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声音在哪里

标签:
声音位置寻找文章分享杂谈 |
分类: 心理交流区 |
人物介绍:方女士,30岁 赵先生,32岁
问题类型:主见、讨论、独自决定、被忽略、自己的声音
故事梗概;走进咨询室这天,方女士刚和先生庆祝结婚五周年纪念,什么原因让她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呢?我了解到如下情况:
咨询是在方女士一再要求下成行的,她的困惑是,在结婚五年的时间里,她无法为自己的生活,为这个家做一些决定和选择,赵先生会替她做决定,事后才告诉她,这让方女士非常不满,认为丈夫没有把她当家庭一员,忽视自己的想法。最近发生了的一件事情将矛盾升级,方女士想了很多方案来庆祝结婚纪念日,兴致勃勃的要跟赵先生讨论,结果丈夫告诉他早就定好了饭店,听到这个,方女士再也忍不住了,她认为丈夫没有尊重她的意愿不是一次两次了,沟通的结果是,他认为她经常丢三落四,事情交给她不放心,所以才自己先做,然后告诉她,方女士认为,自己总是最后一个才知道真相,非常不舒服,有次,公公婆婆来北京,她一点都不知道,下班回来才发现家里多了两个人,问丈夫,得到的答案是:“你这么忙,不忍心让你操心安排。”表面上看,丈夫体贴她,但方女士的感受却正好想反,她感觉到被排挤、忽视、轻视、在这个家里,她完全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我问赵先生,听了妻子的话有什么感觉?他说:“我没想这么多,我们谈恋爱时,什么都是我做主,她也没说什么,还认为挺好,省心,但结婚后,她好像变了,总是埋怨我不和她商量。”
方女士听到丈夫的反馈,情绪有些激动,说:“我开始是觉得省心,但没想到越来越过分,根本就当我不存在一样,如果这样,结婚还有什么意思?”
“没到这个程度吧?”赵先生一脸无辜,赶忙安慰妻子:“你说,我改。”
“真的吗?”方女士睁大了一双眼睛,眼泪在里面打转。
咨询师的话:这两口子的问题聚焦在:婚姻关系里,我们如何让对方听到自己的声音,并且可以良性沟通。男人的习惯模式是解决问题,对他们来说,做决定是天赋,有问题,解决问题,不夹杂特别多的情感因素,特别是结婚后,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很多事情一马当先,义不容辞,于是,很自然形成一个习惯,因为他知道一旦和妻子商量,要面对女人的情绪,犹豫不决,心情波动会左右女人的判断力,所以,为了减少“麻烦”,男人宁愿冒着事后被妻子“谴责”的危险,也要“先斩后奏”。
女人呢?女人是细腻的情感动物,她需要丈夫跟自己达到完全的情感融合,特别是结婚后,作为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她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非常重要,抛开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不考虑,就人性本身来说,对情感的需求男女是平等的,所以,当方女士越发感觉在这个家里找不到自己时,会产生很强烈的恐慌。
人类有很多潜在的危机感,比如存在感,孤独感,自我价值等,对于方女士来说,伴侣对自己的思想不关心,严重危险到了她的存在感,好像这个家有她没她都可以,赵先生出于对妻子的爱,想减少方女士的思想负担,本意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恰恰致命的是,他完全忽视了方女士有被了解,被认可,被倾听的权利和需要。
我的咨询思路给他们建立一个彼此关照的环境,充分表达情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对方的感受,随着咨询的进展,两个人的性格特质呈现了出来,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家庭有很深的关系,因此,无法回避两个人来自哪里――家庭――的问题。
方女士出生于教师家庭,父母都很出色,对孩子管教很严,除了学习,她可以什么都不管,家里很多重大事情,父母都尽量不让方女士参与,他们的理由是,孩子小,没有生活经验,不会做决定和选择,担心她走弯路,所以,一直到上大学,方女士都是早请示,晚汇报类型的孩子,遇到事情会第一时间通知父母要主意,天长日久,她无法找到自己了,她内心里没有反抗过吗?也不是,12、3岁时,她曾经叛逆过,虽然她的叛逆在很多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仅仅因为自己出门逛街买了件衣服,回家妈妈好一通数落,说衣服不好看,价格不划算什么的,因此,她习得了一些信念,那就是,我不能一个人做决定,我不够成熟,我做不好等等。
赵先生的父母相对较开放,不怎么干涉他的成长,只要大方向对了,他是可以替自己做决定的,因此,他不怎么依赖于他人,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认识方女士后,他很喜欢她的温柔,顺从,岳父岳母一再和他说女儿如何如何胆小,怎么怎么没主意,殊不知,女儿的性格源于他们的大包大揽,很大程度上,他们剥夺了孩子自己探索世界的机会和权利。
方女士结婚后心想终于有自己可以支配的空间和时间了,非常高兴,很想参与到家庭建设中来,但丈夫什么都身先士卒,根本不给她机会,让她特别难受,还原了在原生家庭的模式,因此,才会来咨询。
了解以上成长背景后,工作中,我能做的是,给他们提供环境诉说彼此的感觉,对彼此的信任和担心,让方女士在叙说中一点点长大,她有成人的主见和想法,这点毋庸置疑,关键是,让她和丈夫的互动中感受到自己,丈夫需要做的是有些事情让妻子来做,自己只做一个守护者,即便方女士做错了,也要能包容,方女士能做的是,相信自己可以,如果拿不定主意要主动寻求帮助,并因此不否定自己的能力,她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平等的和她商量,共享一份创造的喜悦。
小贴士:
1、保护伞下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对孩子将来的生存能力有顾虑,认为TA们什么都不懂,于是身先士卒,事无巨细,千叮咛万嘱咐,这样做会给孩子一个信息灌输――社会是危险的,你是无法一个人生存的。天长日久,孩子会习得一个信念――我是没有能力做决定的,对自我认识的形成造成困难。
2、探索世界必须自己来完成:对一个新生命来说世界是崭新和新奇的,如何走进这个世界,并且寻找到自己的位置非常重要,家庭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媒介和第一个阵地,因此,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尝试冒险、哪怕受伤,也是难能可贵的经验,考验孩子是否能承受失败,关键是家长是否可以接受孩子受伤。
3、受伤了怎么办:我们的家长不忍心看到孩子受伤,会提前预设危险,警告,甚至先去清除障碍,这样做表面上看保护了孩子,其实剥夺了孩子自己感受的机会,孩子因此失去很多直接经验,所以,受伤也是经验的一部分,只要不危及生命,放心的让孩子去做吧,这样,世界才和TA们是一体的。
4、寻找自己的声音:孩子在父母的保护下总有一天要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视角和能力,不依附于任何一个人,独自处理事情,承担结果,因此,清晰的自我认识非常重要,勇敢表达,提出意见,讨论出一个结果是一种能力。
5、“我是谁”比“我在哪里”更重要:孩子需要通过父母来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所以,过度保护会阻碍孩子的自我意识建立,无法完成“我是谁”的回答,面临危险和挑战,勇于面对和学习如何处理,会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因此,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