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陪伴

标签:
孩子成长记录感触杂谈 |
分类: 心理交流区 |
工作这段时间,接触了不少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各个年龄层都有.孩子们的情绪和行为真实并生动地反应着他们的心理特点,外向也好,内向也罢,其实在我眼里都是正常并值得尊重.因为孩子们的心理发展遵守着一定的规律,就象大自然中每株小草,每棵小树,向上生长的本能非常充分并不由分说,充满活力和生机.人类热爱大自然是本能,所以,爱孩子也是本能,那么家长还是老师的焦急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认识H的时候他和母亲在暑期前来到我们校区,咨询师把我叫去见他,说这个孩子不跟人说话,他和母亲谈的时候希望我介入一下.看到他的时候,他在咨询室的椅子上脸冲里面,只感觉这个孩子身体有点单薄,我尝试和他交流,先做自我介绍,试图建立和孩子的最初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还是没能看到孩子的脸和知道他的名字.我意识到这样的方式恐怕不合适了.于是建议换个地方,我们到了会议室,那里有个能够来回拉的窗帘,能看出来孩子对这个感兴趣,于是尝试与他一起玩,什么也不说,这段时间孩子依然不看我,也不说话,我甚至有片刻认为他有些许自闭,但又一想,自闭的孩子不会完成正规学校的学习,于是马上推翻了这个设想,并责怪自己不该那么不中立并乱贴标签.
我用猜笔画的方式想猜他的名字,他有反应并感兴趣,后来发展到用拼音猜名字,这个方法更见效,他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转过脸并露出专注和好奇的神情.于是我们知道了彼此的名字及年龄,H快十一岁了,能感觉到他喜欢这样的方式。我心理放松了些,只要找到这个缝隙,孩子的世界是很容易走进去的.当然,过程中用的时间和耐心是我们成人要接纳的事情,不然,恐怕永远也不能让他看你一眼.(注:游戏是与孩子建立关系和互动的最好方式,后来的两个月中,我们玩儿五子棋,猜谜语,讲故事,画画,边玩儿边聊天,从而可以更全方位地了解了他,在生动并自然的状态下知道孩子的心里状态)
后来和H的母亲又聊了两个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也大致了解了这个家庭的情况,一次远远不够,心理咨询师需要搜集的相关资料远不会在初次接待中就能齐备,但心理要有这样的框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最有效.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我能够体会,她在生活中的困惑是与丈夫在教育方式中的小冲突,叙述过程中她对孩子的担心和隐忧也被传递了出来,基本上,这两个多小时,都是母亲在说,我仔细并认真的听着,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功,不是表面的听,而是能听出语言和情绪后的信息源.所以大体上,从家庭治疗的角度上看,这个家庭明显有可以调整的地方.当然,先入为主不好,充其量是咨询假设,并争取在以后的接触中印证并不断地修正这些假设.
母亲决定让孩子在这里度过整个暑期,为升小五做准备,同时看看能不能改变孩子的性格,母亲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我知道,真正能够改变孩子的不仅仅是在这里的两个月,家庭才是最关键的.特别是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希望能够通过孩子的些许改变来带动家庭关系的重新调整.
于是,从H来这里的第一天开始,我便从工作时间中分出大部分给他,陪伴他,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不缺乏教育者,而是一个陪伴者,了解他的需求,给他表达情绪和要求的机会,刚开始时,他对所有的事物几乎没有判断,统统都是”还可以吧”做答,弄的别的老师很有挫败感,这又要说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了,对于几个月就送到亲戚家,幼儿园全部寄宿的孩子来说,要他来判断一件事情恐怕很难,因为他的世界中,所有事情都是别人说了算,自己的主,从来没有自己做过.
