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环保生物多样性物种外来种类群教育 |
分类: 生物资料 |
资料23-6
物种受威胁等级的划分
资料23-7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资料23-8 地 球 的 节 日
资料23-9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兴学科——保护生物学
资料23-6 物种受威胁等级的划分
目前,世界上大量物种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确定物种受威胁的程度。
灭绝种: 一个物种在野外已肯定有50年没有被发现。
濒危种:
类群(种或亚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如果致危因素继续存在,它们就不可能生存,包括数量减少到临界水平或是栖息地面积急剧缩小,被认为随时可能灭绝的种类。
易危种:
如果致危因素继续存在,很快就成为濒危的类群。包括那些过度开发和栖息地急剧破坏或其他环境干扰等因素,使大部分或全部类群的数量继续下降的种类。
稀有种:
指在全世界范围内数量很少的类群,但现在尚不属于濒危种。这些类群常常分布在有限的地理区域或栖息地,或稀疏地分布在较广阔的范围内。
未定种:
无充分资料说明它究竟属于“濒危种”、“易危种”和“稀有种”中任一类的物种。
资料23-7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一、 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拥有全球50%物种栖息地的热带雨林比原有面积减少了一半,大部分国家的森林均成片段化,损害了森林维持野生生物种群生存的能力。
二、 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我国羚羊、野生鹿及珍贵毛皮动物,各种鱼类的物种数量大大减少。我国海域的经济鱼类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已出现衰退现象。
三、 环境污染:
城乡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水域,废气进入大气层,重金属以及难以降解的化合物富集于土壤,引起水体、大气和土壤污染。污染物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移,对生物和人类有很大的破坏和毒害作用,使敏感物种种类减少或消失,直接扰乱了生态平衡。
四、 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化:
随着作物种类数量的减少,与之相应的固氮细菌、捕食生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的生物就消失了。
五、 外来种的引入:
自1600年以来,全世界的两栖类和爬行类,由于外来种的引入共有22个种灭绝。不仅如此,外来种的引入还会导致生境的丧失,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引入外来种要考虑其可能发生的后果,必须慎重。
资料23-8 地 球 的 节 日
2月2日
国际湿地日湿地对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栖息和迁徙有重要作用。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湿地正遭到不断破坏。
3月12日 中国植树节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1970年4月22日,全美国有2000多万人参加了第一个“地球日”活动。这是各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共有2亿多人参加了“地球日”活动,这一天成为“世界地球日”。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从此,6月5日被确定为“世界环境日”。
9月27日
世界旅游日旅游业以自然和人文景观为资源,也是危害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随旅游活动而来的垃圾、废气、噪音、任意采集涂画、商业活动、各种人工建筑物等造成对景观和环境的破坏。旅游活动会危害野生动物的正常栖息。
10月4日
世界动物日1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圣·弗朗西斯在阿西西岛上的森林里和动物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他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12月29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种的加速灭绝,生物基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生态系统的大规模破坏,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1994年联合国决定每年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资料23-9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兴学科——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它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成。自然保护需要人们直接干预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常常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生存的影响。应用生物科学为保护生物学提出了研究课题。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对环境变化敏感、受威胁最严重的生物类群,其保护是保护生物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保护生物学也涉及社会科学问题。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制定需要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同时,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决策科学。为了保护自然,减缓物种灭绝,人们依据保护生物学原理作出管理决策。保护生物学家通过物种多样性的编目监测,建立生物多样性地理信息系统,为宏观管理决策提供信息,以保存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