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遇害的可能性影响
(2012-06-03 07:41:09)
标签:
遭遇应激反应涟漪悲伤哀思陪伴心理咨询杂谈 |
分类: 同性之声 |
文/心理师慕容
得知林俊被害先是在微薄上,然后是其他媒体,异国他乡,死于非命,并且如此悲惨,让每个看到事件的人都为之动容,激起大家复杂的内心感受,今日从大家的微博评论和悼念中可见一斑,尤其在性少数人群中,对林俊事件的讨论以及影响更广泛,特别对曾经认识林俊的人来说,这种冲击是直接而深远的,因为,它激起了人们对于死亡、生活的憧憬、未来前景的种种担忧,从心理层面说,属于应激事件下的反应,有人会失眠、多梦、不断回忆和林俊相识的情景、哪怕是间接认识,也仿佛与林俊近在咫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就这样被残忍的夺去了生命,仿佛自己也离危险近了一步,这种恐慌是难以言表的,显然,这些感受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严重时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有网友撰文回忆与林俊的相识过程,从中不难看到林的成长轨迹,从一个怯生生的男孩子,转变成一个阳光,热爱运动的男人,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他的感情经历,文中弥漫很多悲伤,似乎林俊的遭遇代表了众多性少数人群的遭遇,出国是为了躲避国内的环境,西方相对宽容的环境让性少数人群选择移民或求学来寻求平等完全可以理解,谁都不希望因为这点最基本、合理的要求而遭遇不测,谁能想到,如此平等宽容的环境下,还会遇到这样的变态杀手,可见,社会的宽容度和遭遇危机没有必然联系。
网友文字的最后部分流露出对性少数群体生存的担忧,其实是内心不安的一种外在投射,完全可以理解,和自己有过交集的人被残忍杀害,这种打击定会存在一段时间,就算和林本人没有太多情感交往,但,性少数群体的身份让大家离的更近,会产生类似于亲人离去的痛苦和对自己境遇的联想,这些也都是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反应。
如果,你正面临这些感受,或者体会的更深,建议寻找朋友以及团体来说说,写文字也是好方法,给情绪找一个出口,大家在回忆和分享中舒缓自己的压力,如果有可能,最好有个专业心理咨询师在场,让大家有更好的心理支持。
如果这些方法对自己的心情恢复没有太多帮助,说明这件事情扰动到了你都无法意识到的心理层面,建议寻找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通过建立咨询关系,来呈现那些无意识,重新认识理解它们。
也有网友@我,询问罪犯的犯罪动机以及心理状态,想见林俊的遭遇让很多人关注,轰动的背后是人们对了解人性的渴望,看上去是个独立的社会事件,其实蕴含太多东西,比如人性的本质、人格障碍的诊断、性少数人群的心理状况、生存状况、自我保护、安全防范意识等等,这些都需要全社会关注,性少数群体自身的反观以及彼此的支持和陪伴,直面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借此更清晰自己的需要和处理因此带来的负面感受,林的离去唤醒更多人对性少数群体的关注,当下,慕容能做的就是写这些文字,对死者寄托哀思,对事件的涟漪予以关注,对寻求帮助的性少数朋友给予专业的帮助。
● 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强调这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
“我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林俊的遭遇让我想到了什么?”
“我的内心里什么地方被触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