在这个问题上,我尝试给他选择,比如:你自己决定是休息十分钟,还是二十分钟.他会思考然后回答我,这比问他你打算休息几分钟要来的试用并直接.再比如:你准备吃中餐还是西餐,直到他有一次会主动和我说,我要休息十分钟再写.或者我想吃什么什么,这让我很高兴.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相信他可以做好,二十分钟的休息时间里,让他尽情的玩儿,不用总提醒他上课的时间,一来二去,他的时间感很准确,会主动跑来告诉你,时间到了,我该上课了。
眼睛是情绪和思想表达的窗口,怎么让他这扇心灵之窗为你而开,我是这样做的,我会把希望告诉他:老师希望你能够看着我的眼睛说话,我特别喜欢看到你的眼睛,可以吗?开始的时候时间很短,一闪而过,不要紧,要的不是时间要的是这样形式的交流.所以,看的出来,他有点不太习惯,这个时候,鼓励很重要,告诉他,老师很高兴,并感谢他这样做. 事实证明孩子接受这样的方式,以后每次眼睛交流的时间长了很多.
这时候我能意识到,已经和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很珍惜,,因为孩子在尝试和陌生人建立亲密关系,这个关系里有信任,安全,平等,与亲切.更关键的是,这个关系里完全以他为中心,爱会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他,所以说,和孩子相处最简单也最难的是,怎么把我们的爱让他知道,感觉,并真的感受到,同时尝试培养他会学习反馈自己的情绪甚至是爱.
每个周末H都会回家,我会在周一问他,周末过的好不好,都做什么了,他可以主动并高兴的告诉我去了哪里玩儿,看到了什么,感受是什么.这中间我捕捉到了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每次出游都是全家一起去的,这让我很觉欣慰并有点出乎意料.同时感觉,这样很好,父母不管是否意识到了,这样和孩子的互动对孩子性格有很大的帮助.对家庭的情感交流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实H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特别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他那种专注度会很好,他会很多成人不会的东西.于是我会正面鼓励他的爱好,比如:他喜欢飞机并在行修理东西,源于他的观察力很强,动手能力也很强,并能很快看出每个零部件的关系.这说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错.那么好好引导他这样的特性,有坏了的东西主动请他帮忙修理。让他感觉自己也被别人需要。
暑期快结束的时候,有天H看上去心情不好一个人闷在那里玩儿,同事把我叫去,当时我就已经能感觉到他的情绪了,我知道他想从小养育他的亲人了,这个暑假是第一次没有回去,所以我尝试从别的话题说起,他没有了往日的笑容,低着头应付地回答着,当我说出:”你想家乡的亲人了吧?”他抬起头,并说了句:“差不多吧”我心理知道,这回的差不多代表说对了,终于有个人知道他想的是什么,并和他一起感到遗憾。
心理咨询中有个技术是: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这是罗杰斯人本主义中,如何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三个充分条件之一,那两个条件是倾听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从这次简短的对话中,我能真切体会到孩子非常需要一个真正懂他的人,就算知道这个心愿今年不会实现,起码这种遗憾的感觉有人知道并分担,于是我陪他一起回忆在老家暑假捉蜻蜓和蟋蟀的乐趣,寒假时放鞭炮中的窍门儿,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所以谈完短短的几分钟后,他马上就恢复了平时的状态,到教学区上课去了。这个时候有人可能会说,他正忧愁着不能回去,干嘛还帮他回忆,不是更勾起坏情绪了?其实不然,这时候回忆起到的作用是与过去的愉快经历建立起链接,隔绝只能更强化孩子的欲望并加深遗憾。所以,愉快的心情一旦被唤醒,孩子很容易感染。然后建议孩子和家乡的亲人通电话,表达想念的感觉,这样,空间距离消失了,情感渠道畅通了,自然不会有更深的心里问题。
暑期快结束的时候我再次约见了H的母亲,想了解他回家后的情况。得到比较好的反馈,说孩子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了,与人交流时声音洪亮并清晰,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称赞。对母亲的正面肯定我很高兴,同时更深入地了解父母亲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夫妻间的互动模式。
暑期过去了,H开学了,他还会来这里自习或学习,我们还会一周见一到两次面,我希望多了解他上学时候的状态,加强与老师及家长的沟通,我们大家一起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