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在蜂群的振翅中聆听自然的低语——读苇岸散文《放蜂人》

(2025-11-04 18:50:37)
标签:

转载

          [转载]在蜂群的振翅中聆听自然的低语——读苇岸散文《放蜂人》[转载]在蜂群的振翅中聆听自然的低语——读苇岸散文《放蜂人》


放蜂人 苇岸

 

放蜂人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

一年一度,大地复兴的时候,放蜂人开始从他的营地起程,带着楸木蜂箱和帐篷。一路上,他对此行满怀信心。他已勘察了他的放蜂线路,了解了那里的蜜源、水源、地形和气候状况。他对那里蜜源植物的种类、数量、花期及泌蜜规律,已了如指掌。他将避开大路,在一座林边或丘旁摆下蜂箱,巢门向南。他的帐篷落在蜂场北面。

第一束阳光,满载谷粒的色泽和婴儿的清新,照到蜂场上。大地生气勃勃,到处闪亮。蜂群已经出巢,它们上下飞舞,等待着侦察者带回蜜源的消息。放蜂人站在帐前,注视着它们。他刚刚巡视了蜂场,他为蜂群早晨的活力,感到兴奋。他看蜜蜂,如同看自己的儿女,他对它们,比对自己的身世还要熟悉。假若你偶然路过这个世界一隅,只要你表情虔诚,上前开口询问,他会热心给你讲蜜蜂的各种事情。

放蜂人在自然的核心,他与自然一体的宁静神情,表明他便是自然的一部分。每天,他与光明一起开始工作,与大地一同沐浴阳光或风雨。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芸芸生命交谈。他仿佛一位来自历史的使者,把人类应有的友善面目,带进自然。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只是如他恐惧的那样,这种关系,在今天的人类手里,正渐渐逝去。

放蜂人或许不识文字,但他像学者熟悉思想和书册那样,熟悉自然,熟悉它的植物和大地。他能看出大地的脉络,能品土壤的性质;他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与吐蜜的秘密。他知道枣树生长在冲积土上,荞麦生长在沙壤上,比生长在其他土壤上流蜜量大;山区的椴树蜜多,平原的椴树蜜少;北方的柳树流蜜,南方的柳树不流蜜。他带着他的蜂群,奔走于莽莽大地。南方的紫云英花期一终,他又匆匆赶到北方,那里,荆棵的蓝色花序正在开放。他常常适时溯纬度而上,以利用纬度之差,不失时机地采集生长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种植物的花蜜。

“蜜蜂能改变人性”。这是放蜂人讲的一句富于文化色彩的话。如果你在蜂场呆上一天,如果你像放蜂人那样了解蜜蜂,你会相信他的这个说法。

我把放蜂人讲的关于蜜蜂(主要指工蜂)的一生,记在这里:一日龄,护脾保温;三日龄后,始做清理巢房,泌蜡造脾,调制花粉,分泌王浆,饲喂幼虫、蜂王和雄蜂等内勤工作;十五日龄后,飞出巢外,担负采集花蜜、花粉、蜂胶及水等外勤重任;三十日龄后,渐为老蜂,改做侦察蜜源或防御敌害的事情。当生命耗尽,死亡来临,它们便悄然辞别蜂场,不明去向。

这便是蜜蜂短暂的一生,辛劳不息,生命与劳作具有同一涵义。放蜂人告诉我,在花丛流蜜季节,忘我的采集,常使蜜蜂三个月的寿命,降至一个月左右。它们每次出场,要采成百上千朵花的蜜,才能装满它们那小小的蜜囊。若是归途迷路,即使最终饿死,它们自己也不取用。它们是我们可钦可敬的邻居,与我们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体现的勤劳和忘我,是支撑我们的世界幸福与和睦的骨骼。它们就在我们身边,似一种光辉,时时照耀、感动和影响着我们,也使我们经常想到自己的普通劳动者和舍生忘死的英雄。

放蜂人是世界上幸福的人,他每天与造物中最可爱的生灵在一起,一生居住在花丛附近。放蜂人也是世界上孤单的人,他带着他的蜂群,远离人寰,把自然瑰美的精华,源源输送给人间。他滞于现代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孤单的存在,同时是一种警示,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转载]在蜂群的振翅中聆听自然的低语——读苇岸散文《放蜂人》[转载]在蜂群的振翅中聆听自然的低语——读苇岸散文《放蜂人》



【读与评】

《放蜂人》是一曲献给自然的田园诗,苇岸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当放蜂人带着楸木蜂箱跋涉于山川时,他们不仅追逐着花期,更在追寻着人类失落已久的生存智慧。这群逐花而居的游牧者,以最谦卑的姿态叩响自然之门,在蜜蜂振翅的韵律中,我们得以窥见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一、自然史诗的吟游诗人

放蜂人掌握着大地最隐秘的密码,他们能品读土壤的呼吸,辨识植物的私语。当现代人用卫星地图标注蜜源时,放蜂人早已将自然规律镌刻在身体的记忆里——北方的柳树会流蜜而南方的不会,冲积土上的枣树比沙壤中的荞麦更慷慨。这种知识不是实验室的产物,而是千万次晨露中的凝视、无数个星夜里的倾听凝结成的生命图谱。他们像古希腊的行吟诗人,用脚步丈量着季节的韵脚,将散落在大地上的花事编撰成活的史诗。

二、蜂群:微小躯壳中的宇宙法则

工蜂三十日的生命轨迹,构成了震撼人心的存在寓言。从护脾保温的温柔到采蜜千里的壮烈,它们用短暂一生诠释了生命与劳作的神圣契约。当蜜蜂宁可饿死也不取用蜜囊中的收获时,这种近乎悲壮的利他主义,恰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温柔反讽。先生说“蜜蜂能改变人性”,或许正是因为在蜂群社会里,我们照见了文明社会逐渐遗忘的集体良知。那些在钢筋森林中奔波的外卖骑手、在流水线上重复动作的工人,何尝不是现代社会的“工蜂”?他们的生存状态,正需要我们以同样的悲悯去凝视。

三、孤独:对抗异化的精神灯塔

放蜂人的帐篷始终扎在文明边缘,这种主动选择的孤独具有深刻的精神象征意义。当都市人沉迷于虚拟社交时,放蜂人却在鸟鸣中建构起更丰沛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孤独不是贫瘠的荒漠,而是孕育着生命对话的绿洲——与朝阳共醒,同星月对话,在蜂群的嗡嗡声里参悟存在的真谛。这种存在方式恰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提醒我们在技术狂欢的时代,仍要守护灵魂与大地相连的脐带。

在气候变化加剧、物种加速灭绝的今天,放蜂人的身影愈发像一组飘摇的象形文字,书写着文明存续的古老密码。当我们惊叹于人工智能的算力时,不该忘记蜜蜂用复眼计算花距的生物智慧;当摩天大楼切割天际线时,仍需留一片原野让荆棵绽放蓝色花序。放蜂人教会我们:真正的进步从不是与自然决裂,而是学会像蜜蜂采蜜那样,既索取馈赠又传播生命。或许某天,当都市的孩童指着绘本问“什么是蜜蜂”时,我们还能指着远方的帐篷说:看,那里住着大地的歌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