添了一条目录:读书笔记,就是想把每读一本的心得、体会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见证自己成长的过程,也见证我们这个团体一起陪伴成长的过程。
读书的目的就是提升和打开我们的认知,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应对生活当中的事情,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生活、工作节奏都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话说反复诵读一本书,好像真的不太可能,但是如果有团体的陪伴,大家一起共读一本书,一起来探讨书中的观点、思想,重复两三遍是完全可能的。这次我就是这个团体的受益者。《被讨厌的勇气》我已经是第三次读了,当我再次读的时候,我的内心并没有拒绝的感觉,相反,再次翻开这本书,当我又一次一句话一句话在嘴里念出来的时候,内心感触的点,真的不一样,尤如饮茶,第一次喝,可能就是解渴,第二次喝,才会品尝到茶味的甘甜,或者淡淡的茶香,留于唇齿之间;亦或是运动,首次的运动,只觉身体这个躯壳的舒展,长期的运动才能体会到精神的饱满与昂扬。读书,对于我们来说,亦是如此。
再次拜读《被讨厌的勇气》,书中的两个点,让我特别有感触,第一点是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以前对于这个点,我是有所忽略的。这一次,对于“行为标准”与“存在标准”,已经深深的印入了我的脑海里,而且,我也要用存在标准这个准则真正实践到我的生活中去,尤其是对于孩子,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首先从“存在标准”上去接纳。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点出发,仅仅是对于生命个体存在表示感激,感激孩子来到我的生命里,就如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份初衷的喜悦一样,保持一份纯粹的初心,不指责,不要求,静静的陪伴着他们的成长。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多的做到,也会不断的提醒自己去做到。今天种下了这样的一个理念,剩下的便是践行了,以前是不知不觉,现在是当知当觉。
第二点是: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就是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是已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这一终点,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即当下。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再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也想起了罗胖在他的《阅读的方法》一书中也是这样提及的:山,需要费力的攀爬,而网,允许我们愉快的从一个节点跳到另外一个节点;山,有从低到高的次序,而网,处处想通,没有前后高低之分,只要你愿意,任何一条路都可抵达终点;山,只有一个顶点,而网,每一个节点都有变成枢纽的可能。我觉得他们之间的阐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把握好每一个点,可以从当下的点去开始,去行动。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过线一样的人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哪一件事不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节点汇聚而成呢?孩子的成长,貌似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已经长大的孩子,但促成他成长的也是经历的无数个重复的点的集合,孩子是这样,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这样呢?所以,过好现在开始的每一个当下,舞动人生,跳好“此时此刻”这支舞是最重要的。你是,我是,我们大家都是。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作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甚至书中这样提到:人生中有意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我也是强烈安利给大家,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观点也是被大众所接受与传播的,比如课题分离;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等等,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每次阅读的收获,每次触动你内心的点不一样,收获自然也不一样,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强健我们的筋骨,拓展我们的认知,成就一个越来越好的自己。读书是通往成长最低的门槛,我们一起来跨越这道坎吧!
前一篇:记录2023:最好天晴日
后一篇:记录2023:每一种经历都是财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