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游记与读书会

标签:
地心游记读书会潜意识语言浅见杂谈 |
分类: 心理交流区 |
看了部美国电影《地心游记》,编的够离奇,完全符合美国人风格,幼稚中有单纯的美好,有点童话,捎带着科幻。比起指环王和哈利波特来算不上啥,没有魔幻和大场面的情节,画面也没有多少震撼,说实话,平淡,也有点平庸。看了很多雷同题材的电影,这部片子真称不上多好,还有点俗套,比如:为了探究秘密亲人失踪、为了寻找亲人踏上冒险之路、过程遇到美丽姑娘、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牵强的爱情。
既然是部平常片子,好像没有提起的必要,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长着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的眼睛,和一个敞开大门的心灵,才能享受吹进来的各种空气,就象《地心游记》,其实它是一本书,一本相信地球核心是个世外桃源的书,有一条通道连接地球表面和那个仙境,很多人深信不疑。故事围绕着寻找亲人的脉络出发,书中描写的情节在电影中一一应验,当世外桃源出现的时候,我到没有过多诧异,可能知道电影是艺术加工的必然,虚幻多过现实,另一方面,仿佛内心里本来就有一个和世外桃源类似的宁静,现在,它被具象了,生动了,活了而已。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世外桃源,或者说,就是那个被叫做潜意识的地方,其实没有人真正到过那个地方,幻想他的摸样,味道,脾气秉性。而如何与他沟通呢?梦?失误?语言?不一而足。有意思的是,我们往往会忽略掉这些有用的信息,或者不相信可以和内心里的那个他说上话。周末参加读书会,《精神分析导论》,听着文字从别人嘴里出来,好像时光回到了学生时代,那时候是个喜欢读书的人,真正“读”出声音的读,那是种有强烈参与感的事情,更何况身边还有些特意听我“读”书的“粉丝”,爱好的同时有受众共鸣,何乐而不为呢?
体会平面语言和声象语言有很奇妙的不同感觉,眼睛和耳朵的不同渠道把信息传递给大脑,然后神经系统将刺激传唤成一种信号,再将信号传导出来,形成记忆的一部分,或变成意义让我们理解。
听,说,读,写各个环节有微妙与不可分割的关系。当文字被眼睛看到,其实心理有个声音把它转换成一种无声的言语,或者说一个符号,编辑并保持着。“读”好像多了一道工序,那就是先看,把看到的在大脑通过转换生成有声的语言通过喉咙发出声音。而听的人用的是耳朵,声音信号进来,仿佛这些文字飘在大脑的上空,萦绕回想着,那是种美妙的感觉,因为,声音还有音色,响度,音调的特点,不同波长,频率会形成不同的声音效果,通过两个耳朵形成的立体声道加工到大脑里被我们感知,必定和只用眼睛看不同,很不同。
然后说说语言的作用,就象那个通向世外桃源的通道一样,它似乎也是通向潜意识的那个媒介。因为我们对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如果想感知并研究他,必然要把它通过什么被我们认知,语言是最贴切的“传导器”,声音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是赋予文字的意义和情感,记得小时候看部美国电影《霹雳五号》一个很可爱的五号机器人,说话没有抑扬顿挫,平仄之分,把所有话全读一声,说实话,特可爱并新奇,但听久了有要崩溃的感觉,因为太平了,没有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反过来想,如果只是看呢?好像这样的困扰就没有了,因为各人看到的文字会用各人的内置语言装置转换成各人的内部语言,再被大脑接收。这是个有意思的过程,就象我写这篇文字时,打字的同时脑子里也在“读”这些字。
语言如何就能反应潜意识呢?很多大师都有文字留給后人探讨。我目前体会最朴素的感觉是:“说”是个美妙的事情,听人说话同样是美妙的事情。关键是,从自己和别人说的过程中,明显感觉什么东西在流动,隐含的一种力量或者磁场。是语言营造的磁场,很多词句如果重新排列组合,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意义。有的时候,面对来访,重复一遍对方的话,会給两个人完全不同的感觉。还有时候,某个句子和词语间的停顿与空白点与错误预示着什么?就象1、沉默,几秒钟的时间对方在思考,当下肯定很多词语缠绕着她,她在迟疑或选择,或者本来应该想起来的东西突然被别的东西打扰了,至于这个打扰的原因,恐怕就和某个无意识有关;2、口误,说出来的词语让自己都吓一跳,然后急忙纠正,这和语速快慢没有必然联系,错误的出现可能表明一个思想的跳跃,有个淘气的力量在往外拱。
还想到那些有语言障碍的人,比如聋哑人,言语对他们来说可能幻化成了手语与平面文字,那么语言的力量如何体现呢?或者说,潜意识将如何被体现?写吗?好像失去了时效性,脱口而出和形成文字后的感觉恐怕还不一样。好像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介绍和解读。
精神分析其实是个挺生涩的东西,但同时有个诱惑,因为它探究的是人最本质的部分,很多别的学问同样研究比如,梦,各种失误,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而已。大千世界,好奇趋势我们去探究,至于手段,没有严格要求,也不做判断哪个更科学,但总有相对领先的学说,并经过人们实践印证而流传下来,大师留下了思想,后人发展也好,创新也罢,根基永远在那里,这个永远不会改变。最后小结为这几个字――学无止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