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借力”
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搬一块石头,他的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但是石头太重,最终孩子也没能搬起来,他告诉父亲:“石头太重,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父亲说:“你没有用尽全力。”小男孩不解,父亲微笑着说,“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所谓的全力以赴,不光指的是尽自己的“全力”,还应当善于借助别人的“外力”。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者并不一定是他个人的能量有多大,而是他们更善于整合资源,巧借“外力”。
“草船借箭”讲的其实就是一个“借力”的故事。当年,周瑜故意设计陷害诸葛亮,他要求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还是满口答应了。原来,诸葛亮善观天象,他早就算定了一个大雾之日,便借鲁肃二十只草船驶往曹军的水寨,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下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诸葛亮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诸葛亮既从曹军的水寨安全借得了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草船借箭”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更给后人以无限启示——善于“借力”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古人说,智者当借力而行;今人说,借力而行当为智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汉高祖刘邦是最高平的借力者。刘邦登基之后,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刘邦能当上皇帝,成就霸业,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开道。
你聪明,我会用你的聪明,那我就比你更聪明。善于借力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摘自《思维与智慧》