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八十年代影像回忆

(2008-12-12 11:30:01)
标签:

八十年代

林青霞

青涩

爱恋

感慨

感动

杂谈

分类: 心情随笔

我的八十年代影像回忆

                文/慕容锦悦

 

初中时,男生都看金庸,古龙,梁羽生,女生都看琼瑶,三毛,岑凯伦。好像还有北岛的诗,其他随时间被我淡忘。班里明显分为武侠派和言情派,言情派以我为主,我就是风向标,最新的言情小说找我问准没错儿,那种感觉美妙的很。因为有焦点的感觉,扯大旗搞“言情”帮派的感觉,呵呵。

这样的文化趋向其实一点都不奇怪,港台文化同宗同源,那时毕竟发展不同步,这种不同步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比如影视作品,歌曲歌星,更具传播力的就是文艺作品,并多是武侠及爱情小说。对于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来说,那里面有儿女情长,侠肝义胆,呼风唤雨,缠绵悱恻。对武侠世界的憧憬与向往,仿佛是内心里渴望主宰与挑战,冲出重围获得独立的投射。而爱情小说里营造的美好与暧昧似乎又象一颗甜中略带酸涩的橄榄,没吃的时候谁都不知道那是啥感觉,吃了以后各人有各人的体会。

 

八十年代流行录像机,里面放象黑匣子似的录像带,父亲不知从哪里借来《射雕英雄传》。好家伙,二十多盘,放在一起特占地儿。但新鲜感和好奇心才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一家人看的那叫一个投入,傻郭靖和俏黄蓉的故事勾引了无数人守在电视机旁,主题曲《铁血丹心》更是开辟了粤语歌曲的先河。细想,香港电视剧兴旺在八十年代末,《流氓大亨》、《我本善良》《人在边缘》等等,内地才开始慢慢认识香港这个繁华的亚洲金融中心,购物天堂,我们自己的地盘儿。然后满大街都是听不懂的粤语,画报上的明星脸一个比一个新鲜。

一直都想写下对那段时光的感觉,伴随这些回忆的那些书,书里的故事,影像上的人物,感觉只有从这个切入点回忆才是活生生的,很容易就投入进去,我属于视觉和听觉发达的人,所以看过的,听过的,很容易重新提取出来,自然就会让自己颤抖。那天看台湾45届电影金像奖,一个久违人物的复出颁奖让自己心绪久久没能平息,这个人就是---林青霞。

 

说林青霞,就不得不提到琼瑶,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年代,一个年代女孩子的心事,可以串起无数最细腻的形容词,可以把我们带到那个似水流年的时间。人对感情或性的最初启蒙多是文艺作品,尤其是在那个电脑没有,电话没有,渠道匮乏的时候,所以,书里面描绘的再隐秘也会被敏感年龄的男女闻出不一样的味道。书里提到哪怕手和手的触摸,都似乎可以让看的人脸红。琼瑶有很深的古文学功底,又是女人,细腻不用说,浪漫是必然,气氛被烘托的很小咨与远离尘世。她笔下的女孩大都不食人间烟火,男孩大都忠诚并善良,追逐爱情的路上她会给他们制造障碍与屏障,然后让看的人着急与惋惜,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局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传递出的对爱情的态度。

用黑匣子看到林青霞最早的作品是《雁儿在林梢》描写妹妹回到台湾找死去姐姐的未婚夫“复仇”的故事,结果两个本来应该水火不容的人成了一段姻缘。林青霞似乎天生就是为了影视而生的,一颦一笑都有不俗的气质自然流露,不矫情,不做作。与琼瑶笔下的人物有很强契合度,林最早拍的电影是琼瑶的《窗外》那时候她才十几岁,短发的她和长发的她同样让人惊为天人。用北京话说:宗师爷赏饭吃,没办法的事儿。

但凡能够找到林青霞拍的电影都看了,绝大多数是琼瑶的,那个时候有二林二秦的说法,分别是:林青霞,林凤娇,秦汉,秦祥林。这四个人几乎垄断了台湾言情电影,有段时间翻来覆去就是他们配对演出。审美一点没觉得疲劳,是个奇怪的事情。现在想来,第一,漂亮和英俊的脸孔谁都不会看腻,第二,他们四个人似是而非的感情纠葛。把大屏幕上的爱情演绎到生活中一样生动与曲折。尤其是林青霞和秦汉,让看的人惊心动魄扼腕叹息,谁说爱情里没有不可抗力,最大的不可抗力就是时间,人与人的相处必须建立在时间基础上,去了解,理解,喜欢,追逐,爱慕,挣扎,放弃,回忆。没有时间参与,都是白搭。可往往时间走到最后会成为一张白纸,欲言又止后的白纸,因为,似乎所有该说,能说,想说的,都没有力气再说,甚至连道别的话都感觉是奢侈。

林青霞的美集合了所有女人和男人都喜欢的东西,早期她是株百合或火鹤,后期她是朵艳丽的玫瑰,六指琴魔,东邪西毒,东方不败,她肆意释放成熟女人的魔力,仿佛要告诉大家,我从温室里长到了悬崖上,特立独行并傲然一身。大屏幕是个把美丽和丑陋会无限放大的东西,所以,能够活在那上面二十多年的人不是“仙女”就是“魔鬼”,某种程度上,魔鬼比仙女更讨人喜欢,原因很简单,魔的离奇,魔的痛快。可以满足所有人也许高尚也许隐晦的欲望。就象林青霞,她魔的地方是,岁月给她的财富让人嫉妒,她善于运用这些财富,并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可以有更多的财富,比如结婚,生子。

 

看着台上的她,也看着共同颁奖的李安在她面前的些许羞涩,一个得到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大师级人物对她也有青涩的青春期情感。可见她的魅力。可见,被卷进去的人不分身份,不分性别,不分年龄。这恰恰说明人性或者性本身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个对性的好奇和向往投给一个人,一个方方面面都美好的人,然后心理充满无限温情,培养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锻炼自己创造更多美好。所以说,林青霞的“功效”恐怕是她自己都没有想象到的,她无意中帮助很多人建构他们的性对象,性趣,性幻想,引领很多人向往美好,渴望美好,相信美好!

如果说初中时代活在云里雾里,那里面绝大多数是关于爱的,这种感觉似乎从不曾远离。但视角和高度必定会不同,林青霞的出现勾起了我内心里极其温暖的回忆,那些影像画面不停浮现着,有些对白甚至还能想起来,种种给我一种深切的痛,很奇怪有这样的感觉。痛的原因不去多想,就想深切体会这个痛,感受这个痛,青春也好,成熟也罢,痛的定义似乎不同、也必定会不同,因为----长大了。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八O到九O年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