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的几个小想法

标签:
汉语美感律动流动杂谈 |
分类: 心情随笔 |
音乐的流动性在汉语里表现的很明显,汤糖躺烫,抑扬顿挫,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这些东西分明就是音阶和音律的反应。几千年真不是白来的,老祖宗留下了的文化财富最大的一笔我觉得就是语言,汉语。它象唱歌一样可以分出节拍和节奏。外文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比如英语,听了半天好像都是那个调调儿;韩语呢?中国的高粱米比韩国的高粱米大,(请将其他字读成一生,仅“大”字读成四生,基本就是韩文的感觉了。)日文呢?土豆哪里挖,土豆这里地挖,一挖一麻袋,一挖一麻袋。法语呢?这个被联合国肯定的官方语言的其中一种,透着慵懒,散漫,随意,和法国人的情绪一样,看看现在的法国总统,私生活比啥都精彩,还和达赖瞎搭个,不知道老兄怎么想的?可见,散漫,随意并幼稚。德文呢?一听就能听出德国人的处事特点,北京话叫-茛。一板一眼并坚守原则,德国人的时间观念恐怕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从语言能窥见一二。泰文如何?天那,听了不晕才怪,该拐弯儿的时候不拐,不该拐的时候猛拐,还挺用力气,基本上多以“咔,猜,挖”结尾,那么泰国人妖著称也不足为奇,基本上属于“对拐弯儿问题的不同理解”。表面上看,这都是个调侃的比喻,但是仔细想想很有意思,学习这些语言似乎都不难,再说,韩文和日文的祖先又是中文,被他们拿去借鉴,至于怎么变不是我们操心的事情了,但有一点能体会到,那就是,真的不太好听。这里不排除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巧了,本人就姓王。不夸白不夸,白夸谁不夸,白夸我就夸,将夸奖进行到底。
中文的美妙之处我感觉:
一、表现在它的结构,横平竖直的相互配合能呈现如画般的感觉。书法之所以长久让人欣赏原因就在于此,看书法作品时好像不在乎那上面写的是什么,而是字与字之间笔画的流动感,或飘逸或阳刚,或写意或抽象。中文的画面感很强,也只有中文可以写宣纸上,挂起来,百看不厌。别的文字似乎都少一点东西。就算以中文为发源的其他文字,依然保留很多汉字的影子,特别以日本最明显,满大街的中国字,恍惚间还以为没出国呢。日本人对中文的崇敬之心很明显,不管我们的历史纠缠成什么样子,文化的渗透已经说明到底谁赢了。韩国人不承认文字是从汉语演变的,大街上也很少见中文,比例比日本少的多,但是,他们給自己取的名字多是汉字,他们好像也叫“古文”什么的,可能嫌写太麻烦,所以从中文的偏旁部首演变了自己的文字,印象最深的就是,满纸在画圈儿,并且圈儿的位置不定。
结构感表现明显的还有一个就是图章,篆刻。方寸间演绎无数神奇,不管是什么字体,印出来都是美的,世界上也只有中文有这样的表现形式,感谢人的创造力,细微间才能见精髓与传统。也只有这些能流传长久永不过时。我对08奥运的“京”字标志有保留意见,创意不错,但一个京字略显单薄,不如直接刻成“北京奥运”的篆文,会感觉有充实感,并且有艺术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文被写在衣服上成了西方人的潮流,从最早的忍字,到后来的不拘一格,似乎只要是中文,啥都行。就象有阵子中国人喜欢穿带外国字的衣服,不管懂不懂,穿就对了,因此不少人还闹过笑话。
这样看来,不单单是中文影响力的问题了,中国本身的影响力在呈几何倍数增加,遍布全球的华人,在西方各个阶层都有华人或华裔的身影,世界银行的副行长不就是个中国人吗?好像那里面的钱也是中国的
二、表现在它的音乐感,它会让你有唱歌儿的感觉,平常我们也许说一个人缺五音少六律,不单单就只缺乏乐感吧。有时还会形容一个人“办事没谱儿,不着调”音乐和我们的生活有很紧密的关系,而汉字更是如此,情绪下的语言更可以明显表现这样的律动感,喜怒哀乐中你可以很容易听出语调的不同。兴奋时语调上扬,明亮;愤怒时波动起伏剧烈,呈不稳定感;快乐时轻快,跳跃;痛苦时低沉,浑厚,有时还带着颤抖与哭腔。古诗词在这方面表现的更突出,吟诗作赋嘛,一个“吟”字包含着情感,意境,诗人和吟诗之人情感的交流。
今天起的早了点,昨天把公司的东西收拾了回来,給自己的半年画了个休止符,挺好。然后半夜醒来脑子里就出现如上一些想法,很不成熟,但不写出来又不舒服。唠叨唠叨,看来以后还要多学习,不能总做半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