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到了,随喜就好

标签:
机缘随喜圣贤智慧禅宗心经感恩杂谈 |
分类: 心情随笔 |
这些日子接触圣贤文章和佛理书籍,机缘巧合朋友介绍参加了一期读《法华经》的班,发现过去的自己浮躁,没有耐心与坚持力,时间和精力被那些表面上看很重要其实根本没有那么重要的事情占据着,如果说有根性也只是霎那的灵光一现,多沉浸在自己的一知半解里。现在想来,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和智慧啊,是的,智慧是可以被浪费的,有些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那都是自己构建的空中楼阁,钱财,事业,美丽外表,旁人的称赞,这些是建立空中楼阁的材料,而这些东西绝对可能一秒钟就不见了,那时候自己能不能够承受呢?而如果,我们知道真实的自己,自己的来处与去处,不需要这些瞬间就不见的东西做房子,就不会担心最后到底谁能和自己厮守到老。答案是:自性的力量,本质的生命,感恩的心,随喜的性格。
以上这些也有一知半解之嫌,放下思路重新看看题目―――机缘来了,随喜就好。是的,躺在床上的机缘让我很欢喜,因为读这些书时眼睛刚好不久,对“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句话有了点体会。真切感受到能让自己不忍放下的书原来是二千多年甚至更早的先贤和智者的文字,虽然它们多是文言文,但是,作为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本能的亲近感,让我没有感觉那么吃力,反到总能读到某处思考良久,并感觉无比舒畅。祖先发明的文字和叙事方法,是留给后人的最大财富,不然,随着科学,时代的进步,我们根本无法体会祖先的精神和教诲。
然后说说我对机缘的理解,机缘是一个契机中的缘分,时间和空间不是问题,没有断句和标点符号也不是问题,只要这个契机对了,缘分便翩然而至,那么,双方就会产生微妙的互动关系,文字给人力量,与遥远历史中和古人可以产生某种程度的联系,无论本土圣贤还是外来佛理,都可以让在此机缘里的这个人感动,触动,领会与喜悦。
再说说随喜的感受,它是一个不强求的自然状态,有个小故事这样说的: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吧。”
师傅挥挥手: “随时。”
中秋,师傅买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草籽都被风吹走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
师傅说: “随性。”
撒完草籽,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草籽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草籽多,吃不完!”
师傅说: “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一大早小和尚冲进禅房:
“师傅!这回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
师傅说: “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
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有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傅点点头: “随喜。”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吃喝拉撒睡里可以衍生出无尽的纠缠心情,这次手术经历也让我深切体会了情绪变化,就是自己内心不能够理解随性,境,遇,缘,喜造成的,没有接受当下的自己造成的,总是生活在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担忧里造成的,要知道,过去了已经过去,而未来还没有来啊,那么,自己的担心和忧虑岂不很无效,很可笑?
随喜的心是一种功德心,一种看似无为其实无不为的心,那就是怎么能够让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就是说,当我们执着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心已经处于散乱的状态,看似专注,其实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动摇意志,所以说,只有当心净,纯净的净,比安静更深一层的状态,才不会被混乱的局面,复杂的头绪牵着鼻子走。才会拥有能看透迷雾的那双纯净的眼睛。
机缘也许没有规律可寻,随喜也不是说能做到就可以做到,所以不能为了机缘而机缘,为了随喜而随喜,但有一个前提是必须要具备的,那就是尊重圣贤精神与宗教信仰的心,先不批判,也不质疑,现代人很喜欢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评头论足,大家都是评论家的样子,其实,恰恰说明他们不肯放空自己杯子里的水,所以才对外界的很多东西报以排斥的态度。远了说尊重祖先,近了说尊重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和身边的人,它们之所以这样说,这样做,一定有他们的理由,换句话说,行为和言语只是结果,导致这样说和这样做的原因才是关键,而大家都愿意去评论言语和行为,要知道,这个人说的话和做的事情未必代表他的真心,说明他没有一颗纯净的心,因为拥有纯净心灵的人是表里如一的人,是真正了解自己本性的人,是可以这样想并这样说然后这样做的人。请大家放心,真正能做到这些的人自然不会去评论别人。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必然充满关爱和慈悲,并且发自内心的去帮助和扶持。就象《弟子规》中泛爱众里提到的: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写了半截有事情要出门,先到这里吧,随喜
祝大家快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