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如何与本如何

(2011-03-27 09:14:57)
标签:

分享

感恩

分类: 心理交流区

 

将如何与本如何

                 文/慕容锦悦

 

写完《黄庭禅修与欧文亚龙》后,还有些话想说,放在这里。

晚上和咨询师朋友们吃饭,席间分享听闻黄庭禅的感受,能明显感觉到大家对禅的疑问和好奇,黄庭为何物,观想真的就可以解决这些烦恼吗?这和我们学习的精神分析似乎是一回事,但又好像不一样,都是处理感受,解决冲突,让人生活更舒适,心灵成长。但,如如不动之心恐怕又是精神分析无法传达出来的东西。

一边参与大家的讨论,我一边更坚定了一个思考,大家学习心理学的动机和动力是什么?这些来自西方的疗法可以短时间被我们接受并认可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它在国外得到印证吗?恐怕不是,是因为我们通过学习和体验知道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心理”这个听上去很玄的词汇已经被西方人可以分析了,这是个值得学习和崇敬的事情。

于是,大家趋之若鹜的汲取知识,像个孩子般高兴,喜悦,因为希望自己可以得到成长,解决内心冲突和疑问,当这些都被一一印证的时候,感觉很幸福和满足,从而坚定了做个把幸福带给别人的使者。

想起一个禅宗故事,一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佛法?”赵州和尚答:“赵州桥”,对方又问:“如何是赵州桥”赵州和尚答:“度驴度马”。

一代禅宗大师将佛法的功能和效用几字带出,凝缩大智慧。心理学和佛学,任何宗教皆是人们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媒介和桥梁,如果真要说出不同,可能仅仅在于形式的不同,而形式也仅仅是个媒介,各种善巧方便,让大家能够接近一种智慧,如果这个人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提升,形式不是根本,根本是内心清净,了然什么是真相。

于是,自然想到大家的讨论,目前大家都可以欣然接受西方的心理学知识,但作为一些传统文化或者佛理禅宗的主张不是马上就能理解,从认知层面讲,非常正常,如果听了就喜欢,喜欢就懂了,懂了就可以做,其实是不现实的,除非这个人有六祖的慧根,顿悟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对自己民族的精神传承不了解,或者说感觉它的匪夷所思呢?和教育、社会的浮躁、内心被虚幻的外在遮盖有关,更和一个机缘有关,机会和缘分,需要很多生活、感受的积累,才有可能对它有所感,直到有所悟。

中华民族拥有无比大的包容性,社会开放让无数知识涌进我们的头脑,对心理秘密的探索欲望随着精神空虚而逐渐增强,特别是几次重大事件的出现,人们关注起了心理,电视广播媒体也开始大力宣传心理咨询的功效,这都呈现出一个民族对生存的思考,以及人文关怀。

所以,我感觉,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本性的智慧,得益于祖先的精神,接受这些一定不比西方心理学来的慢,恐怕仅仅是时间问题,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或者正在做结合的工作,将西方较成熟的临床经验和东方古圣先贤的精神结合,将固化的思维和圆融的理论结合,将未知的自己和真实本性相结合,最终真正达到心灵成长,和本性合二为一。

合二为一不容易,但一定有途径,我们学习、体验、分享、内观、等等都是大家滋养心灵的方法,如果有机会听闻佛理佛法,接近善知识(这个名词在佛教中屡屡出现,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通俗点说就是老师),其实,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本书,或者说一句话,一个霎那的体验,只要我们可以感受到直指内心的不同和豁然,带来身体和心灵的舒适,那这就是一份殊胜的缘分和经验。

说了半天,我想表达的是,直到死亡那天,我们依然会有未知的东西而不得要领,这份未知产生的恐惧和怀疑会让一个人不肯开放自己,因为害怕、排斥、不确定性、因此,难以真正沉下来感受,这大概就是一种无明吧,它让人们产生烦恼,追求有把握和有成就的感受,分别心,患得患失,如果有机会,和一个正在陷入烦恼的人对话,你可以问他/她,除了一些外在评判系统之外,到底什么是让你烦恼的?或者说,如果有几秒钟时间,和自己的感受与心灵呆在一起,你会怎样?

当一个人喋喋不休,滔滔不绝诉说他/她的烦恼、愤怒、抱怨、委屈时,这份动力在哪里?恐怕和他/她渴望被理解,被接受,被关注,被疼爱,被认可相关,而这些都是外界给的,如果别人不给,自己就会很难受,会折腾,让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人也不舒服,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状态不满意,如果有机会,可以坐下来,先看看自己内心里有什么,如果他人不给,是否也可以爱自己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每个人都拥有一份与生俱来的爱,也就是除却二元对立思维的真实本性,一份存在于心灵深处,感受深处,灵魂深处的全然感,圆满感,只不过,随着成长会被暂时搁置,大家忙于得到社会认可、家人及伴侣疼爱、事业成就、美食娱乐、而逐渐远离这份与生俱来的富足和平和。

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都有它建立的基础,心理学,各种宗教信仰,无遗都是希望人的精神生活舒适,但可以解决终极问题的恐怕非心理学,在解决生死和存在感方面心理学力量不足,或者还待提升。现实是,很多西方人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一些修心灵工程的人已经将东方佛理柔和进了心理,尝试一种更豁达,深邃,空灵的技巧和方法,来解决一些人通过认知、行为等解决不了的问题。

只有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才有可能看到一个真相,那就是,无论可以怎样,本来就是这样,只不过,为了怎样而失去了本来的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