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paul想到的

标签:
扪心问诊联想生动连接杂谈 |
分类: 心情随笔 |
这季的《扪心问诊》比上一季略显深沉,直击丧失、病痛、死亡、分离以及治疗师的内心世界,印象深刻的是,paul的父亲去世,正值个案也正经历着死亡危机,或抱怨他的治疗无效,他见到自己的督导一通发飙,抱怨督导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此刻,他是个活生生的,而非治疗室中那个睿智和温和的人
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治疗师的自我关照多重要,我们要觉察自己是否在工作中透支着情感和能量,生活和工作的关系以及做咨询本身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来访者的一句肯定?还是真的可以做到完全的承担?后来,患癌症的女孩子直接表达对pauil的感谢,看的出来,他很欣慰,似乎回应了他因为透支而升起的愤怒和委屈,从这个层面说,他是活生生的。
引发出一个思考,咨询是人与人的互动,无法完全割裂开咨询师的情感,诸多说法比喻咨询师的作用;镜子、空白屏幕、客体、投射对象、空杯、容器、重要他人等,这些名词是否与当下现实的工作完全映照,慕容觉得不尽然。
每种疗法的核心理念不同,经典精神分析主张自己是来访者者的空白屏幕,依然有弗洛伊德的狗参与分析场景时被他利用的故事。(弗洛伊德养的宠物狗,在他工作时会卧在旁边,一次有个来访者,一直喃喃自语,有些拖沓和繁琐,狗起身出去 了,弗洛伊德说,我的狗不愿意听你说话了,他对狗出去的诠释对来访者感受自己有很大意义,同时慕容在想,不排除也是他本人的内心独白)
客体关系虽比弗洛伊德的理论向前推进了好几年,但因为主要研究的早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工作中聚焦在来访者在咨询师身上投射了什么,又投射性认同了什么。
认知主要在不合理的信念上下功夫,那些自动思维,中间思维,核心思维等,有时候不得不和来访者辩论,最终让来访者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较量一番。
行为疗法直接通过修改旧行为,建立新行为矫正从而让来访者发生改变,所谓21天养成一个新习惯
家庭治疗会把我们和父母甚至上几代的关系用圆圈和方块画出来,家庭发展的生命周期会影响到每个家庭成员,把家庭看做是一个整体来认识
拉康说无意识象语言那样构成,于是,分析室中充满各种带着欲望的语言,分析家的参与几乎没有,TA的在场就是一种参与
自体心理学将个体的自我形成看成一个连续的具有时空连续性的内在体验,需要咨询师给予来访者持续而稳定的共情性环境,来修复自体因缺乏自体客体感产生的崩塌和无价值感,完成自体整合。
以上罗列出的众多疗法,前几个都不涉及咨询师在咨询中的情感参与
时间走到现代,从自体心理学基础上延展出的主体间性学说更关注咨询中的互动和镜映,让来访者的话语不被咨询师的话语覆盖,我们就算再怎么认为“应该如此”“不过如此”“还能怎样”,依然不能替代来访者的个人体验,在生命经历方面,来访者一定有TA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不能因我们也许看到了对方的问题而导向那个方向,因为,那是我们看到的,是否是来访者的?还不一定呢。
故,在咨询中,贴合来访者,核对感受,很有可能在错误里走了很久,然后回归,但这不意味着咨询就是失败的,因为,我们无法时刻保持和来访者的同频,那么,挫折这东西会伴随治疗始末,就看咨询师是否可以直面那个东西,然后和来访者一起面对它,如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在不断试错中蹒跚前进。
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咨询师自己的情感在咨询中的涌动,回避和否认这个情感是不客观的,如自己是岿然不动的山脉,任凭来访者怎么投射,索取,呼唤,这个山脉坚守着它的原则,你是你,我是我。
镜映说的是婴儿在成人的世界中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反馈,无论正向的,负向的,起码有个客体给予这样的回馈,那么,婴儿的情感会被托住,而不是任凭它在漫无目的的宇宙中漂浮,最终以防御的形式呈现,因为这样,婴儿会感觉安全。
咨询便是一个反复镜映的过程,通过咨询师不加评价、诠释、分析、阻碍的回应,让那些飘忽的感受重新找到他们的位置,如痛苦、悲伤、快乐、愤怒、自卑、无价值感、自我贬损等,这些向内攻击的能量通过咨询得以释放,重新命名,从而得到个体人格结构的修复,在其日后的生活中,TA便会充满感情的认识自己,而不是隔离不满意的自己,抛弃那部分的自己,如能做到这个,咨询终成正果。
网友问,有人对心理咨询有疑问,认为学这个的人,不能有困惑,这是基于不了解的误解,此处不多说,想说的是,咨询师也是人,只不过会多点儿自我觉察,知道那个情感的来处和去处,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情感,同一个来访者,会给不同的咨询师不同的感受,这就说明,咨询师作为人的存在投注在这个关系里自己的感受,才好让它生动起来,不然,那条看上去壁垒分明的边界会让症状再次巩固。
标准的咨询师是怎样的?回答是,没有
一个相对健康的人是怎样的?这个可以有,生动、真实、坚韧而柔软、可以犯错、允许任何好的和坏的事情发生、允许各种情绪的发生,直面自己,就是了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请自问,做这个,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多来访者,从这些关系中,体会到了什么
Paul有点儿职业倦怠,生活中,他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常人”情感,比如离异、被来访者的亲属起诉、父亲去世、与初恋旧情复燃、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他不过如此。
那么,被一个不过如此的人治疗,来访者是不是多少有些失望?电视剧里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治疗师,相比他的优秀品质,均得益于他的生活经历,如没这些,该多枯燥乏味,无法体会生活给予我们的种种,想来都不值得来此一生。
Paul的督导老师被他激惹的最后也爆发了,两个人在那刻,是活的,当然,觉察会让我们回归到反省和自我认识,但,情绪这东西,一定要被看到,被呈现,才有价值。
这就是督导存在的必要,他/她会给咨询师提供空间释放满溢的情感,看上去是个循环,咨询师-来访者-督导-咨询师-来访者……正是这个循环,让其中每部分的功能都得以全面发展。
结语:把咨询师从神坛上拽下来,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